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记辽宁锦州北镇市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上)

光明网记者 刘勇 毕玉才

2015年08月14日09:4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王桂兰在接受记者采访。刘勇摄

  她带领全村人将一个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落后山村,发展成为文明富裕、环境优美的锦州市百强村。在这期间,她患慢性白血病17年,一次次闯过“鬼门关”,用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群众的深情。

  她,就是辽宁锦州北镇市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王桂兰说,“我要多奉献、少索取,就像天上的星,春来无语、秋去无声,这样才能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无愧无悔。”

  捡起烂摊子,背起37万元巨额债务

  1975年,高中毕业的王桂兰与大学失之交臂,回到家乡正安镇正三村当起了村团委书记。1994年她当选村主任。1995年换届选举,王桂兰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正三村欠外债37万元,村部房子几乎倒塌,村里全是泥泞的道路。

  当选当天,丈夫就劝王桂兰,37万元的外债是个天文数字,你能还上吗?你这是往火坑里跳。虽然不同意,但王桂兰的丈夫知道谁也拦不住她。

  37万元外债中有的年利息高达20%,为了尽快还上欠债,王桂兰想方设法开源节流。通过党支部研究,正三村减少2名村干部、免去全部5名村民小组长的职务和工资待遇。以前免费吃喝的小食堂改成每人收费3元,上级领导、外村客人也不例外,一年下来节省招待费7000多元。接下来,王桂兰带着大家开垦荒地给村民承包,每年也有几万元的收入,还债的事终于见了亮。

  可就在这时,1998年8月,刚刚40岁的王桂兰突然病倒,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经过两个月的保守治疗,病情稍微稳定,王桂兰就出院了。然而王桂兰刚到家不到一个月,母亲和婆婆就在7天内相继离世。接连不断的打击没有击垮王桂兰,她更加认真地工作,带领村民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公路沿线植树40亩的任务。

  靠相互接济解决不了群众难题,要致富还得靠发展

  村里每户人家的情况王桂兰都了然于胸,谁家有困难她都要帮上一把。宋世海的女儿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王桂兰一直资助她读完初中;困难户老肖父子先后离世,王桂兰自己出钱为他们料理后事;刘恩全老两口身患多种疾病无力医治,王桂兰多次上门送钱送药……多年来,村民们家家困难各不同,但渡过难关时都能看见王桂兰的身影。

  但她深知“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只靠相互接济,解决不了群众的难题,要致富还得靠发展。

  1998年,王桂兰开始把村民组织起来培训技术,发展技能型劳务输出。她请来豆芽生产大户传授技术,把豆芽产业越做越大。最多时,全村700多名青壮劳动力遍布全国180多个蔬菜市场销售豆芽。

  外出打工、养猪、种豆芽让群众的腰包鼓了,正三村的经济也有了起色,2000年春,正三村的37万元外债全部还清,一个负债累累的贫困村终于走出了困境。

  锦州市委书记王明玉说:“王桂兰没有倒下,是因为心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活下去,为百姓多办事办实事。”

  全村奔小康,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2003年,按照上级统一规划,正二村、正三村合并为正二村。刚刚还清欠债的王桂兰被选为新正二村的党支部书记。还没喘口气,王桂兰又接了一笔巨大的债务——原正二村欠的48万元外债和拖欠村干部的6万元工资。

  在新成立的正二村党支部会议上,王桂兰给支部成员立下“军令状”: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为让村里年轻人安心在外打工经商,王桂兰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由专职教师负责全村103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成立助老服务队,悉心照顾34位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成立义务服务队,由在家的党员为外出村民代耕代种承包田、看家护院。同时,王桂兰建立党员致富责任区,先后在山西、北京等地建立了7个临时党小组和10个流动党员中心户,把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全村群众发展经济办实事。

  如今,正二村绿色无公害葡萄和花生产业蒸蒸日上,其中无公害花生3000亩,安置300多村民就业。村里吸引大连投资1000万元成立酒业有限公司,年产纯粮型白酒500吨,安置100多人就业,每年上缴税金100多万元。

  到2011年,正二村不仅还清了外债,而且集体纯收入达50多万元,被评为锦州市“百强村”。2013年,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多元。目前,全村共有60多户在城里购买了楼房,170多户购置了汽车,18户建起了小楼。

  (光明网记者 刘勇 本报记者 毕玉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