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爷爷杨靖宇的抗日传奇

马继民

2015年08月13日09: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就要到了。这段时间,每当从媒体上看到、听到对东北抗日联军丰功伟绩的赞叹,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后,我的思绪常常如潮水般奔涌——我的爷爷杨靖宇曾为灾难深重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爷爷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3年,在河南省立第一工业专科学校就读期间,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领导了确山暴动和刘店起义。

1929年爷爷离开家乡后,一直杳无音信。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每天都会有部队从家门口路过,父亲和姑妈就拿着爷爷的照片,逢人便问是否认识他们的父亲马尚德。但是,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摇头或是一句“不认识”。

195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几位干部模样的人走进我家。一见到我父亲,他们顿时露出激动的神色,其中一个领导模样的人抓着我父亲的手激动地说:“找到了,终于找到杨司令的后代了!”

当时,父亲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听完那个领导——爷爷的老战友冯仲云的讲述,父亲才知道,原来赫赫有名的抗联英雄杨靖宇就是离家多年杳无音讯的父亲。

改名背后的故事

从爷爷战友的介绍中,家人才得知他改名背后的故事。

1928年7月,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到处缉捕爷爷。党组织把他调到开封、洛阳、信阳等地从事秘密工作,并提醒他:“尚德,你这大个子特征太明显了,外面正到处抓‘大马’呢,还是改个名吧,安全点儿。”

爷爷当即表示:“谢谢组织上的关怀,我也正考虑这事呢。要改,我就改叫张贯一吧。随我母亲,姓张,牢记慈母培育,‘一以贯之’坚持革命不动摇!” 这是他第一次改名。

1929年,爷爷被组织派往东北抚顺,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他一到抚顺,就在西露天矿当矿工。爷爷身高一米九十多,是比较罕见的高个子,因为河南口音和山东口音有些接近,被很多人误认为“山东大汉”。爷爷发现,矿工中山东人居多,便自称是与河南省东北部相毗邻的山东省曹州人氏,名叫张贯一,以此来拉近与矿工的感情。这一时期,抚顺党组织和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矿工们都亲切地叫他“山东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爷爷先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这期间他用的还是“张贯一”这个名,省委机关的同志对他的称呼是“张大个子”。

1932年,上级党组织派杨奠坤到吉林组建队伍,进行抗日斗争。杨奠坤受伤返回哈尔滨治疗,爷爷奉命前去接替他的工作。爷爷赶到吉林磐石,担起游击队代理政委的重担。出于稳定部队情绪、巩固群众基础的需要,省里来的“张大个子”这期间不仅代理了前任政委的工作,还代理了前任政委的姓氏——改姓杨了。因此,游击队内称他“杨政委”。

有一天,参谋长李弘海从门外嚷嚷着喊“杨政委,杨政委”时,爷爷突然从听觉上感觉朝鲜语的“杨政委”发音与汉语的“杨靖宇”发音非常相近,这个名字好啊——杨靖宇,“靖宇”乃平定乱邦之意,如今东北正处在日寇侵略、生灵涂炭的战乱年代,不正需要高扬抗日救国、安定宇内的旗帜吗?他拍着参谋长的肩膀说:“谢谢你,给我送来一个有意义的名字,以后,我的名字就叫杨靖宇吧!”

“啊?”迷惑不解的李弘海听了爷爷的一番解释,拍手叫好。

从此,“杨靖宇”这一响亮的名字和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一起,历经磨难和挫折,在战斗里成长,在战火中辉煌。

艰苦的抗联岁月

到吉林后,爷爷整顿和重建中国工农红军磐石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后来,这两支部队发展成为东南满抗日战场的劲旅——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爷爷担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日本关东军视抗联第一路军为“满洲治安之癌”,屡次进行重点讨伐。

1939年10月,警察大队和日满军总计2.5万人开进濛江,目的只有一个,消灭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活捉杨靖宇。面对严峻的形势,爷爷制定了“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粉碎敌人冬季大讨伐”的战略计划。当时的濛江,敌兵层层布阵、路路设卡,张开大网,等待抗联部队进入包围圈。

爷爷之所以率部进入濛江,不仅因为濛江山高林密,便于隐蔽,利于出击,更因为濛江境内建有各种密营70多处,储有粮食、布匹、枪械、药品等抗联将士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但这些密营及物资,早在爷爷率部进入濛江前就已被叛徒程斌破坏殆尽,抗联部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断粮、饥饿和寒冷。

当过爷爷身边警卫战士的黄生发老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天气嘎嘎冷,我们的棉衣又不齐,许多同志的手脚都冻伤了。可是敌人的部队越集越密,‘讨伐’越来越频繁。就在杨司令为解决棉衣问题召集各方面军负责人开会时,因为叛徒出卖,在那尔轰的东北岔一带被岸谷隆一郎带领的日伪军层层包围。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汽车来回运送粮食、弹药。在我们的正面,敌人满山满谷。为了掩护各部队分头转移,杨司令带领我们三百多人在正面吸引敌人,由机枪连开路,生生撕开一条口子。”

当部队经南泊子突围到五金顶子时,敌人纠集了更多的兵力,有四万多人,抗联队伍很难有机会休整。在雪地行军,战士们的裤子总是湿的,让寒风一吹就冻成了冰甲,连迈步都吃力。大伙儿的鞋子都跑烂了,只好割几根柔软的榆树条子,拧成绳子把鞋绑在脚上。衣服全叫树枝刮烂了,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凉的。到了夜里,气温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冻得粗大的树干都裂了缝。由于一生火就会暴露目标,抗联战士们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生怕坐下就再也起不来。每当这时,爷爷总会鼓励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烧红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

敌人暗叹“了不起”

多年以后,我从史料中了解到爷爷英勇就义时的情景。那是一个极为悲壮的过程。

日寇的诱降屡次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又展开“讨伐”。因敌人追踪雪地的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爷爷决定分散突围。最后,他带六十余人东进。因有一个参谋叛变,使他的行踪暴露。经过激战,他身边只剩下两个人。

1940年2月18日,由于断粮数日,两名警卫员下山买粮时不幸遇难,敌人从警卫员的遗体上搜到爷爷的印章,估计爷爷就在附近的山上,于是严密封锁各条道路。1940年2月23日下午,敌人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爷爷。

在重兵的层层包围下,在敌人和叛徒们的劝降声中,爷爷毫无惧色。日军留下的战场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讨伐队已经向他逼近到100米、50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命中其左腕,‘啪嗒’一声,他的手枪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爷爷被敌人射中胸膛后,仍持平手中的匣子枪,厉声怒斥:“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说完,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一棵大树旁。

爷爷牺牲后,敌人把他的遗体运到山下,令濛江民众医院的医生剖腹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看着眼前的情景,不仅在场的中国医生流下了眼泪,就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了。在日军的史料中记载,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说:“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中国人真了不起,杨靖宇这样的人要有十个,我们日本就完蛋了。” 他特意为爷爷举行了“慰灵祭”。

爷爷牺牲时年仅35岁,今年2月是他老人家100周年的冥诞。爷爷身上那种坚贞不屈的大无畏气概,已经成为伟大的抗联精神的一种象征。中华民族,需要传承这种硬骨头精神。

(作者系东北抗联文化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