七一社区        注册

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

信仰在兵团生根

——感悟兵团精神

 王小麟

2015年09月23日09:0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2013年12月15日进入新疆和田到兵团十四师挂职已有一年半的时间,我已经彻底融入兵团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在这期间,我担任兵团第十四师建设(环保)局副局长,得到了十四师领导的爱护,得到了战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面通过我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谈谈我的切身感受。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生活,让我对兵团十四师和我的战友有了更深的了解。新疆兵团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兵团第十四师的前身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战功显赫的老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981年底兵团建制恢复后,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2000年11月中央将和田农场管理局升格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四师;2012年12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

目前,十四师相比兵团其他师,属于建制规模和经济体量比较小的机构,地理位置处在自然条件恶劣(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480毫米,每年浮尘天气达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的南疆地区,下属四个团场,分别是:224团、47团、皮山农场和一牧场;师机关各处级部门编制少,平均3至4人,少的只有1人,多数干部身兼数职,这是内地干部不可想象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兵团战友爱岗敬业的精神。兵团战友家庭付出也很多,有的同志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一个在南疆、一个在北疆,远隔千里;有的家庭甚至是三地分居,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送到内招班上学。

十四师建设(环保)局杨志成同志,是我们的局长,他给人的印象是:身材不高但很结实,年近花甲,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慈眉善目,眼神里充满了和蔼和自信,给人一种很舒服、想接近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句话的含义。日常工作接触中,我了解到,杨局长是四川人, 当时家里生活也比较困难,18岁参军来到这里与新疆结缘,谁知这一来,就在这片热土上扎下了根,到目前在南疆工作、生活已有39个年头,作为一名兵团建设者他亲历了十四师的发展壮大。从部队转业后,他就留在了和田工作,他在十四师的机关和企业都工作过,大部分时间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其中在十四师开元建筑公司从技术员直到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后来被组织调到十四师建设(环保)局当局长至今,他是一步一个台阶走过来的,具有较高的建设规划技能,非常熟悉区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建设规划专家。

他工作务实敬业,以身作则,用个人魅力影响和团结同事,尽心尽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由于局里人员少(建设环保局只有3个编制),却承担了建设(含房产、地震、规划)和环保两大方面的工作(在内地是几个独立的单位),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很多工作都是杨局长亲力亲为。他白天到团场工地检查或在师机关开会,晚上自己加班写报告和汇报材料,周末参加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我经常看到年近花甲的杨局长,带着花镜坐在电脑前加班写材料,要不是在这挂职亲眼目睹,难以想象到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近几年他患上了痛风,病发严重时腿脚不能着地,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缓解痛风的药物。上述这些只是他在工作中的点滴,他自己回忆说:“比起以前在沙漠戈壁滩上迎风沙、顶烈日开荒、植树建团场,长期住帐篷、吃沙子、啃干囊,现在条件好多了”。对于经历的困苦,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讲,没有一丝抱怨。

通过他们的敬业工作,在“三化”建设进程的强力推进下,十四师各团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皮山农场、47团团部为代表的一座座小城镇及中心连队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幢幢现代化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住宅小区从天而降,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五年来中央及兵师团总投资17亿元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5000余套,完成住宅小区配套21个,35000余人喜迁新居。2010年以前,团场职工住房以砖木、草把子、干打垒房屋为主,仅有少量的砖混结构住房,住房条件极差,墙壁透风、屋顶漏土,冬不保暖、夏不避暑,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通过近年来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全师住房基本实现了水、电、暖、气、厨、卫、浴、网配套齐全,小区内路、林、绿、水、电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住房面积由人均不足20平方米提高到26.7平方米。道路建设方面,师、团、连三级公路(油路) 实现了互连互通。这些成绩都凝聚了杨局长他们这一代新疆建设者的辛苦付出,是他们在兵团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印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标杆。

兵团还有数不清的像杨局长一样的战友们都在默默奉献、默默担当,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升起,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履行兵团使命的忠诚战士。这不是一句口号就能表达的,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能够做到的,这是他们的信仰在兵团生根,壮大。

39年,从一个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到年近花甲的和蔼中年人,他用人生最黄金、最宝贵的时段,诠释了什么叫“中国梦”,什么叫“兵团情”……(作者系北京市对口支援兵团第十四师援疆干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