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北京市东城区探索选派任职,增强社区力量,改进公共服务

街道干部来当“小巷总理”

本报记者 贺 勇

2015年08月14日09: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社区干部待遇低、无编制,人员流失、老化严重,一个区就缺额300多人,导致社区公共服务跟不上。而街道提供的公共服务,有的又与实际需求脱节,居民不买账。“小巷总理”面临的难题怎么解?北京市东城区选派部分优秀街道干部到社区任职,通过换届选举,成为社区党委书记或副书记。社区来了年富力强的“当家人”,工作力量增强,街道开展的工作与社区对接也更加顺畅。

      

  “到社区兼职后,实在是太忙了!”44岁的鲁世荣之前是永外街道的妇联副主席,今年5月她当选松林里社区党委书记。“每天早晨7点40分到街道办公室,看看有什么上级文件、通知;8点半到社区组织召开例会,处理居民各种事务;回到家都晚上10点了,妇联的很多工作都是带回家做。”鲁世荣说。

  选派街道干部担任被称为“小巷总理”的社区书记或者主任,说起这项探索的初衷,北京市东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邵惠安说,这是面对社区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现实选择。

  待遇低、压力大、事务多,大学生社工已流失六成

  数据显示,近5年来,东城区共有14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离职,其中非退休原因离职86人,占60%以上。除了有经验的带头人留不住,新来的年轻人往往也把社区岗位当跳板,一旦户口到手后便纷纷跳槽。2009年至今,东城区招录的600余名大学生社工中,目前尚在社区的仅有226人,流失率高达62%。截至去年12月,东城区共有社区工作者2955人,仍缺额315人。

  永外街道工委书记赵茂杰坦言,“人留不下”首要的原因是待遇低,目前一名社工的月工资只有3000多元,这在生活成本较高的首都无疑是低收入。对年轻人而言,缺乏上升通道则是他们选择离开的根本原因,社工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晋升空间十分有限。

  前门街道大江社区党委书记景月宏从2000年8月开始担任“小巷总理”,至今已长达15年,而像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龙潭街道光明社区党委书记邢东伶同样任职长达15年。他们如今都已经年过半百。“事务多、待遇低、压力大、没身份”,是赵茂杰对社区工作人员当前困境的概括。

  “随着越来越多的职能下放到社区,我们迫切需要选拔管理经验丰富、党建能力强、年轻有干劲的党员干部充实到一线。”邵惠安说。

  东城区的情况在其他区县也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4月北京市出台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市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街道可选派公务员、事业编人员通过民主选举程序选为社区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

  那么,选派干部下社区重点考量哪些因素?东城区针对不同街道、社区特点,突出人岗相宜,并着重兼顾了年龄结构。此次选派的干部平均年龄37.5岁,最大的53岁,最小的26岁,熟悉本街道社区情况,在街道机关中表现优秀、群众认可度较高。

  分全职、兼职两种任职形式,社区工作纳入晋升考核

  在今年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东城区从永外、北新桥、建国门等3个街道选派在职干部到社区党组织任职,他们通过民主选举程序当选为社区党委书记或副书记,进一步充实了社区工作力量。

  在这次选派街道干部到社区任职的尝试中,根据社区工作特点分全职、兼职两种形式,任职时间分一年和一届两类,工资待遇保留在街道机关不变,不在社区领取任何报酬或补贴。其中,永外街道选派的干部为兼职,北新桥街道、建国门街道选派的干部为全职。“根据计划,兼职干部任期为3年,全职干部任期为1年。”赵茂杰说。

  今年5月到松林里社区兼任书记以来,鲁世荣都是在街道和社区两处奔波上班,一边负责妇联工作,一边处理社区事务。

  虽然是两处上班、一份工资,但这并不影响鲁世荣对社区工作的热情。她认为,兼职这种形式更有利于社区工作,一方面,兼职干部的任期为3年,可以更好地考虑社区长远规划发展;另一方面,兼职干部也在街道上班,能够进一步理顺街道和社区工作对接,切实为社区解难事、办实事。

  对于下派干部两头兼顾的现状,东城区在工资待遇和今后的选拔任用等方面也都给予了鼓励政策。比如,下社区任职后,原有的薪酬待遇不变,而且就今后晋升任用时需要的“必须有两个岗位经历”这一必要条件来说,如果有下社区经历,就视同于“两个岗位”。

  干部下派将成长效机制,健全社工职业保障制度提上日程

  “干部下社区”的做法,并不是第一次“尝鲜”。据了解,在去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东城区选派367名干部到187个社区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进一步转变了机关干部的作风,解决了群众的一些实际问题。

  今年,东城区选派了188名干部到社区担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今后选派机关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将成为长效机制,182个社区每年有一名干部挂职锻炼,为期一年。”邵惠安说。

  实践证明,街道干部到社区任职,出思路、想办法、找资源、搭桥梁,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提升社工队伍的整体水平。

  那么,街道干部到社区任职这种形式能否大面积推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专家孙应帅认为,这种形式能充实基层力量,但大面积推广还要考虑现实条件。

  “一方面社区队伍后继乏人,另一方面街道干部也不富余,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身份都是按编制管理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几乎没有额外人员。” 赵茂杰介绍,永外街道共有不到120名机关干部,如果全部20个社区都要配备一名街道干部,那么街道的工作毫无疑问会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孙应帅认为,街道干部到社区任职这种形式既要坚持,实现带队伍、强社区的目的,但又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下派干部”身上。首先应加大投入、提升社工队伍整体收入水平,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其次要打破晋升“天花板”现象,比如设置职业资质等级,社工干部可以通过考评、考试等形式实现职业资质等级的逐级晋升,让他们觉得做这份工作有奔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市今年将研究制定高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认定意见,并加快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制度。虽然正式文件尚未出台,但已赢得了社区干部的一片点赞。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4日 11 版)

(责编:秦华、赵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