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王凤才:对德国学者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批判性反思

2015年09月08日13: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对德国学者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批判性反思

王凤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我的发言题目是:“对德国学者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批判性反思”。首先做三点说明: 1、这里的“德国学者”是指马克思主义学者,不限于马克思主义学者; 2、“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批判性反思”是本人对德国观点的分析,以及本人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我的发言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四条路向。一是文献学路向(“寂寞的”马克思学家):学术为主,兼顾思想,不问现实,最重要的是学术:“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没有材料不说话”;二是意识形态路向(“孤独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是否学术无所谓,有无思想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信仰:试图捍卫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并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解释社会现实问题;三是政治经济学路向(“活跃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派):学术为基础,思想为灵魂,最重要的是现实: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批判、创新,并用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发出了“德国左派马克思主义声音”;四是政治伦理学路向(“潇洒的”马克思主义重建派):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统一,最重要的是思想:侧重点在于推进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但也试图借助马克思的思想资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悖谬。

第二,德国学者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一种认为,中国道路是效仿东亚模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周海光),他们认为: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失败后,中国试图模仿东亚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既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也受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影响的混合体;专制政治制度与国家控制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但亚洲金融危机表明,东亚模式家缺乏抵御危机的能力,这迫使中国走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发展以牺牲平等和正义为代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策与所有制形式表明,中国已从国家社会主义转向国家资本主义。第二种认为,中国道路是“政治实用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彼得斯),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提升了全球影响力,确立了国际地位;但还远远没有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相反产生了一些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并影响了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分化、中产阶级形成、干群关系恶化、官商勾结、权力、金钱高度集中,告别了社会主义平等观念,以民族主义作为社会凝聚力方向;中国最终不一定会发展起同在美国、西欧、日本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社会秩序,当然也不排除,从民族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做准备。第三种认为,中国道路是成功的、非社会主义道路(斯查迈泰德),他们认为,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物质巨大改善,有效限制美国、欧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制止列强妄图重新形成世界殖民地的行为,使贫穷落后国家的原料少受发达国家勒索,还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典范,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度;但中国走的不是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在生产关系上—所有制与经济计划,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对外贸易自由化等等。第四种认为,中国道路是超常规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贝格曼),他们认为:中国发展是超常规发展,不是低效高速发展,不是忽视人民利益的发展,而是为追赶“第一世界”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做出的发展,同时,必须更快地发展以克服发达国家存在的弊端;这个超常规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相联系,一是给人民带来了痛苦,二是同样存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其他缺陷,并在周期性危机中不断严重化,三是应该关注严重的制度问题;这是一条摆脱了斯大林毛泽东模式、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它不具有普遍性,即使成功率是百分之百,也不意味着德国能够复制这种模式,因而中国要走很长一段道路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关键要有团结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对德国学者观点的批判性反思。一是中国发展道路是德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问题之一,但并非核心问题(十大热点问题)。二是德国学者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成就的肯定,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但观点未必完全正确,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因而需要批判地对待。三是需要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1)“中国发展道路”与“欧美发展道路”、“苏东发展道路”相比,有什么独特性?到底有没有离开“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所谓“中国模式”?“中国震撼”、“中国奇迹”、“中国可以说不”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还是理性的分析?面对东方世界某些人对中国的“仇视”和西方世界某些人对中国的“捧杀”,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不被“逼进”、不被“拖进”军备竞赛之中?如何吸取苏联的教训? (2)如果撇开“制度”、“体制”不谈,仅从“运行机制”来说,“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与“市场社会主义”有什么异同?如何应对西方学者对所谓“中国新自由主义道路”的指责?指责中国的不是保守主义者,不是自由主义者;更多的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亲马克思主义的左翼学者!如何创新一个效率与公平兼顾,经济与道德相容、物质与文化协调的运行机制? (3)现代化、科技文明的消极后果是现代性、科技本身固有的?还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会有不同的效应?中国发展如何能够既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工业文明成果,又能够避免现代化带来的消极效应?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真正创造一个“中国世纪”?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回答的问题。要想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世界人类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对当今中国社会现实进行切实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做出既有理论广度、又有思想深度、并有现实依据的回答。

(编辑:沈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