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最偏远的村级校 他要守定四十年

记全国劳模、福州市罗源县霍口乡东宅小学校长张正坚

洪映 刘其燚

2015年08月12日11: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曲折山路上颠簸一个半小时,终于来到福州市罗源县霍口乡东宅小学,这所全县最偏远的校园沐浴着晨光,一派朝气蓬勃。这所深山里的小学,刚出了一位全国劳模——56岁的校长张正坚。已是银丝染鬓的张正坚迎出校门,与我们说起30多年的任教经历,“小校园”和“大荣誉”间的渊源,逐渐脉络分明。

全情倾注 提高师生素养

用“坚守”二字来形容张正坚的教师生涯再恰当不过,他不仅三十多年如一日始终扎根于此,还守住了这所全乡仅有的村级校,“霍口原有5所村级校、20多所初小校,集中办学以后,东宅小学就是这其中硕果仅存的一所了。”究其原因,张正坚功不可没。

霍口乡是罗源最边远的乡镇,东宅村则偏之又偏,地处闽侯、古田、罗源三县交界的一个深山中,距县城60多公里,每天仅有一趟客运班车往返。全校161名学生,多半是留守儿童。考虑到孩子们难得走出大山,信息闭塞,唯有书本是最直接的“精神营养”,张正坚定下校规,每个学生每周必须到图书室借书两次,隔周轮换,由班主任监督。

张正坚不仅注重日常的“阅”,还重视每天的“读”。早读时间,他常常去每个班走一遍,没有听到琅琅书声,就督促学生,读出声来,读出感情,“以前农村孩子读书总是像顺口溜,我也惭愧自己语音不准。所以我想,要让孩子走出去说话不脸红,得把普通话说好,把书读准。”课间我们和几个学生聊天,他们的语音果然与城里孩子一般无二。

“校长常说,教学质量是我们的砝码,有了它,学校才有存在的理由!”教师朱敬锤说,今年的市级抽考,东宅小学被抽到的班级,考试成绩优于许多乡级小学,“县进修校有意来一探虚实,检查后发现,我们的各项教学常规均达标,尤其是毕业班作业订正十分规整,可说是全县的典范。”

这些成绩,离不开张正坚的严格把关。由于曾经长期担任毕业班数学教学,张正坚自有一套“独门秘诀”:错题必须另附纸张订正,并贴在错题上方,以便温故知新,更免重蹈覆辙。他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毫无保留地教给其他老师,并督促指导,成效明显。

来自连江的女老师黄美容,说起六年前初到东宅的情景,感动依然:“那时我刚毕业,从没到过这么偏的山区,更没有教学经验,多亏张校长,他像父亲一样,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黄美容说,那一年同批来的有三位外地老师,张正坚一有空就去听他们的课,而后及时、细致地点评,并现身说法,上起了示范课。

“我那时太年轻,几次被学生气哭跑出教室。张校长不仅不责怪,还安慰我,同时赶到班上为我收拾烂摊子。”黄美容一脸敬佩地说,“张校长仿佛有一种魔力,总能让那些调皮鬼秒变小羊羔,乖乖过来向我道歉。”

家乡远在南平的黄丽梅,也是那年分配到东宅小学:“我基本上一学期只回一趟家,太远了!原以为背井离乡的节日会最难捱,没想到却最难忘!”黄丽梅回忆说,工作头一年的元宵节前夕,学校已经开始报到,她和黄美容及另一外地同事以为3人要搭伙过元宵了,“没想到,十五那天校长夫妇竟然来到宿舍,专程邀请我们去他家过节。和校长一家围坐共餐那一刻,我几乎忘了自己身在异乡。”

怎样的校长,往往带出怎样的兵,“我们来时,真的感觉父爱成风——学校里有十多位老师都是五十岁以上的长辈,我们后来常轮流到他们家吃饭,逢年过节再也不担心会落单了。”黄丽梅说。

扶弱助困 打造爱心校园

如今在张正坚的引领下,东宅小学17位教师,把全校161名学生,护于翼下捧在掌心,哪怕其家人无法守护,哪怕孩子不幸残疾,校园也总是敞开怀抱,当学生温暖的港湾。

“农村医疗、经济等条件落后,这就造成学校里有各种特殊情况的学生。”张正坚话音刚落,就看见一位老人推着轮椅送孙女进校园。校长赶忙上前帮着把孩子抱出轮椅,送进教室。女孩的爷爷走出校门还一步三回头,对校长连声道谢:“那样一笔钱,可帮了我们大忙,真是太谢谢您了!”

张正坚解释说,这个孩子幼时发烧诊治不及时落下残疾,每天坐轮椅上、下学,她爷爷谢的则是不久前省工商联、省女企业家商会对孙女提供的助学资金,“这次我们学校报送的贫困生,全部获批得到资助。有关部门专门派人入户审核,确认家庭情况属实才给予批准,分月发放,每年共2400元。”张正坚说,许多家庭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源于贫穷,从而波及孩子。于是,担任东宅小学校长六年来,张正坚费尽心力发出爱的呼吁,将渴望扶助的信息向外界传递。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正坚欣慰地说:“近几年,我校每年向‘简单助学’公益协会推荐贫困生50多人,每人每学期获得助学金600元,每年寒暑假,该协会还挑选一些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开拓孩子视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今年,省工商联、省女企业家商会来到我校,与28名贫困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每月各给予200元的资助,并给学校捐赠近6000元的书籍和学习用品;不久前,市总工会主席还带领各界企业家来到学校,赠给每位学生一个崭新的书包,并允诺将长期提供帮扶……”

学校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张校长自己也常为学生掏腰包,“前几年学校有许多寄宿生,每周一从家里带来大米作为主食,可不少孩子总忘了带米。张校长那时还是老师,和生活管理员共同负责给学生分菜,发现学生没炖饭,他就跑到门口饭馆打了饭分给他们。”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一对兄弟父母离异,母亲精神失常,竟跑到学校来抢走自己孩子的米,张校长总是一边安慰孩子,一边把自己的米分给他们;有时学生突然生病,张校长总是直接送孩子上卫生院,并悄悄垫上药费……

坚持家访 要做学生的“贵人”

来自社会各界的援助之手、无私之爱,令张正坚感慨颇深:“这世上好心人太多了,我做得还很不够,但我会一直坚持。这要感谢我生命中的贵人,既给我新生,也给我秉持善良的信念。”

张正坚动情说起1991年的往事。那年年底,他身体极度不适,熬到放假才到县中医院就诊。院长唐江山建议他立即住院。可他却考虑到费用高又遇年关,拒绝了。正月里他病得下不了床却固执硬撑着。突然学校值班人员来访,说接到中医院院长来电,询问一位名叫张正坚的老师的病情,还千叮万嘱,若发病一定即刻就医。

“我和唐医生素昧平生,他竟然能这样关心!那时家里没电话,他竟还打到学校的电话询问我的病情!作为医生,他有这样的医德,作为教师,我该当如何?”张正坚说到这里,情绪十分激动,眼里隐见泪光。

张正坚化感动为勇气战胜了病魔,经历三次手术,切除了胸椎纤维瘤;此后更化感恩为动力,全心投入教学工作,用更饱满的热情,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继续挥洒汗水、发光发热。“每当心有懈怠,我总提醒自己,‘你尽力去做,也许你就是学生生命里的贵人’。”

面对来自5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的复杂生源,面对独居、借住亲戚家、唯有老人陪伴的过半留守儿童学生群体,除了尽量多地争取社会资助,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张正坚和老师们统一意见:把坚持“家访”,作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前提。

张正坚规定,由班主任确定学生名单、制定辅导方案,每月至少家访一轮,校长必定同行。全校八个班级,张正坚每月至少要走八趟,尽量把每个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摸清楚,“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方便向爱心团体提供学生真实可靠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情况。”

张正坚说起,二年级有个哑巴女生,家里无力将她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只好交给东宅小学。收下该生后,张正坚一边叮嘱老师们给予更多的关爱,一边观察发现,她非常聪明好学,尤其能写一手好字,“那孩子虽然不能开口说活,却有一双会说活的眼睛,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看着真是让人心疼。我看她上课都能听懂,隐隐觉得她是能治好的!”

心里这样想,张正坚去家访时多了个心眼,他向邻居了解到,这孩子的确是后天才哑巴的。带着难以按捺的喜悦,他向家长建议,带孩子去医院看看,若是可以医治,他会帮忙联系爱心企业家,争取医疗资助。谁知家长支吾应对,毫不上心。知情人告诉张正坚,有些人家就是宁愿花钱盖房子,也不愿把钱花在女孩念书或治病上。张正坚却不死心,他先后六次来到女孩家中,对家长讲理说情,不厌其烦。也许是被校长的诚意打动,不久前学生家长终于同意抽空带孩子去市里看看,再做商量。

除了这些身有缺陷的学生,学校里更多的则是难以管教的“刺儿头”,六年级的张某某就是令人头疼的一个。“多年经验告诉我,所有的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所以,还得要家访。”经过多次登门探访,张正坚了解到,该生父母离异,还有个弟弟。父亲把孩子抛下一去不回,留下瘦弱的母亲带着两个儿子,借住堂哥家中,靠打零工勉强为生。

“每回上门,张某某的妈妈都只是流泪,我们发现,自卑无助也许是孩子孤僻难驯的原因。”张正坚说,他们当即把这一户列入省工商联资助名单,同时找孩子约谈,一次次尝试打开他的心结。有了老师的嘘寒问暖,加上家中母亲的配合教育,孩子脸上逐渐有了真诚的笑,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努力办学 守定东宅四十年

张正坚说,别看如今全校学生161人,可在当年条件最苦、陷入最低谷时,学生仅剩80多人。生源居然能回流,这在农村小学几乎是奇迹。“那时不仅校区破旧、条件艰苦,而且师资也很贫乏,有路子、有办法的都走光了,只剩下和我一起同事几十年的一群老教师,难怪家长对学校没了信心,宁可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地方上学。”

2010年,三位本科毕业的外地老师考入了东宅小学,这转机简直“忽如一夜春风来”,令张正坚顿时精神大振。为了让年轻教师安心教学,他甘做后勤部长:当时全村没网络,他几次到县里奔波申请,终于在全校乃至全村牵了宽带;教师宿舍没电视,恰逢班级引进多媒体设备,张正坚欢天喜地把原先教室里的电视挪了窝;考虑山区老师补助少,他给老师的车费全报销;前阵子,师生反映教室太热,他一边打报告筹款,一边先行垫资给每班安装吊扇……

“也是我们有福,2009年市里来了挂职村支书,借住在学校,看见我校条件艰苦,陆续给了许多帮助。”张正坚在支书的指点下四处奔走,最终获得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添置了太阳能热水器、铺设了操场、建了图书室、加强寄宿生生活设施、每个班级安装多媒体设备等,“如今操场不再刮沙尘暴,雨天也不会满脚烂泥;老师多了,水平高了,办学条件也好了,外流的生源自然回来了。”张正坚笑得很欣慰。

学校大门右侧有一面“感恩碑”,上面镌刻着为改善学校条件而提供资助的单位名称,“没有这些部门和组织的帮助,眼前的操场也许仍是尘土飞扬,校舍依然破旧不堪。”张正坚说,立下此碑,是为了让师生们学会铭记和感恩。张正坚就是这样,在细节上用心,于点滴处着力,默默践行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

“再过四年我就退休了,唯独一件事放心不下呀。”张正坚叹一口气,“目前我们学校有17名教师,40岁以下的才3名,50岁以上的则有11名,其中好几名都已50好几。一旦他们退休,孩子们真不知该何去何从。”张正坚说,那些外地的年轻老师,愿意留自然最好,若要走他绝不会勉强,“留在这深山,连找对象都成问题。当初学校里几个男老师,就打了好几年的光棍;成了家的,也基本顾不上家。”

张正坚一直向上级反映东宅小学师资匮乏的难题,希望在自己退休前能有满意的答案,“无论如何,我会守定东宅四十年,站好最后一班岗。”

《海峡通讯》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