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民航报》·《民航法制》编辑李暄:用笔杆子为法治民航“发声”

2015年09月17日16: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中国民航报》编辑部说起法制,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李暄。这位“80后的尾巴”大学学的既不是新闻专业,也不是法学专业,却用了近4年的时间,从一个对新闻懵懂的新人,成长为民航法制版独当一面的编辑。

李暄生活照

一切从零开始

2011年8月,本科毕业的李暄从美国留学回来,加入到中国民航报社记者部,成为一名“笔杆子”。李暄的专业是英语,上学的时候语文成绩不错,在写作上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说实话,从来没想过要做一名记者。我觉得这个职业太神圣,‘无冕之王’啊。本来想从事管理岗位,没想到入职的时候竟然到了记者部,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李暄笑谈道。

当写作从爱好变成职业时,李暄备感压力。“之前没有接触过新闻,完全是从零开始,边工作边学习新闻基础知识,一步一步慢慢摸索着。”李暄说。

压力逼迫着李暄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写作要领,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李暄逐渐适应了记者这份工作,报纸上的“本报实习记者李暄”也摘掉了“实习”二字。

2012年9月,民航报社采编部门进行了调整,将“采编分离”的新闻运行机制改为“采编合一”。这意味着李暄既是记者,又是编辑;既要外出采访,又要坐班编辑报纸版面。除了和李暄同时进入记者部的新人外,其他记者都曾做过编辑,重拾编辑工作并不困难。但对于李暄而言,编辑是全新的领域,需要从头学起,包括采编系统的使用、版面制作流程、约稿和组稿等。与此同时,李暄除了接手已有的版面以外,还要创建一个新版面——《民航法制》,并且于10月刊发第一期。

时间紧、任务重。李暄得知《中国民航报》在10多年前曾有过此类版面,于是向资料室借阅报纸,一期一期地翻阅,学习和了解民航法制。通过查阅百余期报纸,李暄对版面的定位和栏目设置有了初步的构想。在与领导沟通修改之后,民航局公安局以明传电报的形式将民航法制版开办的消息以及栏目设置下发给各地民航公安机关,为版面的来稿和采编工作提供了支持。

2012年10月10日,第一期《民航法制》与读者见面了。由李暄撰写的发刊词将该版面定位为“民航法制职能部门和民航公安系统加强舆论宣传的阵地,分享在民航法制建设和安全保卫工作中的先进经验、管理方法,全面展示广大职工精神风貌的平台,以及与广大旅客进行沟通的桥梁”。

自此,民航法制建设和民航公安系统的宣传工作又有了新的阵地。李暄和她的《民航法制》肩负着提升广大旅客民航法律素养的责任,肩负着为推进民航空防安全、构建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和乘机环境而营造和谐氛围的责任,肩负着为加快民航强国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的责任。

李暄采访首都机场安检员郑鹏

版面跟着热点走

《民航法制》开办近3年,一直坚持紧跟民航热点、焦点,努力做到“新闻有时效,‘旧闻’有深度”。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李暄也付出了很多辛苦的汗水。

2012年8月30日,熊毅为了阻止债主讨债,拨打匿名恐怖电话,谎称债主乘坐的航班有炸弹。此事件造成航空公司经济损失20余万元,接收航班备降的武汉天河机场动用了大量人力、物理处理此事,还干扰了当天的空中飞行秩序和武汉天河机场航班的正常起降。10月17日,“8·30”熊毅涉嫌编造深航航班爆炸恐怖信息案在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熊毅的行为造成航班备降,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社会危害性较大,建议从重处罚,判处其5年以上有期徒刑,以此警示社会公众。法院将择日对此案进行宣判。

针对此案的开庭审理,李暄采写了《民航安全不容虚假信息威胁》一文,首次站在民航业的立场上对事件进行了还原,并从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多角度地解析了虚假恐怖信息威胁民航安全会给民航正常运行带来何种影响。“另外,我还采访了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民航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3所院校的法学专家,请他们就此发表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李暄说。

2013年9月29日10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界定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标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6种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应当酌情从重处罚的5种情形,应当加重处罚的5种情形,对于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同时构成数罪的择一重处以及明确界定了“虚假恐怖信息”的范围。当天下午,李暄迅速联系了专家,就《解释》出台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电话采访,并于当晚成文《“诈弹”致飞机备降返航可判5年刑》,次日上版,10月2日见报。

在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发生后,李暄并没有第一时间撰写有关空难赔偿的文章,而是密切关注事件进展。“这次事件比较特殊,在黑匣子没有找到之前,不能确定航班是否失事,谈论赔偿问题也为时过早。”李暄说,“当时其他媒体都在铺天盖地谈论赔偿数额,有些言论甚至是错误的。民航报作为行业媒体,必须要立足民航,体现出专业性。报道不仅要寻找独特的切入点,还要有合适的新闻由头。”

当得知北京国际法学会和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在4月2日共同主办“马航MH370失踪事件”国际法问题学术沙龙时,李暄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采访机会。同时,马航MH370黑匣子的搜寻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这可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随后,一篇名为《马航理赔 何去何从?》的文章诞生了,从赔偿金额、法律行动和马航财务状况三方面解读了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中的理赔问题,并指出了其他媒体对赔偿金额的误读。

让法制和枯燥说再见

李暄在校对版面

说到法制,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或是严肃认真的说教,而法学也被认为理论高深的学科。那么,作为媒体,如何才能让读者愿意去了解法律、接收知识、遵纪守法呢?

“宣传报道其实和老师讲课一样,照本宣科的效果自然不如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轻松有趣的报道方式肯定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被读者接纳”。李暄在编辑版面时,总是假设自己是读者,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栏目和文章是读者愿意看的,怎样的版面布局是更吸引读者眼球的。

“漫画简单明了,夸张的表现方式又常常让人会心一笑。法制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虚,真实图片往往无法表达文章的内容,所以漫画成为版面常用的配图方式。”李暄说,“更重要的是,漫画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效果更好。”

近两年,旅客乘坐飞机出行时的不轨行为或者过激行为频发,比如大面积航班延误时冲击登机口、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霸占航空器等。为此,李暄专门策划了“文明乘机勿违法”的选题,选取了几类常见的违法行为,并以“真实案例+说法”的形式来教育读者,在语言上尽量生动活泼。同时,每一类违法行为配一张漫画,呈现效果极好。

这种策划方式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成为《民航法制》的特色。每逢春运、雷雨季节等关键时间点,李暄都会在版面推出相应的普法文章,通过深刻的观点、鲜活的案例来启发读者、警醒读者,从而为民航持续安全、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此外,在旅客出行的高峰期,李暄还会在版面上提醒旅客注意不要携带危险品和违禁品,乘机时防止机上盗窃的小贴士,收到航班取消诈骗短信如何应对等。

《民航法制》不仅宣传民航的法律法规,还展示了奋斗在空防战线上的安保人员的风采,以及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3年春节前夕,李暄策划了“一封家书寄情思”的选题,邀请特警、空警、民警、安检员、安全员、消防员给家人写封家书,诉说对家人的思念,对工作的热爱,对空防事业的奉献。“文章刊登以后,我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他们都说看哭了。”李暄说,“其实这就是我坚持为法治民航发声的动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民航法制,从自身做起保卫民航空防安全,推动民航事业蓬勃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秦华)
相关专题
· 法治人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