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吉林省汪清县关工委主任金春燮致力弘扬抗战精神——山中,那七十七座烈士碑

2015年08月24日13:48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山中,那七十七座烈士碑

  图① 金春燮在介绍墓碑情况。图② 金春燮(右)带领大家参观墓碑。记者 李己平摄

  一位老人在10余年的时间里,自筹和协调政府部门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建起了77座抗联烈士碑、做了82场抗联事迹报告会、挖掘整理了100多万字抗联事迹、收集照片5000多张、资助1700多名贫困儿童和孤寡老人。他就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金春燮。7月8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军区作出关于授予金春燮同志“弘扬抗战精神的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

  8月13日,记者见到了金春燮。这位69岁的朝鲜族老人精神头十足,个子不高,黑黑的皮肤。熟悉他的人介绍说,金春燮出生在黑龙江省海林,当时家境窘迫,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此,他身上有着劳动群众的朴实无华,常年穿着黄胶鞋到处奔波。1974年退伍到汪清县工作后,金春燮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做到汪清县委副书记等职;2005年退休后,任汪清县关工委主任。

  魂牵梦绕,只为给烈士树碑

  金春燮的手粗大有力,脸上的皱纹深沉有序,既有朝鲜族人的耿直,也有汪清人的率真,一看就是个认“死理”的老人。

  采访是在赴抗日英雄童长荣烈士墓祭奠的路上开始的,该墓离县城25公里,进山道路复杂,只有去过几十次、上百次的金春燮老人才能顺利找到合理的路线。金老很专注地给司机指路,只有到了比较平坦的大道,他才抽出空来给记者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说立碑的动机。这并不是由来已久的计划,而是当关工委主任时,我的工作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找什么载体呢?我就想到了建烈士墓。”金春燮不无感慨地说:“抗联最早牺牲的高级官员就是童长荣,这位中共东满特委书记27岁英年早逝于汪清,可他的墓碑只有50厘米高,墓地就是个小土包,周围长满了杂草。”

  为革命烈士树碑立传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金春燮去找有关部门,沟通立碑的意义和目的,逐渐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他也经常去找老部下、老同事,希望得到他们的赞助;许多企业也成为他争取资金的对象。

  筹到了资金,设计施工又成了难题。金春燮就边干边学,仅设计童长荣烈士的半身雕像,就花费了好长时间。这个难题日夜萦绕在他脑海里,直到有次路过北京王府井,看到了百货大楼前全国劳模张秉贵的雕像,他才有了灵感,解决了这一难题。设计之后的建筑施工也颇费周折,金春燮和附近村民苦干了3天,好不容易建成了墓碑,没想到第四天就倒塌了。专家分析说,墓碑底座填充的是干沙,下雪受潮后,墓碑底座就会胀开,致使墓碑倒塌。

  金春燮又指着童长荣墓方砖拼接处的一个小豁口,笑着说:“那时不懂怎么修墓,不应该买方形砖,拼接起来不严实,买梯形的才正好。”如今,童长荣烈士墓经过县里较大力度的投入,已成为比较完美的陵园,鲜花、松柏簇拥,庄严肃穆。在介绍陵园时,他不时地说着各个建筑的尺寸、内中的涵义、纪念的意义,倍感自豪。

  在修建革命烈士碑的那段时间,金春燮得了丙型肝炎,治疗时要打抗干扰素,整个过程很痛苦。金春燮每周打一针,一直打了两年,每次注射完抗干扰素,金春燮就会全身奇痒无比,整宿睡不着觉,而且一闻到油腥味就想吐,吃不下饭,下不了床。但是,他仍然坚持立碑事业。汪清县委离退休党总支书记张财说:“他打抗干扰素的钱相当于他两年的工资,我让他向组织上提一提,被他拒绝了,他说自己的事情不能麻烦组织。”

  2009年,汪清县建县百年,在金春燮的倡议下,县里修建了汪清革命英烈墙。该墙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用他的话说,“刻上简单的三个字,有了名姓,影响的是三代人,影响的是全社会,传递的是红色基因,这才能薪火相传”。也有人提出,烈士墙不完整,于是补上30多人,也从此开始了认证和查找英烈的第二阶段。

  找寻烈士后代,让英魂永驻

  第二个故事,主题就是寻找。“寻找烈士后代,通过他们来了解烈士的生平、战斗的事迹。”金春燮说。

  要给英雄写碑文、建纪念馆,就得了解英雄的生平。金春燮翻阅了县里党史资料,发现童长荣曾在多个省市县担任过领导职务,想要收集整理其生平事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再困难也得完成,要让人们都记住英雄的事迹。”带着这个念头,金春燮踏上了探寻之旅。他先去了长春的东北三省沦陷纪念馆、伪满皇宫,紧接着去了童长荣的出生地安徽省枞阳县,找到了童长荣烈士的养女童承英。他白天与童承英老人对话,晚上就连夜把记录的笔记整理出来。

  童长荣曾担任过上海市沪中区委书记,金春燮就辗转去了上海。到达上海时,已是晚上8点多,为节省费用,他花了两个多小时找了一家小旅馆,等到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时,已是夜里11点钟。第二天,金春燮找到了上海党史研究室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又陆续去了合肥、南京、天津、大连等8个城市,行程达2万多公里。在历次寻找中,金春燮最得意的收获就是找到了童长荣的小学老师之子。这位老先生提供了当年父亲奖励童长荣的一块歙砚,成为现在童长荣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回到汪清后,金春燮与两位作家一起,写作出《民族英雄童长荣》一书。金春燮说:“我不想让历史在我们这代断了茬,更不想让抗联烈士变成‘无名烈士’。走点路不算什么,能把烈士的事迹传下去,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汪清县第二任县委书记金香河是金春燮不辞辛劳苦苦查寻的第二个人。最终,金春燮找到了他的孙子,建起了烈士陵园。

  金春燮查寻的第三位是抗日斗士金锦女。又是一番波折,他找到了烈士的亲妹妹。

  此外,让金春燮难忘的是,他找到了“四道河子惨案”幸存者、今年87岁的赵月珍,她是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的历史见证人。

  边学边用,苦攻建筑关

  第三个故事,建设烈士陵园、墓碑。“我当过文化局长,当副书记时分管过很多经济部门,唯独没有干过建筑,而为烈士树碑需要建筑方面的知识。”金春燮遇到了难题。于是,他从零开始,用啥学啥。为确认童长荣半身塑像的尺寸和比例关系,金老拿报纸裁成不同的尺寸贴在办公室的墙上,反复比量题字的大小、结构,直到满意为止。他说:“我自己设计塑像,一来是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二来也能节约不少设计费。”

  2009年7月,金春燮开始为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立碑。他和另外两个老同志一起,天不亮就去墓地清理杂草,每天吃面包、泡菜,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坚持了3天,终于把草除完了。可墓地所在地早已划拨给了当地农民,为保住这块地,金春燮就去找村民协商,村民说给日本人立碑坚决不行。金春燮便回到县党史馆,把伊田助男的遗书连夜印刷了100份分发给村民,告诉村民伊田助男曾经为了帮助中国,把10万发子弹送给了游击队,自己却饮弹自尽。最终,村民被打动了,不仅同意保留那块地,还在施工时义务帮助金春燮干活。金春燮说:“建伊田助男的墓碑就是为了说明两点,一是日本人面对这些铁证,无法否认侵华历史;二是广大日本人民还是爱好和平的。”

  在金春燮的努力下,汪清县目前形成了两条红色旅游路线:一条有着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小汪清惨案纪念碑、东满特委当时的医院水井被服厂印刷厂等遗址;另一条有着童长荣烈士陵园和腰营沟、罗子沟两个抗日根据地遗址。为让后人了解东北抗联斗争的艰苦卓绝,亲身体验抗联战士们的“家”,金春燮建了4个密营。密营是当时部队休整、粮食供给、伤员疗养和后勤保障都需要的场所。它是由原木累成的小木屋,里面只有一个破旧的行军灶和一张干草铺的土炕。东北冬季漫长而寒冷,许多战士和衣睡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金春燮在花甲之年还学会了用电脑打字,每天凌晨3点起床写书。他先后编写了《不朽的丰碑》《汪清红色记忆》《闪光的足迹》《战斗在白山黑水》等10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他还办了不少展览,创办了“汪清英烈网”。他曾资助过的一个小姑娘肖秋琪说:“我去过金爷爷办的抗战博物馆,没想到汪清这么小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多的故事,这些展览丰富了我的知识。”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金春燮对不少困难学生的教育很关心,10年来他共筹措引进250多万元助学金,帮助1700多名贫困生解了燃眉之急。(李己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乔业琼、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