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芳,一名80后法官助理,同时也是一位2岁孩子的母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商法专业毕业后,2010年进入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分配到立案庭第一合议庭(综合组),从事民事审判、综合调研、文件起草等工作。4年间,她出色完成了立案信访各项重大改革。只要认识她的人,无不对她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满口称赞。很多人都说,她像一名勤劳的园丁,为了心中热爱的法治事业,为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神圣使命,为了百姓心中的公平正义,她孜孜以求,甘于付出,无怨无悔,在司法改革路上,用满腔热忱播撒法治阳光。
改革中,她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作为全国法院立案工作的引航者、推动者,每一个决策、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全国立案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立案庭的一员,她高度关注立案环节的群众权益保障,始终坚持将诉权保障作为人权保障的重要部分。她说:“立案是审判的前提。如果老百姓连法院大门都进不了,何来司法公正。我们是人民的法官,是老百姓眼中的‘青天’,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在立案这一首要环节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她不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2014年4月,甘肃兰州市发生4.11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一些市民向法院提起诉讼,社会各界给予了关注高度。作为承办人之一,她多次向甘肃高院了解涉诉情况。在分析案件时,她指出,法院立案不难,难的是群众的权益能否得到及时全面的救济。在当前情况下,当地百姓对这一事件调查结果和赔偿方案高度关注,法院作为人民的法院,应当有所担当。不能仅仅解决老百姓诉讼的问题,而要尽可能考虑市民的担心和需求,督促被告企业迅速补救,公开赔礼道歉,出台补偿方案,确保受损权益得到救济。对当事人无法达成和解坚持起诉的,要保障群众诉权,符合起诉条件的,一律依法受理。最终,在当地法院的努力下,被告企业公开赔礼道歉,作出补偿,相关责任人员受到追责。市民仍坚持起诉的案件,也已立案受理。
她的为民情怀不仅体现在个案处理上。作为立案改革的参与者,她常以百姓心为心。为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她不懈努力,用实际行动书写“为民”二字。
在最高法院门前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立案登记制改革后,她第一时间投身到改革调研工作中。2015年春节后,立案登记制改革项目正式启动。为了尽快出台方案上报中央深改组,她与庭领导及同事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起草修改稿件。因为连续好几周在单位加班,回到家的时候,她的孩子已经睡着了。由于好多天没见着妈妈,孩子总是问:“妈妈去哪啦,是不是不要我啦?”为了见到妈妈,有一天,孩子很早就起来了,抓着妈妈的手,哭着说:“妈妈,我不要你走,留下来陪陪我……”一个月后,经过大家通宵达旦的努力,《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的意见》等材料终于完成。当同事都想着她可以歇一歇的时候,她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全国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视频会院主要领导讲话的起草工作。有人问她:“你成天像个陀螺一样的忙着,累吗?”。她说:“每每想到人民的重托,想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分钟都不敢懈怠!如果我的苦和累,能换得群众对司法多一份的信任,那么,我所做的,就是值得的。”
改革中,她勇于创新、锐意进取
信访问题一直是司法改革的老大难。实践证明,啃下这块“硬骨头”,靠墨守成规,走老路子是行不通的,必须要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不断寻找突破点和驱动力。
2013年,中央提出将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为人民法院涉法信访改革带来新的契机。她作为涉诉信访改革小组的成员,在遵循司法规律,总结各地实际基础上,参与起草了《关于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中央及院领导涉诉信访改革路线图之本意贯彻到意见始终,有力推动全国法院信访改革工作。
在推进依法治访过程中,她认为,要以涉诉信访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第三方参与信访化解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但在当时,社会第三方参与信访化解和涉诉信访信息化在全国法院来讲,都属于刚起步阶段,网上申诉、视频接访还是新鲜事物,没有任何先例可循。这两项全新改革重任落在了她的头上。对此,她没有退缩,敢于担当。那一段时间,她深入一线,出国考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那一段时间,她起早贪黑,忘我工作。有时候为了一个新提法,费尽心思,反复琢磨。那一段时间,她数易其稿,反复润色,每一个文字都倾尽心血。最终,起草的《关于开展以律师为主的社会第三方参与涉诉信访化解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律师等社会第三方参与司法工作的新途径。起草的涉诉信访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设计科学、内容全面、操作性强。领导看后,十分惊讶。对于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怎么会对信息化这么了解。后来才知道,为了写好这个方案,她查阅了所有最高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文件,分析了全国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历经好几天废寝忘食的工作。
一位领导说:“她所在的综合组,是最高法院立案庭的智囊团,不仅承担了常规的办案任务,还承担了全庭80%以上的综合调研和材料起草工作,可以说是工作强度最高、难度最大、急活最多的部门。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没有周末早已是工作常态。在这种紧张的工作状态下,她创新思路,敢于尝试,迅速从一个法律新人成长为业务骨干,极其难得!”
在德国与德累斯顿州进行调研
改革中,她甘于奉献,不计得失
改革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魄力和勇气。近几年,立案信访改革的调研任务十分繁重。面对艰巨任务,她一个刚刚30岁身体瘦小的女同志,始终坚守岗位,不抱怨、不退缩,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及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克服重重困难,认真、高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4年间,她参与20余起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案件的立案协调处理工作,10余项人民法院重大改革调研活动,执笔院领导讲话18篇近15万字,编辑撰写各类书籍15本近300万字,起草各类稿件400余件……。这一张张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她对法治事业的忠贞不渝和执着追求,对立案信访工作的忘我付出和辛勤劳动。
调研时听取意见
一位同事说:“别看她每天笑呵呵的,好像很轻松,其实,背后付出了太多。那些院领导讲话、重大调研报告能这么高效的完成任务,并且得到各方面认可,都是她平时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爱学习、肯专研、注意点滴积累的结果。有一次,她起草的院主要领导讲话得到了院庭领导以及法院同行的高度评价。事后才知道,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加班加点,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对稿件进行了十多次的修改润色。有时候睡到半夜,因为脑子突然冒出的一个词、一段话,赶忙从床上蹦起来改稿子。会开完之后,因为太累了,身体一向健康的她,突发性耳聋,两只耳朵听力下降,至今难以恢复。”提及此事,她没有丝毫怨言,还是那么乐观的笑着说:“没事,只要和我说话大点声就行。”
和孩子在一起
为了心中的理想和挚爱的事业,她从不喊苦喊累。2012年年初,怀孕的她,妊娠反应十分强烈,每天基本上都进不了食。医生说,这种情况,最好住院。但她却说:“只有上班,我精神才有寄托,身体才感觉好点。”有时候吐得实在撑不下去,她就在沙发上躺一会,缓过劲后又继续工作。有一次,她已经下班了,但临时被通知有一篇稿子急着要改出来。她二话不说回到单位,立即改起稿子,直到夜里才回家。就这样,她挺着大肚子加班加点地忙碌着,一直到快生的时候才休假。因为惦记信访改革工作,产假未休完就重返工作岗位。像所有的职场妈妈一样,她每天都在好法官与好妈妈的角色上来回变换。孩子小的时候,她每天利用中午1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驱车十几公里赶回家给孩子喂奶,哄孩子睡觉,风雨无阻。有一次,孩子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夜里啼哭不止,非要妈妈抱着睡。她整夜整夜的抱着孩子,基本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又照常去单位工作。中午再马不停蹄的赶回家。回忆起那段时间,她说,“那时候每天要开六七十公里的路程,真的是非常累。特别是中午,人容易犯困,自己特别怕开车的时候睡着,再也看不见孩子了。”
回顾所从事的立案信访改革工作,她说:“我只是全国法院系统里的沧海一粟。幸运的是,赶上国家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重大历史时期。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引以为豪,倍加珍惜。在有限的生命里,我只有为中国法治事业不懈奋斗,才能无悔于头顶的国徽和肩上的天平,无悔于人民的重托,无悔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相关专题 |
· 法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