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

牵住你的手——新疆教育工作者的追梦之路

邵长城

2015年09月21日09:2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瘦高个头,戴副眼镜,文质彬彬;说话清脆,吐字清楚,思路清晰;尽管已62岁,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4师224团中学校长王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就是他,从兵团二中党总支书记岗位退休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条件艰苦的224团中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聘请合同一签就是三年;就是他,在教育战线一干就是42年,无怨无悔、痴心不改;就是他,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兵团关心下一代‘十佳 ’优秀校领导”等十多项荣誉……

他的梦想平凡而朴实:紧紧牵住教育事业的手,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有用之才!

走近王英,感受王英,体会王英,才知道什么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践行诺言

“一个人选择一个职业,实际上就选择了一个奋斗方向,选择了人生发展的价值。”这是王英对事业的无悔追求。

2006年9月8日,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了224团中学,亲切看望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兵、师党委对此高度重视,提出要把团中学办成一流水平、一流质量、一流管理的学校,确定了兵团二中对口支援224团中学的计划。同年11月17日, 举行了兵团二中对口支援224团中学挂牌仪式。

时任兵团二中党总支书记的王英亲自将第一批4名支教老师送到224团中学,并向学校赠送了 5000 元慰问金和一批图书。在此后的7年间,他始终情系224团的教育事业,先后将4批支教老师送到了这所沙漠深处的中学。

曾经有位将军问王英:“那里的条件那么艰苦,您会去吗?” 王英斩钉截铁的回答道“我一定会去,而且在那里的时间一定会比你们长!”他的承诺感动着一个又一个支教老师,鼓励他们愉快地奔赴新的教学岗位。

沉甸甸的承诺,对王英来说是何等的神圣。这个承诺是他与支教老师的约定,与224团中学的约定。

“既然承诺了就要践行诺言。退休前我有责任在身,不能兑现,但退休后我一定兑现承诺。”王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3年金秋时节,王英从兵团二中党总支书记岗位退休。为了那个神圣的承诺,他放弃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婉拒了多所名校的邀约,独自来到224团中学。8月23日,他与224党委书记、政委郭耀峰签订了聘期三年的校长任用合同。自此,他在这里开始了退休后的人生之旅。

他的选择令人费解,有人问他:“你从事教育大半辈子,每天像陀螺一样辛苦忙碌,好不容易退下来了,不好好颐养天年,还折腾什么?”

王英的回答令人敬佩不已:“我的选择是兵团精神的召唤,作为兵团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愿意把余生献给兵团的教育事业。”

自到224团报到的那天起,他就在心底种下了一个梦想:一定要把224团中学办成和田地区乃至全疆名校。

率先垂范

白天在学校听课、开会、执勤,晚上回到宿舍熬夜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王英始终如一,每天都为实现心中的梦想而忙碌着。

短短一年,王英亲自参与制定了《224团中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24团中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考核办法暂行规定》、《224团中学教师考核制度》、《224团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办法》等12项涉及学校管理和发展、教育教学、师资队伍职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完成了《224团中学学校制度汇编》,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行为,使学校实现了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良好局面。

王英在学校管理上有一套独特的经验。针对224团中学学校年轻、班子更年轻特点,他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为先导,组织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对领导班子的管理模式是“统一步调、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突出“议事讲原则,办事讲程序”的工作作风;在教学管理上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德育工作管理上他能够处于高屋建瓴的势态,强调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实效性;在学校管理上,他能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高中部副校长樊鹏深有感触地说:“王校长在要求我们读书学习的同时,自己更是率先垂范,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读各类名著、专业书籍等共计100多本,撰写读书笔记将近20本,各类读书卡片不计其数。难怪他的管理理念新颖,思路和想法超前,令我们很钦佩。”

王英不仅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做好表率。执勤站岗,他也总是一刻不放松到处巡视查看,认真查找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且立行立改。通过一件事,就要建立起一个处理此类问题的长效机制,这成了他的工作特点。在生活上亦是如此,他亲自带头示范。虽然有抽烟的习惯,但他在学校、在公共场合从不抽烟,并始终坚持自己动手洗衣、做饭,他说自己要为学校的老师做好表率。

平日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影响着学校里的年轻教师。

时不我待

王英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台历,每页上的蝇头小字都记得工工整整,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已安排到一周之后。在别人惊讶他的“惜时如金”时,他总说:“我在签订《兵团十四师224团完全中学校长聘任合同》时,已明确聘期三年。三年,相对于224团中学的发展历程似乎很漫长,而相对于我的时间、具体工作,又极其短暂。”

“因此,在我心中有三个时间表:从大的方面来讲,我要实现聘期三年内的总目标——推进名校建设;从中的方面来讲,聘期内每一年的目标都不一样,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保证整体推进;从小的方面来讲,具体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预料外的情况,常常会插进许多临时性的工作,我要协调、办理。”他的每项工作安排,都显得时不我待、分秒必争。

他话语也总是那么的急迫和密集:“也正因如此,每一项工作我都记录在案,确保每一项都了如指掌,不能有丝毫懈怠和拖沓;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才无愧于这三年。”

到224团中学工作后,王英极少回家。爱人牵挂他,让他回家时,他总说:“我这边很忙,学校的每一件小事,对于我来说都是大事,等我忙完了再回去看你。”孙子想他了,他却总说:“爷爷暂时回不了,这边也有很多小朋友需要爷爷讲故事……”爱人没办法,只好带着孙子到学校来看他,而他依旧没时间陪她们,因为他又要去学校巡视去了,去看看他的“小孙子”们吃了没有、睡了没有……

王英的工作作风,感召全体师生不断努力创造新的业绩:学校高中土建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按时完工,并圆满完成高中第一届学生招生工作,结束了十四师没有高中的历史;学校荣获兵团级“文明单位”、“德育达标校”、 “德育示范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已通过师兵团验收,等待国家验收组检查;学校首次申报的《数学教学与学科能力培养》课题已获得兵团批准;已启动“名师工程”,全校共结成“青蓝帮扶”对子37个,覆盖10个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科,充分发挥了现有的教师资源,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不仅如此,2014年224团中学中考取得历史性新突破,在夺取和田地区中考状元的同时,和田地区前五名占据四名、前十名占据七名。七门学科单科状元均在该校产生,数学更是取得满分150分。单科平均分遥遥领先和田地区其他学校,已基本实现中考和田一流。学校教师外出参加兵、师教研活动60余人次获奖;参加兵团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40余人此次获奖,并荣获“兵团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参加十四师首届“班主任技能大赛”获状元奖……

时不我待,换来的是累累硕果。

关爱教师

身为一校之长,王英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而且非常关心教师,乐意为教师排忧解难。

情系教师,乐于助人,是对他的真实写照。

政治教师李秀芹的体会很深:“王校长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导,和我们聊天的时候非常关心大家的个人发展,经常帮助我们做一些个人发展的规划,比如几年要达到骨干教师,几年要成为名师。他还经常跟我们交流一些工作方法,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跟我们交流处理的方法、解决的办法。”

由于地处沙漠深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留人难。师资队伍建设曾一度成为老大难。

鲁娜娜是224团中学的一名老师,来到224团不足半年,干燥的气候、肆虐的风沙让这位姑娘萌生退意,她向学校提出了辞职申请。

王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找到了鲁娜娜,对她说:“孩子,你要辞职我不拦你,但你能为学校再上一堂课吗?”

鲁娜娜无法拒绝眼前这位老人诚挚的请求,答应再上最后一堂课。那节课上,王英像个学生一样,认真地听着,用心地记着笔记,回答着鲁娜娜的提问。

课后,王英对鲁娜娜动情地说:“孩子,你的课讲得真好,希望你越来越好,希望你记住我们,记住224团的孩子们,我也会跟孩子们一样,有一个完整的记忆,记得你在这里的奉献……”

一席话让鲁娜娜顷刻间泪如雨下,鲁娜娜当即决定不走了,留在224团中学,给充满求知欲望的孩子们继续上课,而那一堂课,也被鲁娜娜称之为“校长的一课”。

“是王校长,是学校的孩子们,让我选择留在这里,我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孩子们。”鲁娜娜说。

职称的晋升关系到每位老师的切身利益,在王英的不懈努力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一年解决教师职称职务晋级、工资晋档27人,基本缓解了教师“评职称难”的问题,使教师职称和工资晋级更加规范。

教师赵亚珍说:“他一个名校的校长能从乌鲁木齐到224团中学这个地方,能和我们同甘共苦,我觉得他本身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极大的精神支柱。有一句话说得好,好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我觉得这句话在王校长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王英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座右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40多年风雨沧桑,本该安度晚年的他依然心性不变。他始终站在教育事业这块精神高地上,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守望着那个甜美的梦,无怨无悔地忙碌着、奔波着。

牵住你的手,一直向前不回头……

(作者系北京市援疆干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