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向尕布龙学习如何践行“三严三实”

尕布龙:别叫我省长,我就是个牧民 

2015年08月11日08: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1926年尕布龙出生于海北草原上一个牧民家庭,历任河南县委书记、黄南州委副书记,1979年任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踏实做人,严以用权。在尕布龙担任省级领导的20多年时间里,他的家人亲属没有一人因为他得到过特殊照顾。现如今,有依然干保卫工作的儿子,依旧在草原放牧的外孙,他的女儿至今仍然在牧区。

在百姓心中,他是一个普通的牧民,更像一位慈祥的阿爸。他活着,人们为他竖大拇指;他去了,人们由衷呼唤他,希望出现更多尕布龙式的好干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开展,尕布龙是一面镜子,也是实实在在的榜样。为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对照学习,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向尕布龙学习践行“三严三实”:别叫我省长,我就是个牧民。

20世纪80年代末,尕布龙(前)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调研(7月22日翻拍)。(张宏祥摄)  

严以修身

【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尕布龙不断从书本和实践中学习知识,锤炼党性,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坚守做事做人的底线,为领导干部严以修身作了最好的示范;

严以用权

【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事迹一:30多年前,尕布龙的妻子华毛不幸被受惊的牦牛踏伤了腰骨,导致半身瘫痪,家务的担子全落到正在上学的女儿召果力身上。为了照料阿妈,召果力主动退了学,拿起了牧羊鞭。有几年,很多村民劝召果力:“你阿爸是副省长,身边又没有家里人,随便找个理由,可以解决户口,进城工作,你小两口为啥还舍不得放下牧羊鞭?”召果力总是说:“阿爸经常教育我,要热爱草原、建设牧区。虽然牧区自然条件艰苦,总要有人来建设。如果牧民都进城,草原建设、生态保护、畜牧业生产由谁来做?”

事迹二:尕布龙一生没有亲生儿女,老伴花毛1962年就因病致残,1979年下肢完全瘫痪。尕布龙养女召果力告诉记者:“我母亲的所有治疗费用,父亲一直都自掏腰包,不占公家便宜。为节省费用,从1979年在西宁做完手术,到2002年去世,母亲一直都是在海晏老家休养。”。

事迹三:尕布龙的儿子尼玛才仁结婚时,收到父亲一份“新婚礼物”,那就是“约法三章”:一不能请客,二不能收礼,三不能放鞭炮。

事迹四:尕布龙的孙子东珠仁青清楚记得,1990年春节期间,有位好心的伯伯给了他10元压岁钱,不谙世事的小东珠满心欢喜,计划着怎么把这10元钱花出去时,遭到了爷爷尕布龙的严厉训斥。直到小东珠当着尕布龙的面将10元钱归还给当事人,才算了事。

事迹五:1990年,外孙东主仁青报考湟源牧校时仅仅差了两分,当他拿着成绩单去找外公尕布龙求助,却吃了闭门羹。“我外公说不行,差多少也是差,反正就不行,要么你就继续考,要么你就当兵。”东主仁青说。后来,他下过乡村,当过工人,再也没敢找过外公帮忙照顾。

事迹六:尕布龙的一个侄子考上了中专,工作后又通过自学考上了大专。由于工作出色,单位决定提拔他当副处级干部。当他们为此请示时任副省长的尕布龙时,得到这样的回答:就因为他是尕布龙的亲侄子吗?我看不要提拔,还是让他搞业务。

事迹七:宁木特乡牧民忠科的蒙古包顶部破旧不堪,当时,贫病交加的忠科没有能力维修。尕布龙下乡了解此事后,立即发动大队干部和群众,带头捐款买建材,花了10天时间将她的蒙古包整修一新。修好那天,忠科握住尕布龙的手,热泪盈眶。

事迹八:一个叫多洛的牧民在去省城看病的路上和妻子遭遇车祸,双双离世。多洛的3个孩子成了孤儿,最大的10岁,最小的5岁,孤苦无依。尕布龙知道后,将3个孩子安顿给一户牧民照顾,自己承担了生活费用,直到他们长大成人……

严以律己

【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事迹一:搞调查研究,轻车简从,自掏餐费,从不吃招待饭、从不住大宾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谨扎实,不搞特殊化,为领导干部严以律己作了最好的示范。

事迹二:尕布龙同村乡亲、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原党支部书记尕巴回忆:“2001年,沃卡阿吾(蒙古语:老大爷)尕布龙要去北京一趟,他叫我去西宁帮他收拾行李。走进房间,我眼睛湿润了:他总共只有两套外衣,一双七十年代的老式皮鞋,衬衣领子、袖口补了好几回。”

事迹三:曾担任尕布龙司机的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干部杨杰回忆,尕布龙下乡,在哪里吃饭都要付钱,而且总是付三份,算上司机和秘书。“尕布龙同志经常教育我们,这不是一顿饭的问题。如果人人吃饭不给钱,就会‘吃’坏风气,风气坏了是大事。”

事迹四:有一次,尕布龙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桦林乡调研,快到午饭时,一位乡干部向另一位乡干部使劲挤眼睛。尕布龙一再问询才明白:乡干部已准备了一只羊,挤眼睛就是让他们去宰羊炖肉。尕布龙很生气:“你们这样挤眼睛,一年要挤掉多少只羊哩?”当天的午饭就是面片。


谋事要实

【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事迹一:他走遍了青海省几乎所有的乡镇,每到一地,进帐篷访牧户,到田头问农耕,在一线讲发展,这是一个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谋事要实”的生动诠释;

事迹二:1993年,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尕布龙,背起行囊,一头钻进荒山沟,担任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专职副总指挥。这一年他67岁,一干就是16年。

创业要实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事迹一:在河南县带领群众探索灭鼠方法,开展拯救河曲草原的灭鼠行动,在哈勒景草原搞牛羊育肥示范项目,在南北山绿化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这是一个党员干部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困难问题, “创业要实”的鲜活呈现;

事迹二:由于西宁南北两山海拔高、条件差,大家都不愿意长期住在山上,给绿化区的规范管理造成难题。为此,尕布龙主持制定了允许民工家属随迁的政策,并给他们划拨荒山,种植庄稼、蔬菜,探索出了“专业队植树,专门人员管护”的管理模式。尕布龙亲自建立的20多处500多亩苗圃,至今还能每年为南北两山绿化提供优良苗木300余万株。西宁市北山护林员段国禄回忆说:“老人啥时候都是穿着大褂,满身的土、半腿的泥,看着根本不像省级领导。”

做人要实

【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事迹一:“他特别关心牧区老百姓,老百姓也信任他。到西宁之后,老百姓来看病经常在他家歇脚,一来二去,他家就被人戏称‘牧民店’,不仅一分钱不要,谁要是看病没钱,他还会出钱帮忙。”时任尕布龙秘书的袁兆盛说。

事迹二:跟尕布龙共同主持过10多年农村牧区工作的原青海省建设厅厅长简顺生说,“尕布龙家的‘牧民店’里,几乎天天有人,多则二三十人,少则七八人。为了让来治病的牧民们及时熬中药,他家常年生煤炉子,每月尕布龙用自己的工资买300斤面粉,每年要买6吨煤。尕布龙和他们一起吃大锅饭,从来不开单独灶。”

事迹三:为西宁南北两山绿化一干就是10年,亲自带领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树、浇水,时常用自己的工资为工地买树苗,给民工改善生活,可自己吃的炒面,都要靠妻子和女儿。

事迹四:整整十年,尕布龙每年在山上的日子有近300天。从除夕到大年初三,尕布龙都会亲自上山值班。“每当万家团圆的时候,老爷子却一个人守在林区,想起来让人感动,也让人心酸。”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张奎说。

事迹五:“回来过春节的时候,把全村的羊赶上,领着干部们去放羊,让老百姓休息。”尕布龙女儿召果力说,多少年来,虽然在外地工作,但父亲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一到村里,他就闲不住,带着村上的干部,一起替乡亲们放羊,好让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过个好年。这个习惯尕布龙保持了很多年。

最美基层干部:高原公仆尕布龙——省城里的好乡亲

  相关新闻——

  身居高位爱民深——追记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手握权力 不谋私利——追记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追记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矗立在高原上的丰碑——追记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乔业琼、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