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陈学明:论中国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2015年09月08日13: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论中国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

首先衷心感谢会议的主办方,给我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我们论坛的名称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我们要探讨要研究要观察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命运、前途,这也正是我作为一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牵肠挂肚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地位究竟如何呢?前途如何?命运如何?

本人的发言就从这个问题讲起: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命运和前途究竟如何?

我认为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看第三世界,特别是拉丁美洲,第三看苏东,第四看中国。

其一,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受着一系列的矛盾,那么这些矛盾是不是从其“根基上”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些矛盾是属于“偶然”产生的,还是具有必然性?对当今世界来说,是不是如当年英国首相找撒切尔夫人所说的那样“别无选择”,即除了走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没有其他道路可走,还是“另一种选择”是可能的,即选择社会主义是完全可能的?

其二,拉丁美洲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普遍选择了“华盛顿共识”,走上了新自由主义道路,没有过不久,这条道路给它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于是,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向左转”,举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以委内瑞拉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国家所提出的“21世纪社会主义”为世人所瞩目。拉丁美洲的“21世纪社会主义”是昙花一现还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席卷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不是代表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发展方向?

其三,苏联解体、东欧易帜已过去20多年了,纵观苏联解体、东欧易帜的前后整个过程,其原因究竟何在?是不是可以用苏联解体、东欧易帜来证明人类社会主义理想本身的不可取?“柏林墙的倒塌”是不是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失败?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是否存在着借助于自我的调整和改革,完善自己的制度,从而避免现在这样的结局,走向另一种前途的可能性?

其四,中国这几十所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中国道路是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是证明了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中国人民正在走的究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能否说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价值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它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代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只要我们用公正的、平静的心态面对这三大问题,对此是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的:

目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危机确实是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一方面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一些良性变化视为是资本主义本身的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不能离开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来看待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变本加厉的恶性变化。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下达了死亡判决书,这一判决延期执行了,但依然有效。资本主义的不断衰败与社会主义的逐渐胜利是同步的渐进过程。一当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殆尽,社会主义的物质存在条件也就完全成熟了。

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从选择新自由主义变为选择社会主义,这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国家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都向人类表明,人类走向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尤其是它们所提出的“21世纪社会主义”如一声春雷震撼了进入21世纪的人类。实际证明,它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后,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与它们原先选择新自由主义的后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它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目前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尽管在这些国家可能还会出现反复,但是无疑,“21世纪社会主义”所奠定的基本方向不会改变。

造成苏联解体、东欧易帜的原因有很多,但没有一个因素可以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垮台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原罪”是站不住脚的。斯大林的错误、苏联体制的弊端与以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有着历史性的联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能把这种错误和弊端算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头上。贯穿于苏东社会主义垮台的整个过程的,是苏联一些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放弃与背叛。苏东社会主义垮台以来的时间证明,邓小平所做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被打败了,哪有这回事?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更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探索和奋斗的结晶,具有其他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是有自己的底线的,底线之一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指导思想地位不容放弃。正因为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释放了强大的“正能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

我们在对这四个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的过程中,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片光明的前景,也树立了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无上的信心。

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前景看好,那么究竟如何正确地表述当今社会主义的现实处境?

我认为,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现实处境是正在走出低谷,走向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三次高潮。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高潮——低潮——再次高潮——再次低潮——又一次高潮这样一个历程。第一次高潮是以十月革命为标志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在这一世界上由理想变为现实,由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十月革命震撼了整个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欧洲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世界的其他各大洲也纷纷共产党。社会主义运动从欧洲扩展到整个世界,成了一种世界性的运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中西欧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效法十月革命而举行的武装起义的失败,以及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使第一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高潮跌入低谷。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是以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为标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面积的15个国家,乘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东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推向了顶峰。第二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开始向低潮转化,而到了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则陷入最低潮。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第二次低潮中走出来的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新起点,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走向高潮的标志。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三次高潮与前两次高潮有很大的区别。仅从运动的外延来看,这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潮的外延的扩大没有前两次那么明显。也就是说,这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并没有像前两次那样一下子有这么多的国家涌入社会主义的阵营。如果仅根据这一点来看,我们尚不能说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走出低谷走向高潮。但是,我们还是有理由说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走出低谷,走向高潮。关键在于,这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不是主要表现在外延的扩大,而主要见之于内涵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量”上得到扩充,而且又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质”上有了提高。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不仅是在“量”上,更主要是体现在“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赋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以新的内涵,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传统与进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简单的复兴,而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创新,在创新中坚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三次高潮尽管没有前两次那样“声势浩大”、“极天际地”,但这次高潮所显示出来的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一点不逊于前两次。这种力量来源于作为这次高潮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走向高潮的标志,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才使之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

我认为,这种贡献可以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从实践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拯救了社会主义,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谷中走了出来。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没有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预见的那样,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生产力先进、文明程度高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而是一些生产力落后、文明程度低的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这些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夺取政权,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了一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时代性难题。列宁曾经这样说道:“我们的革命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而西欧的革命是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 列宁这里所说的“开始”主要是指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继续”显然是指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说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早已强烈地意识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使这一制度巩固和发展是十分艰难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不但证实了这一世界性难题,而且使这一难题更加尖锐地摆在一切拥挤和坚持社会主义的人的面前。有学者把“社会主义究竟什么样子,建设社会主义到底要走怎样的道路”称为“事关人类命运的世界政界尤其是共产党人极为关切的”“世界之问”。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时代性难题也随之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回答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开始自己的理论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也是破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难题的过程。

我着重分析一下理论上的贡献,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全面的,下面所论述的也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道路确认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就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置于本国现实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之上。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中共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所揭示的中国的现实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们所依据的中国国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样,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深深地、牢牢地扎根于中国的大地,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能够经受住任何大风大浪的冲击。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的认识,中国才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也正是在对中国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判断的基础上,中国才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正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依据,中国才会推出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加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革命导师未竞的探讨方向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创。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按照邓小平的这一科学判断,现阶段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尚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那样的社会主义,而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出来的很不成熟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这一判断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国情基础。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理论的确立,不仅对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战略步骤,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而且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必须指出,作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等的全面论述。

其二,中国道路全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第一次做出了最精辟、完整的概括。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之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的下述五句话可以视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认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五句话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构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关系构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再到作为与资本主义根本区别所在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一气呵成。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占有首要地位;其次,“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手段;最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这一概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最深的层次上、在最完整的意义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之所在。在一定意义上,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从“天上到人间”的根本转变。随着中国道理的胜利推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的科学内涵也不断的深化和拓展。例如,把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等也纳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道路的取得成功是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作为基本前提的,是以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完善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作为出发点的,而这一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第一次做出了最精辟、完整的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待破解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全面的揭示,则破解了这一难题。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曾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下论述过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精辟、完整的概括。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有发展历程,尽管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一直到20世纪中叶前后,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简单地归结为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三大特征。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屡受挫折当然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这种认识密切相关。 中国道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的阐述显然突破了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种片面理解。中国道路对社会主义本质在最新的完整解释,在一定意义上是拯救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其三,中国道路对社会主义动力的探索,引起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发展动力观念的升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解决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冲破了“以阶级斗争这纲”的观念,确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就是说,以改革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把改革视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的理论创新,正是这一理论创新为中国的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邓小平是基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这一正确判断才把改革视为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的。在他看来,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使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存在着阻碍着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全力推进改革,有着明确的目的,对此他讲得十分清楚:“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他还阐述了改革的原则,他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他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各项改革措施都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展开。改革在当今中国是如此重要,以至于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命题。邓小平在这里所提出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有着深刻的含义。中国的第一次革命指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这场革命为解放生产力并使之充分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邓小平把改革称为“第二次革命”,是为了表明“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 把改革视为是第二次革命,既是从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又具有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的含义。不断地推进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推动中国发展的真正动力之所在。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动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之一。

其四,中国道路不断增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执政党的群众基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建党学说。

江泽民所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通过增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执政党的群众基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建党学说。江泽民在2000年2月25日有个著名的“广州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总结党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要求。” 在“广州讲话”三个月后,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的党建工作座谈会上,阐述了他为什么要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背景,他所讲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我们过去理解的社会主义要求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却出现了雇佣劳动,私营经济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利益高度一致,而现实中却出现了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多样化和价值观的多样化;过去认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但最近几十年却出现了资本主义利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获得了新的活力,等等。此外,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何看待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中国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如何把非公有制单位工作的人们团结和组织在党的周围?如何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鉴于这些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增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否则“就会落伍”,“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80华诞。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发表了著名的“七一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则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 不断增加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在中国,一直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阶层,作为共产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和阶级基础。现在随着形势,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化,在中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带来了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就这样及时地调整了对这些新社会阶层的态度,非但没有把他们推到对立面,而是把他们视为自己执政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强调也必须代表他们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这样做,实际上在理论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建党学说。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一点没有变,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显然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认识深化了,在保持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所具有的基本属性的同时,又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

其五,中国道路重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改变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先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思维。

社会主义就其“原生态”而言,确实它不但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的替代者。当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的理念、社会主义的运动,就意味着资本主义末日的来临。社会主义在人们的心目中从来就是与资本主义不能共存、共生,两者相互排斥、水火不相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开放和兼容的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它重新塑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道路的开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不再一味地把资本主义视为“天敌”,而是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资本主义,更多地从共性的角度看待对方,认识到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可以彼此兼容、相互渗透。在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中国道路既看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矛盾,又正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联系与共存。面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国道路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采取“自我封闭”。中国道路既不放松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警惕,又积极地与资本主义进行交往,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资本主义进行具体分析,致力于把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与资本主义制度剥离开来,即把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其体制、机制、方法等区别开来,强调对基本制度不能简单照搬,但对具体文明成果要积极吸取和借鉴。由于中国道路的开创,传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正在被重构。中国道路在重构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的过程中,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探索出了一条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人类发展规律相结合的更加广阔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道路通过重构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实际上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到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大道之中。中国已经把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与实现人类文明的价值追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这使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中国道路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塑造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的。中国道路的设计者们科学地把握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特别是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从世界的整体联系出发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所谓对外开放就是积极顺应和自觉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获取自身的利益。显然,这一战略的要旨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互动、互利的关系。中国道路的经验表明,只有一方面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与人类文明的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深刻认识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在地蕴涵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才能自觉地、主动地重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与此同时,中国道路的经验也表明,只有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新的共存合作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道路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全面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理论,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讲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