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柘荣:草根“和事佬”灵活化解矛盾纠纷

郑峰

2015年08月12日15: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邻里因房屋过道堆放物资闹矛盾,草根“和事佬”召集民主协调会;楼上楼下因管道堵塞吵得不可开交,草根“和事佬”来了;夫妻之间闹意见,草根“和事佬”居中调停……

在柘荣,“和事佬”专指农村社区那些德高望重、乐于助人、处事公道、善作沟通和调解的热心人。他们凭借自己的热心、耐心、公心和真心,以最短的时间灵活化解邻里纠纷,维护了基层稳定,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调解依靠身边“草根”

2013年2月初,柘荣县楮坪乡茶湾村村民雷某生与雷某坤因家门口垃圾该由谁清理争吵不休。回村居住的退休干部雷良兴得知情况后马上赶过来,两个邻居争着让他评理。

“你们俩邻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平日里也没少相互帮忙”,雷良兴听后以长者的姿态压低了声音说,“清理垃圾是小事,我知道你们只是放不下面子,那就由我这个老头儿来清理吧。”见双方面露愧色,雷良兴顺势引导,答应协调划出一小块地作为公共垃圾场,雷某生与雷某坤当即表示认同,还互相认了错。

“老百姓过日子,邻里街坊间免不了磕磕碰碰,这些小矛盾如果不及时化解,就容易演化为大矛盾,酿成大纠纷,直接对基层稳定和谐造成压力。”雷良兴是柘荣县楮坪乡茶湾村草根“和事佬”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74岁的老人头发花白,精神却很好。他从楮坪乡原人大主席岗位退休回乡后,在乡村德高望重,又有着丰富的调解经验,村民大事小情都喜欢找他商量,请他出主意。

“虽然农村有治保调解员,但面对众多群众,调解员想一个人‘包打天下’,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雷良兴说,时间久了,找他的人多了,事情杂了,他就和乡里其他威望高的老人商量,集合大家的力量处理这些矛盾纠纷。

不久,雷良兴便因调解纠纷卓有成效而闻名乡里。

为了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依托群众的力量来化解群众间的矛盾,楮坪乡党委于2013年3月在湖头村、茶湾村探索试点创建草根“和事佬”工作室。雷良兴、江茂松等老干部成为第一批草根“和事佬”。

随后,楮坪乡党委又探索在乡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成立草根“和事佬”工作队,15个建制村均设立了草根“和事佬”工作室,现已发展草根“和事佬”55名,成功化解了山林权属纠纷、旧宅基地纠纷等乡村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78起。

“老雷虽然年纪大了,可脑筋活、思路新。”楮坪乡党委书记游荣说,雷良兴出面解决矛盾纠纷往往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情理、道理、法理,合情、合理、合法。”草根“和事佬”工作室墙上的这句标语就是雷良兴调解工作的准绳。他说,这份工作他很喜欢,当看到当事双方平息愤怒,心平气和地走了,他内心特别有成就感。

“多亏老袁帮忙调解,及时化解了我与邻居间的土地纠纷。”今年4月12日,在柘荣县双城镇城北社区草根“和事佬”工作室里,拿到4.8万元土地补偿款的城北社区居民袁某进高兴地说。

不久前,他与邻居因宅基地建房问题发生争执,草根“和事佬”袁阿杏及时出面进行调解。袁阿杏在调解中感受到:“只要双方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法律依据摆清楚了,事情就明白了,矛盾纠纷也就平息了。”

双城镇党委书记范世针介绍说,这几年双城镇事业发展得快,矛盾纠纷多,但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案件,甚至还化解了三四起历史积案,“草根和事佬”功不可没。

“一张笑脸调纠纷,一杯热茶解矛盾,一句安慰暖人心”。草根“和事佬”工作室的建立,给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通过说事、办事,消除了怨气,形成了正气,鼓舞了士气。许多群众表示,村里有了“和事佬”,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纷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乡村更加和谐了。

“尤其在一些边远山村,由于交通不便,纠纷消解功能滞后,以往不少矛盾纠纷难以及时发现并化解,长期累积影响了社会和谐”。柘荣县司法局局长王卫真说,如今,草根“和事佬”工作室在柘荣县各建制村(社区)已遍地开花,创新了主动疏导、把矛盾化解在源头的调解模式,在当地广受好评。

小事成就“和事佬”威信

近年来,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乡村边际间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且复杂,群众往往难以跳出村界及宗族看问题,一旦发生纠纷难于处理,甚至酿成冲突。

2014年3月初,福建天禾露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需流转土地1997亩用于开发佳鲤湖项目时,楮坪乡湖头村与富溪镇北岭村因山地确权问题产生纠纷,两村群众聚集现场,争吵剧烈,矛盾一触即发。

“谁带头闹事,出了问题追究谁的责任!”当时,嘈杂得几乎失控的场面,被赶来的老村干、湖头村“和事佬”江茂松一声镇住。

眼看势态稳住了,江茂松提议双方各选派6名代表协商解决,并建议对存在争议的地界以能查阅到的记载或契约为依据进行确认。

之后,江茂松又对双方代表讲述了历史沿革、时代变迁、政策调整等方面道理,还请来了县国土局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踏勘、丈量、指界,再邀请县乡领导见证双方共同划定的界线,最后,双方满意地签订了《山地纠纷调处协议书》,这起两村遗留多年的相邻山地山界纠纷得到圆满的解决。

“当‘和事佬’一定要勤,怕、懒、怕惹事是做不来的。”江茂松说。

就是这一件件小事,让“和事佬”在群众中积累的威信越来越高。

“虽然镇里实行的是每成功调处一起矛盾纠纷给予20~50元补贴,并没有固定的收入回报,但我还是很乐意当好一名‘和事佬’。”双城镇65岁的老党员、“和事佬”谢圣耀说。在双城镇上城社区“和事佬”工作室里,墙上挂着“和事佬”的工作职责、管理制度、调解流程、调解记录和“和事佬”监督牌等,谢圣耀老人就在这个工作室里发挥着余热。

在柘荣县,“和事佬”们不仅仅调解已发生的纠纷,还主动走村串户去发现纠纷苗头,及时化解矛盾。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事佬”则会向乡司法所汇报,由人民调解员与“和事佬”一起上门做工作。据楮坪乡党委副书记黄友忠介绍,通过草根“和事佬”工作室这个平台,该镇已经实现三年无讼。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常涉及征地拆迁、“三杆两线”迁移等工作,常会遇到个别村民为了个人利益不断提出无理要求或制造矛盾,影响工作开展。

“经验告诉我们,破解此类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打感情牌’,毕竟人都是讲感情的。”楮坪乡仙岭村“和事佬”郑学明回忆说,去年在硬化村道时,一村民以经过其房前的那段路土地未被征用要给予补偿为由,阻止施工。在几番劝说无果后,郑学明联系了该村民在外经商的的叔叔,因为该村民的两个孩子前几年上学曾得到其叔叔的资助。果然,叔叔在了解情况后,只通了一个电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社坪村“和事佬”张兴容说:“像农村的电话线、电缆线常经由民房附近架设,野外架设输电线路作业则需经过山地,难免会对群众的树林或青苗造成小面积毁坏,一开始也有个别村民提出无理的索赔要求,但只要‘和事佬’出面,用亲情感化说服,问题都会很好解决”。

类似这样大大小小的纠纷在村里不在少数,“和事佬”们乐此不疲地奔走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草根‘和事佬’往往能防范在早期、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真正做到了省时、省钱、省心”城郊乡党委书记江平说。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柘荣县双城镇北门里曾有一桩历史纠纷,双方都状告对方侵占宅基地,而从前的宅基地契约四至不清,查无实据,司法部门没法断定。草根“和事佬”在尽量考证的基础上,把周边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叫到现场见证调解,让大家一起评定,一桩本来难以解决的纠纷就这样平息了。

在农村,许多矛盾纠纷由于历史背景和特定风俗等问题,情况复杂,仅仅依靠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往往难让当事人口服心服,必须借助民间的力量;但另一方面,草根“和事佬”在调解过程中也经常遭遇法律难题,他们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虽然熟悉人情世故,熟知本地习俗,但对现代法律知识知之不多。城郊乡司法所所长郑以欢介绍说,他经常邀请法律工作者给“和事佬”上课,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有时也邀请法官实地指导调解。

“在调解邻里纠纷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理有据,那是下了苦功夫的!”城郊乡湄洋村草根“和事佬”朱乃银说,“自己都不懂法,怎能以理服众?而且只有懂法,调解起邻里纠纷来才能如虎添翼,既讲人情、又讲法理,既讲原则、又能灵活变通,将调解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公正公平。”

“对于‘和事佬’的选聘,我们有一套规范。”据楮坪乡党委副书记黄友忠介绍,草根“和事佬”全部来自常住乡村的退休干部和退班村干、乡土人才及家族长辈、村医等,通过群众“找”、上门“请”、村干“推”等方式,由其中身体健康、为人正派,且具有一定文化和法律知识、热心群众工作的人士组成。

黄友忠说,草根“和事佬”工作室在开展工作当中还逐步建立了一套机制。一是建立协调机制,设立了乡党委及综治、司法、派出所、民政、安办、计生、国土等所站负责人组成“和事佬”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即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和问题由“和事佬”工作室每周汇总一次上报乡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协调处理;乡村治安群防群治队在巡查期间一旦发现矛盾纠纷与不稳定问题,会及时联系属地“和事佬”,由“和事佬”出面协调处理。此外,对于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和事佬”们还有一套联席“会诊”制度,事先研究对策,备好多套解决方案,临场时便能兼顾各方,应对自如,确保在调解过程中不激化矛盾。

“现在,群众有什么矛盾纠纷争执不下,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报警,而是找‘和事佬’。”楮坪村村民韦岩住如是说。

离得近、叫得应、解决得快。“自2014年以来,全县所有117个建制村(社区)均建立了草根‘和事佬’工作室、拥有379名草根‘和事佬’,有效化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426起,大部分纠纷案的化解不超过一周。”柘荣县综治办主任魏定建说,这种“民管民”、“民理民”的“草根”管理方式,不需要当事人提出申请,也不拘泥于程序、形式和地点,一旦发现矛盾纠纷便主动介入,当场调解。虽然他们的调解结果不一定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对于协助基层组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发挥着“第一道防线”的积极作用。

“司法调解讲理讲法,普通话多、大道理多,往往让纠纷斩不断理还乱;而草根“和事佬”土生土长,大部分见多识广,善于运用‘土话’、‘软话’、‘硬话’等群众语言,拿捏到位,句句落在情分上,实现法与理、法与情的结合。”双城镇司法所所长吴成光说。

这些年,由于草根“和事佬”在人民调解方面的突出成效,特别是越来越多的老党员、老干部的加入,草根“和事佬”工作室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直接带动了当地调解机制的探索和创新。

对此,魏定建认为,在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柘荣县每个建制村和社区都有草根“和事佬”工作室,将诸多清官难断的“家务事”、“邻里事”交给“和事佬”调解,这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并积极发挥作用的模式,这一依靠民间力量有效化解民间矛盾的做法,是新时期维护基层稳定的有效方式,同时在实现乡村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海峡通讯》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