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不忘初衷的热血支书——记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王科

记者 冯雅可

2015年09月06日11:3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8月11日,资中县板栗桠乡圆坝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科下定了决心,今天一定要把修路的事情“拿下”,不能再耗下去。在此之前,为了村里这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怎么筹资、如何规划,村“两委”已经开过大大小小20多次会。

“不谈条件、不谈困难、不谈过去,这路修不好咱村就别想发展好!”一拍桌,一声喝,王科瘦小的身板爆发出震慑的气场。王科今年刚30岁,班子成员年纪都比他大,共事中很难见他这么强势,严肃的谈话下来,大家心里却豁然开朗,有王书记在,这路,修定了!

2013年6月,王科在全体党员的信任中,高票当选资中县板栗桠乡圆坝子村党支部书记。大家信任的理由是:年轻有冲劲的王科能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两年来,王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群众的眼光。今年“七一”,王科被省委授予“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村官是干什么的?

在王科内心,一直有创业做番大事的热情。大学毕业后,学营销管理专业的他便留在重庆打拼,从卖矿泉水到卖房子,王科始终带着对生活的热忱,在梦想的道路上奔波。2007年,在大学老师的推荐下,王科回乡成为资中县首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当时都不知道‘村官’到底是做什么的,有朋友还问,是不是村里的公务员?”王科笑说,本想在大城市闯一下,没想到还是回来了。身为农民的儿子,王科丝毫不后悔这个决定,因为,他心中酝酿的创业梦渐渐有了眉目——回乡,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2008年,王科被资中县委组织部选派到四川农业大学参加创业培训,他选择了成本低,不受季节影响,品种多,还可以变废为宝的蘑菇种植。创业之初,没有资金,王科挤出仅有的3000元做创业资金;没有厂房,王科就租用茧站废弃房子,装料、搭架建成“菇房”。2010年,第一批蘑菇成形,迎来的却是当头棒喝,精心培育的食用菌却以杂菌感染告终,仅有的3000元投资化为乌有。王科瞒着新婚妻子卖掉钻戒,只身到武汉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

付出终有回报。2011年,王科的蘑菇种植获得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4000元。初次成功后王科开始扩大产业规模,他联合8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干部,成立了注册资金20万元的资中县鑫茸菌业有限公司,公司突出食用菌的品质、服务、分级包装、药用价值、保健作用,解决了与同行竞争的销售问题。他还开辟出3000多平方米的蘑菇基地,年产量达20万吨,菇农平均增收40%。同年12月,王科荣获“中国邮储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优胜奖。

一时间,“蘑菇王子”王科的名气在村民间越来越响亮。王科也非常热心地把灵芝、虫草、天麻等20多种食用菌种植技术免费推广给村民。

记住回乡的初衷

2013年5月,王科正式上任圆坝子村村支书。该村距离县城只有几公里路,却因各种遗留问题,变成乡里有名的“贫困村”、“落后村”,11年间换了12任村支书,村里健在的原村支书就有16名之多。“我不会承诺什么,但我会以实际行动做给大家看。”就职那天,王科这样向圆坝子村村民表态。

上任后的第一个月,王科带着其他村干部,到处去找不要钱的废料,修村里那条坑洼不平的泥巴路。“我第一次下村遇到下雨,6公里的村道开车花了一个半小时,时间全花在填泥坑、推车上了。”刚走马上任,地盘还没踩熟,很难找项目找资金修水泥路,王科只有退而求其次,勉强用建渣填路。然而即使建渣可以免费用,但这一笔庞大的运输费用怎么办?“只有厚起脸皮请朋友帮忙,欠了一大堆人情。”王科后来算账,原本铺好这条路至少要8万元,实际只用了不到9千元就搞定了。当然,这些钱都是王科自掏腰包垫付的,至今还有3千多元的账未结清。

“那时正值大热天,王书记顶着烈日工作,汗水打湿衣服,晒干了又打湿。”一名村干部回忆,他们前后拉了70车左右废料来铺路,耗费不少人力。半个月后,道路顺利通车。村民出行方便了,纷纷对这个年轻村支书刮目相看。

工作之余,王科还主动帮助村民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提供信息、创造条件,在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有很长一段时间,王科家里都是座无虚席,每天忙碌得仅剩五六个小时睡眠时间,家都顾不上。妻子偶有抱怨,“人家富了,谁又会记得你的功劳呢?”王科回答:“不是要谁记住我,而是我要记住自己回乡的初衷——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不能只靠蘑菇

在王科布局下,圆坝子村逐渐走上了正轨。他根据圆坝子村离县城近、土质适合种植蔬菜的实际,组织村民种植韭黄、甜藕等价高蔬菜,吴昌杰等23户农民因此致富。

王科还多次跑乡上、县上有关部门,成功地争取到了“基本口粮田”项目,用于改良土壤、建蓄水池等。这是村里10多年来的首个项目。村里采取“一事一议”办法,自筹资金30余万元连同上级补助130余万元,建起了5公里便民水泥路、新打山粪坑176口、新建蓄水池36口、新修11队河堰桥,改良的80余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小米粒花生。年初投产的20亩鱼塘内,已养殖起鱼、小龙虾、泥鳅等。村民种植、养殖积极性高涨,全村涌现出种、养大户86户。

王科还关注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广东打工的44岁村民李俊杰,因脑血栓引发半身瘫痪,他主动上门慰问,送去米、面、油等必需品;10岁孤儿邓其文在他的多方奔走下,顺利入读金带铺小学并住校,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他向上级争取到的“残疾人无障碍”政策,17名残疾人因此享受到了领取农用物资、安装假肢、改造厨房、搭建灶台等惠民利民好处。

当上了村支书后,王科花了很多精力处理村里的事务,蘑菇基地大部分时间需要妻子来打理。去年妻子怀孕了,就连孩子出生前一刻,妻子还在采摘蘑菇。“女儿早产,生下来才两斤多,全靠‘砸钱’才保出来的。”从看到女儿那一刻,王科有了新的打算。

“蘑菇种植虽然成本低,收效快,但实际上很辛苦。人力成本太大了。”今年初,王科开始收缩蘑菇种植的规模,发展灵芝种植。他核算过收益,灵芝种植周期长,一年只能收获一季,但这一季就能抵得上蘑菇一整年的产值。

在村民看来,原本风生水起的“蘑菇王子”突然就这样摘下“王冠”,有点划不来。“发展产业不可能只靠蘑菇,我当探路人,等灵芝种植有成效了,我再带动村民转型。”

敢想、敢做、敢拼,王科带给圆坝子村人的是不断向前的正能量,是永不止步的致富梦。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