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市立足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探索建立“四引四联四化”合作社党建工作机制,构建起党建强社、产业兴村、合作富民、助推脱贫的工作格局。
组织引办、党建联动
突出合作社党组织主导化
青岛市坚持成立合作社与建立党组织统筹谋划、同步推进,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确保合作社建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以村社合建为主体,以单独组建、联合组建、依托组建和选派党建指导员为补充,灵活设置党组织,着力把党组织建在农村生产力最活跃的地方。本着区域统筹、行业相同、产业相关的原则,打破地域界限,跨村、跨镇、跨市、跨省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覆盖、有效覆盖。目前,全市建立合作社党组织470个,其中党委3个、党总支10个、党支部457个;村社合建214个,单独组建212个,社社联建15个,选派党建联络员706名。
在党组织隶属关系上,对规模较小、社员主体是本村村民的,其党组织由村党组织管理;对有一定规模、跨村发展、社员主体是本镇的,由镇相关站所党组织管理;对规模较大、跨省市发展的,成立合作社党委,由镇党委直接管理。在村社合建党组织中,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党组织书记“一人兼”,鼓励村党员干部和理事会成员交叉任职,实现村党组织对合作社的坚强领导。目前,共有1000多名村两委成员进入合作社管理层,201名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合作社的理事长和党组织书记。
党员引带、服务联心
确保作用发挥常态化
该市通过建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基地,为党员在合作社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坚持新品种让党员先试、新技术让党员先学、新设施让党员先用,为社员生产经营带好头、探好路。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立之初,针对群众对大西洋马铃薯品种不认可的情况,党员走村串户做思想工作、率先进行试种,带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辐射到潍坊、日照等地,生产基地达12000亩,年产马铃薯24000多吨。
采取专家授课、集中教育、实地考察等方式,强化对合作社党员实用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及时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合作社中政治素质好、技能水平高、带富能力强的种植大户、经营能手、优秀社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及时发展成为党员。2012年以来,合作社党组织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93名,发展党员258名。深入开展“党员联社员”活动,每名党员联系5至10名社员,及时走访了解、听取意见建议,帮助协调解决各种难题,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制度引导、管理联合
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
健全理事会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适时召开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加大党务、社务通报力度,共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完善合作社党组织工作职责、“三会一课”和党员联系服务社员等制度,提高合作社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同时,实行考核评价制度,把合作社党建工作作为镇街党(工)委书记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确保取得实效。
建立风险防范和共担机制,实行农产品最低价格保护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社员的经济利益,保障社员和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群众正当诉求,协调利益分配,妥善处理矛盾纠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采取单独建设、租赁、合用、置换等方式,充分利用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党员服务中心等现有阵地和活动设施,实现活动场所共建共用、活动资源共有共享。
产业引路、发展联做
促进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
合作社党组织立足村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状况、产业特色,把村庄和合作社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进行综合分析、市场定位和风险评估,确定优先发展产业,找准生产经营方式,成为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主心骨。由村党组织书记创办的青岛和睦屯西瓜合作社,结合村庄土地条件、种植习惯,确立了西瓜种植的发展思路,辐射带动周边种植5000余亩,实现年销售收入400多万元。
各级党委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指导合作社培育优势产业、扩大市场影响、提高品牌知名度。合作社党组织通过加强资源整合,组建产业联盟,及时把关联度强的行业组织起来,实现抱团发展,形成市场竞争合力。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在村党组织和合作社党委的领导下,创建了“走出去种、收回来销”“买全国、卖世界”的经营模式,打造了洋葱、芋头和生姜等知名品牌,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28000元,被评为山东省明星合作社。注重把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与发展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帮助合作社进一步放大产业品牌效应。目前,全市95%的品牌农产品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基层党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