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诉说历史 传扬精神——郑福来64年“坚守”卢沟桥

2015年08月26日09:05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诉说历史 传扬精神——郑福来64年“坚守”卢沟桥

  1931年生于卢沟桥畔,1937年亲历“七七事变”,1951年卢沟桥上接待美国记者爱泼斯坦,1952年当选为卢沟桥镇第一任镇长……由历史的见证者到历史的诉说者,84岁老人郑福来站在有着八百多年历史、饱经战火的卢沟桥上,用大半生的时间默默传递着历史的烽火、传扬伟大抗战精神。

  没有鲜花,也没有仪式。64年来,郑福来已自发接待超过70个国家的外宾、媒体记者和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我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我们中国人能牢记这段历史,奋发图强。”郑福来说。

  为了全面介绍历史,在义务讲解的过程中,他“采访”街坊乡邻、补充知识,逐渐成为最熟悉卢沟桥这段历史的“活标本”。

  一周前,8月18日清晨,郑福来老人像往常一样,利索地爬上台阶,穿过卢沟晓月碑,站在了卢沟桥坑坑洼洼的桥面上。

  “老爷子来了,你们快去听他讲卢沟桥事变。”桥头小贩对他再熟悉不过,见他一来,忙催促着前来探访的学生游客。几名大学生呼啦一下,把郑福来围在了桥上的石狮旁。

  “好,我就爱给学生讲!”郑福来顶着炎炎烈日,衬着蓝天白云,向着年轻学子们再一次讲起了70多年前的亲身经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弹声差不多响了一宿……”郑福来对这段无比熟悉的历史娓娓道来。

  当地人说,作为历史的亲历、见证者,郑福来老人讲出的抗战故事格外生动、扣人心弦。老人自己说,虽然过去78年,但每一次讲述,每一字每一句,都来自童年那段充满硝烟和炮火、痛苦而深刻的记忆。

  1949年,18岁的郑福来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治安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1951年,20岁的郑福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卢沟桥镇镇长,接待了美国著名记者爱泼斯坦,以见证人身份向他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当地民众的抗战史。

  从那时起,郑福来自愿地在卢沟桥地区做起讲解员,把卢沟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把那些被淡忘的历史再次重现给世人,用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人们。这一讲,就是64年。

  “门没了,房子漏了,到亲戚家逃难的父亲不见了,奶奶也找不到了。岱王庙旁飘扬的红绸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挥舞着屠刀的日本侵略军……”

  “谁愿意当亡国奴?这亡国奴什么滋味?你们年轻人没受过,我们这辈人受过了。日本人侵略中国的这8年,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真正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杀死一中国人,就像碾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

  这是亲历了七七事变和八年亡国奴生活的郑福来的切身感受,那段苦难岁月实在令他难以忘记。他不愿意那段血泪交织的抗战史被中国人遗忘,认为自己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向人们讲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一切。

  在卢沟桥这段仅有1公里的石板路上,郑福来已不知往返多少趟,有时一天要走上几趟,青丝也变成了白发。今天,84岁高龄的他依旧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用老人自己的话说,这是自己的“精神阵地”。

  郑福来的弟弟郑福龙对这个执拗的哥哥表示不理解,经常劝他:“大热天的,80多岁了还不在家歇着。”

  “经受过这场战争、见证过日本人侵略罪行的人,有用自己的力量提醒民族铭记、避免历史重演的义务和责任。”郑福来如此诠释自己何以64年如一日做一件事,他期待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后辈牢记这段岁月,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多活一天我就多讲一天,要是能活到100岁,我就讲到100岁!”老人说。

  有听众问老人,历史车轮在向前,活在当下的我们还需要抗战精神吗?

  郑福来坚定地给出答案:“历史一再证明,在强敌面前,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屈不挠的。只有懂得历史,才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只有铭记历史,才会坚持正义。爱国主义从来不是一句空话。”郑福来说。

  在郑福来的感染和影响下,卢沟桥附近已有十余位老人接过接力棒,自发在卢沟桥附近做义务讲解。

  从1982年第一首诗《忆七七》开始,郑福来通过写诗来记录苦难的经历,近些年,诗的主题增加了愤慨。他对记者说:“每次看到日本否认侵华历史的新闻,我就记录下来,写成了诗,现在都已经成摞了。”(记者张漫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乔业琼、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