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金可
2014年2月,我来到了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援疆。初来乍到的我,心情中除了新奇还夹杂着期待,更多的是忐忑: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单位从事全职科研工作的我,并没有实战教学经验,这批90后学生会接受我这个80后新手老师吗?一转眼,一年多过去了,所有的顾虑都打消了。在这期间,太多美好的人和事让我的援疆之旅充满了温馨的感动。
一张时刻表
第一个学期,我上了四门新课,几乎天天都有课,而且排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教室。由于新疆先后执行冬令时、夏令时,再加上与内地的时差,上课的时间节点、教室的门牌与不同课程的思维转换,让人有点眼花缭乱。
一次课间,学生们问我是否适应了新疆气候,我开玩笑地说,都很适应,就是第三四节上课的时间总是反应不过来。课后,一个男生递给我一张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好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下午第八节课的北京时间、节点,而且特意标明了第三四节课开始上课的时间,那是我就容易搞混的地方。
这是一个叫王涛的孩子,他们班主任说,他平时大大咧咧,平时爱逃课。可是,他却如此细心地给我做了一张时刻表,而且他没有逃过我一次课。
后来,我清晰地记下来了每节课的上下课时间了,但那张纸,我一直夹在教案的首页,每次翻到,我都告诫自己,要准备好每一堂课。
有梦想才有希望
一次课间在办公室休息,12-4班的班主任突然对我说:“谭老师,你知道吗?我们昨晚开班会了,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的未来规划。一个学生说,他以前觉得法学专业不好找工作,准备(毕业后)像父亲一样开出租,他说你给他们讲完几次课后,他决定不做的士司机了,他要考研!谭老师,你到底对他们讲了啥?”接下来其他老师也相继加入进来聊天,话语中夹杂着学生对我的反映。
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天中,我的思绪早已跑到了最初接这个班的情形。这是一个可爱的班级,但在法学专业就业形势总体不容乐观地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我知道后,专门给他们讲了法学学子的思路和出路,拿一个个实例,告诉他们法学专业的前程取决于每一个人的规划与行动,要行动起来改变命运。还有学生专门课后找我谈心。没有想到真的起到了效果。那一刻,除了作为人师的自豪,我也问自己,你的梦想呢?
一颗红枣
一次课间,我匆忙地往教室走。突然间,有学生叫我:“老师”!我停下,一个学生很开心地朝我伸开手:手心里是一颗红枣,大大的。学生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没有想到遇到你,就剩下这一个了,你拿着”。那一秒,时间好像停止了,但是我很快毫不犹豫地收了下来,连声说谢谢。学生说,老师,我去上课了,然后,风一样的消失了。
中午回去,我和同事聊起了这颗红枣的事情,同事开玩笑:“你连一个红枣都收”!我笑了笑:“就因为只是一个红枣,如果多,我就不收了”。那颗红枣我一直放在床头的书桌上。新疆天气干燥,很快它就干了,红红的,越来越像一颗心。
“你不喜欢我们了吗”?
11-3班是一个少数民族班级,也正是我教的第一个民族班。一个学期过去后,我没有他们班的课。一次课间,一个学生叫住了我:老师,你为啥不教我们了?她一脸的失望与沮丧让你不忍直视。我赶紧解释系里安排我上其他班的课了,课有点多。但她说,老师,你都不来我们班了......我终于明白了。
第二天晚自习,我专门去了他们班。一进去,班里就仿佛炸开了锅。民族学生的热情与活泼立即呈现出来,大家七嘴八舌的朝我喊话,集中在一个问题:老师,为啥不教我们了,不喜欢我们了吗?原来其他老师都连续教他们,就我没有。我说同学们,这学期,系里给我安排了其他课程,你们班太多老师想教了,所以没有轮到我,但以后有学习上的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的。他们才安静下来。然后和我讨论下一个问题:老师,你下学期还能教我们吗?那一刻,心里突然间有一种满满的被需要被认同的成就感。
最美好的温暖
爱出者爱往,福往者福来。喀什援疆,遇到了爱,遇到了温暖,重温了很多尘封已久的词语:善良、信任、悲悯、希望与生生不息的动力,同样也遇到了最美好的自己,突然觉得世间多了不少美好与温情。一年半的支教时间很快就结束了,但这种支教情缘总不会结束,因为,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总有一种温暖泛起,让我多了一些前进的勇气和动力。(作者系上海市援疆干部)
学生给作者的小卡片
相关专题 |
· 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