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用事业延续生命的传奇——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乔登江

2015年08月02日14:57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用事业延续生命的传奇

5月8日,与癌魔抗争27年的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技术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乔登江与世长辞。

87岁的乔登江生命的传奇不止于此。他21岁秘密加入地下党,35岁只身一人从江南水乡来到死亡之海罗布泊,坚守27年,先后参加过25次核试验,常常深入有生命危险的区域,60岁因为癌症切除一侧肾脏,69岁成为我军离休干部中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殊荣的第一人,82岁被中央军委授予文职特级军衔。

“年过八十尚能饭,愿为国防献终生。”2011年,乔登江以高票当选总装备部“践行核心价值观模范”,未能出席颁奖大会的他这样写道。这位我国核爆炸现象学和核爆炸物理学领域的主要开创者之一的老前辈认为:“如果不是事业撑着,我也许早走了。”在乔登江看来,唯有工作才能延续生命。

沉睡千年的罗布泊响起了震撼世界的第一声春雷,天空升腾起新中国第一朵蘑菇云

乔登江9岁时为躲避日军轰炸失去右眼,国恨家仇让他立下振兴中华的爱国之志。1968年3月,在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的他,突然接到月底前到首都报到的通知。组织上派他和另外20多位技术专家远赴罗布泊,担负起建立我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和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当时,妻子林祖禳刚留苏归国,一岁半的孩子正蹒跚学步,好友亲朋都劝他不要离开刚刚团聚的家庭。但乔登江最终决定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

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在满眼没有人烟的天山南麓,乔登江和战友们开始了核科学实验工作。1964年6月,已是研究室副主任的乔登江进入核试验场,负责我国首次核试验安全和破坏参数计算工作。10月16日,随着一声“起爆”命令,沉睡千年的罗布泊响起了震撼世界的第一声春雷,天空升腾起新中国第一朵蘑菇云。

第一次氢弹试验、第一次竖井试验……每一次的“第一次”,乔登江都参与其中,他先后参加过20多次核试验。与他共事多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吕敏评价说:“乔登江在某些领域一直起着关键作用。”

围绕核爆炸理论和核试验安全,乔登江不断钻研提高,发展了一整套核试验安全理论与方法,同时还主持核武器效应与核火力运用研究,开展抗辐射加固技术和新技术武器毁伤效应研究,为中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开创了新局面。

离休不离岗,我国唯一一位离休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核物理学家

1988年4月,乔登江被医生告知右肾患有肾癌,上级劝他离休养病,但乔登江还是悄悄地溜回了试验场,再一次对试验方案进行周密论证,仔细检查各种设置,妥善安排好一切。即使是38天后要上手术台了,他仍忍不住又问医生:“手术后我能工作吗?”

手术非常成功。回上海休养的乔登江,心里始终牵挂着国防科技事业,他说:“基地需要我,与其躺在床上等待,不如回去尽点力。”1991年夏,与丈夫过了27年两地分居生活的老伴,看着老乔不断往部队打电话,再也不忍心把他留在家里,她一边给乔登江收拾药,一边流着泪对他说:“一定要按时吃药啊。”

第二天,乔登江便带着一大包中草药飞往部队,无名无分、不计报酬地在戈壁滩继续研究核技术。他心里明白,自己毕竟是一个高龄癌症患者,只有延续生命,才能延续事业。十多年来,乔登江在与死神搏斗中,带领同事先后完成了7个国防科研基金项目,9次获国家和军队自然科技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7年12月,乔登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军第一个荣获该荣誉的离休干部。

收集试验和任务材料,把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传承下去

“把自己一辈子在科学道路上探索出来的东西写出来,传下去,这是对国家的贡献。”乔登江每次试验结束或完成重大任务后,都注意把各种材料搜集起来,来不及进行整理的,他都给自己订了每天至少写3000字的写作计划。

“爸,您生过大病,眼睛又不好,可要注意身体啊!”一天深夜,从外地回家的儿子见父亲伏案疾书的背影,不由一阵心酸。乔登江语重心长地说:“我在世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不尽快把研究的东西留下来,将来见马克思心里不安啊。”

站在科学前沿,乔登江探索拼搏,不仅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就,还撰写了《脉冲束辐照材料动力学》、《电子元器件电磁脉冲效应手册》等5部专著。他编著的70万字《核爆炸物理概论》,是我国该领域的唯一专著,对推动我国核爆炸物理深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71岁的乔登江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磁辐射的研究。他把自己的时间分为三份:一份继续从事国防科研,一份用到培养接班人,一份留给自己休息,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培养出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

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都说:“乔老视野非常宽广,每次开会讨论问题,总能提出很多新思想,讲出新见解。每次来所里,他都会带一大堆手稿。在研究所的期刊上,几乎每期都能看到乔老的学术文章。”

“我看看能不能在更高层次的领域里头提出一些新的思路。”2014年,基地派人到上海看望他时,他详细地提出了对基地未来发展的一些设想,并再三叮嘱,一定要把基地建设好,把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好。(记者 齐小英 实习生 陈卓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