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入驻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任仕达(中国) 客户活动现场。
5年前,如果一家外资企业到上海设立公司,组建公司团队时可能要东奔西走到各个区寻找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而如今,上海的企业只要去位于闸北区的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就可以享受到人力资源管理产业链上的各个细节服务项目:从高端人才猎头到普通员工招聘、从全体员工培训到人才测评、从人才派遣到人事外包……都可以在产业园内一站完成。
2010年6月,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人社部批复筹建,成为全国第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经过5年的发展,如今,产业园已集聚了130多家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据统计,2014年,园区全年营业收入总额约200亿元,税收达6.66亿元。产业集聚带来“雁阵效应”,大批国际、国内著名人力资源企业的入驻,不但创新了行业发展模式,使产业园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使上海成为全国的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枢纽平台。
园区平台怎么建——
公共服务先行 三级模式管理
成立于1960年的任仕达集团是全球500强企业,在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400多家分支机构。2006年5月,任仕达便进入中国,并选择上海作为总部开拓市场。任仕达(中国)总经理王桂生说,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发展,是因为这里国际化的氛围和比较好的产业基础,有助于公司业务快速拓展。任仕达(中国)是第一家入驻上海产业园区的企业,正像王桂生期待的那样,从入驻到现在,公司员工从最初的200人增加到700多人,业务增长了6倍。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从2003年起,就以每年不低于30%的增长率逐年递增,到2009年,行业已经培育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了一批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上海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产业园区的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充沛的市场需求,有丰富的行业集聚,这是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得以成功建设的坚实基础。”
2008年,人力资源服务业被上海市政府列入重点发展产业之一,2009年,上海人才大厦开始启用。随着相关公共服务机构的进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逐步向人才大厦集聚。上海开始有了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的构想。2010年11月,园区正式挂牌,成为国内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区。
走进上海产业园的人才大厦,从1层到4层,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业务在各窗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产业园区里集聚了上海市所有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这是上海产业园区的一大特色。”上海市闸北区人社局局长王光荣说,为了给园内企业和相关办事人员提供便利,产业园区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入园企业提供了证照办理业务,社会保险配套服务和医疗保险专门服务,人力资源招聘服务及档案管理服务,涉外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业务,这样的设置基本满足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所涉及的各方面需求。
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上海产业园进行了有益探索。产业园实行“联席会议+联席办+服务办”的管理运营模式。联席会议第一召集人为分管副市长,成员包括市人社、闸北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商务、质监、工商等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并成立园区服务办公室。从而形成了市政府决策部署层面、市人社局和闸北区政府会商执行层面、园区服务机构日常管理层面的三级管理体制。
三级管理运营模式一方面构成灵活,可适应于园区不同的发展阶段,既可以在园区建设初期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又可以在园区运行日渐成熟之后强化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联合多部门共同形成合力,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和要素支持。与此同时,在园区具体运行层面也能够较好地实现“落地”,使各项政策措施得以有力实施,为园区实现规范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目前,产业园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人才大厦、培训广场等为核心的四个功能服务区(专业服务区、信息交换服务区、配套服务区、生活服务区),集聚了涵盖人才、社保、出入境签证等“六大服务系统”60余项公共服务业务的公共服务平台。
入园企业怎么选——
龙头企业带动 全产业链发展
诺姆四达集团是一家专门做人才测评的企业,2009年7月,在园区相关部门的力邀下进入产业园发展。集团董事长苏永华回忆,公司2006年成立,进入产业园时公司规模并不大,由于业务存在短板,公司那时正处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进入园区之后,依托园区的品牌效应,苏永华对企业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将业务拓展到人才管理平台开发、领导力发展、评价中心构建等多个领域,这样的变革很快吸引了其他行业和产业的目光。目前,公司的业绩已经翻了10倍,并在全国设立了12个分支机构,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
产业园区在选择入驻企业时,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只有知名的企业才能进驻园区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说,园区在筛选入园企业时,非常注重行业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性,一方面会选择总部设在上海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也关注行业稀缺性,选择成长性好的公司进驻。
“立足上海与服务全国相结合;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相结合;引进外资和培育内资相结合;做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与推动现代服务业相结合。”这是上海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产业园区明确了入园企业的筛选方向。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选择入园企业时,园区会力求企业能对园区整体建设产生4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一要企业入驻后,能进一步集聚产业,使园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二要能够拓展服务,开发新产品,使园区成为服务产品齐全、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的服务基地;三要有利于孵化企业,使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能在园区得到培育并做大做强,从而使园区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孵化基地;四要能够培育市场,推动上海建设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地。
产业园区未建立前,上海市规模较大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主要集聚在浦东新区、徐汇区、黄浦区和静安区。经过5年的发展,如今,上海人才大厦已经成为诸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争先入驻的地标性建筑。
园区内企业分工也越来越细,产品结构日益优化,形成了覆盖招聘、派遣、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猎头等初、中、高端,满足不同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且相对完备的产品链。据统计,2011年~2014年间,园区营业收入和税收收入年均增长75%和58%,超额完成园区规划确定的年均增长20%目标。
集中办公有哪些好处——
园区品牌打响 企业在“快速学习”中飞跃
博尔捷人力资源集团2003年1月成立,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公司。公司董事长侯正宇说,2009年,公司受邀进驻上海产业园时,自己有两大顾虑,一个是人才公司聚在一起,那还有什么秘密可言?第二个顾虑是,产业园里有外资500强公司,还有大型央企,自己公司规模还小,会不会市场份额反而受到挤压?思考再三,抱着快速学习和增强创新能力的态度,博尔捷进驻了产业园。
侯正宇的选择给博尔捷带来了业务上的全新变革。进入园区之前,公司主要做培训、人才派遣、人事代理和传统招聘等业务。进入园区之后,有想法可以和业务主管部门直接交流,各公司老总随时能在电梯、餐厅里碰到,尽管可能有业务上的竞争关系,但在与各企业顶层管理者的碰撞交流中,侯正宇的创新火花也不断闪现,公司服务产品开始不断推陈出新。现在,博尔捷已在全国设立了37家子公司,形成了人力和业务外包、视聘和猎头、咨询与培训、人力资源产业园运营4大系列的产品,彻底实现了公司转型。
随着产业园发展,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围绕园区建设,上海市出台落实了一系列创业补贴、办公租赁补贴、管理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将园区企业纳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引导基金扶持范围。据统计,目前园区共有7家企业获得了财政补贴资金695万元,9家企业分别获得国家级、市级和区级政府扶持资金等各类政策资金2300余万元。
产业园区社会影响力的增强,带动了入园企业知名度的提升。“我们去全国各地拓展业务时,一说是来自产业园区的企业,各地都会非常重视,对企业的诚信度和品牌也会有较强的认同感,这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顺利。”王桂生说。
园区品牌打响后,也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专业人士前来考察或交流,经常有各级领导到企业走走看看,一批重要活动在园区成功举办。园区先后召开了首届“沪台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发展论坛”、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等活动。
目前,园区中的上海人才大厦已被列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成为宣传人社部门开展人才工作的窗口和诸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争先入驻的地标性建筑。以园区为依托,闸北区则被国家标准委列为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示范区。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逐步成为国内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人才培训基地。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由上海市人社局提供。)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基层党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