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宽
专题 奋斗中的青联人
青春,一锅沸腾的开水。与青春伴行的奋斗,100℃的正能量。
人生有了奋斗,有了拼搏,才有了青春的印记。青春因为奋斗而更灿烂、更美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我们专访的这一位位青联委员,奋斗都是他们青春的底色。尽管他们每个人的岗位不同、贡献各异,但都用青春的奋斗来谱写着青春的音符,一路留下奋斗的铿锵足迹。从这些青联人的身影上,我们都能找到同一个关键词——“奋斗”,因为奋斗而青春无悔,因为奋斗而人生精彩。
这些青联人,是青春奋斗的榜样。他们用扎实的脚印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谱写出人生一首首靓丽的青春华章,共圆中国梦!
当运动员要有梦想,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奋斗,努力+投入+天分。
提起杨扬,每个人都津津乐道于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和速滑短道上的闪亮英姿。这个邻家女孩一样的姑娘在冰场上勇猛激情,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却经历了太多坎坷,以至于当我们看到那枚她期待已久的金牌落在她的手中时,仿佛是上苍特意送给她的安慰。
澄澈的冰上人生,照见了付出与执着的价值。她是冰雪项目的“破冰人”,每一段故事都精彩纷呈,从不刻意却水到渠成。
她曾经坚韧不拔,驰骋冰场,为中国夺得首枚冬奥金牌;她现在端庄干练,身兼数职,全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全国青联副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她说这些头衔不只是荣誉,更是责任。
落起之间见定力
杨扬出生在黑龙江省汤源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顽皮倔强的她从小就对滑冰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喜爱,年仅八岁的她就被家乡的业余体校教练王春尧看上,从此开始了她一生的冰雪之途。13岁时,当时成绩并不突出的她被省体校的金美玉老师选上,金美玉看上的是她的潜力和出色的冰感,然而从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杨扬,一进队就成了给大家垫底的了。如果表现不好,随时都有可能被退回原籍。既然下定决心练短道,就要练出个名堂。一年试训期满,她不仅赶上了其他学员,而且运动成绩在班里已名列前茅。
1991年4月,杨扬获得了全国短道速滑冠军赛3000米冠军,这是她所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冠军。从此,她开始了漫漫的冠军之路。
1993年,已经有了名气的杨扬来到北京参加国家集训队的训练。她刚进入国家队时,成绩并不算好。回忆起当初,她很感慨:“当运动员要有梦想,我从不服输。刚进队时我各方面条件都不算好,对自己来说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对辛指导很敬仰,很期待能跟这样的高水平教练学东西,第一年如饥似渴地学习,很玩命。当时小杨阳比我小两岁而且成绩更好,不努力肯定不行的。努力+投入+天分,最后就有机会了。道理很简单,做起来要辛苦多了,身体、心理和意志,各个方面。”
这个时候,杨扬又经历了人生的低潮。1993年6月,刚刚回家探亲不久的杨扬接到了家里的噩耗,父亲遭遇车祸,不幸去世了!运动生涯刚刚走上正轨的杨扬面对这个噩耗,一下子就懵了。尽管坚强的妈妈忍着悲痛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并且告诉她不要受影响。自己也下定决心要在第二年举行的第17届冬奥会去摘金夺银来回报母亲,但是父亲去世的悲伤却让她无法解脱。心里想出成绩,在训练中下的力气也太狠,很快杨扬陷入窘境。一年里大病几场后,体质迅速衰退,拼了命也无法滑出理想的成绩,不得不打点行装回了黑龙江。1995年,经过长久的努力她终于恢复了体力。那年国家短道速滑队正式成立,她作为黑龙江省惟一的入选运动员再次来到了北京。可是谁能想到,当她满怀希望地来到长野走上奥运赛场,摘到的却又是一枚酸涩难咽的苦果。1998年2月21日,当杨扬领先于韩国对手第一个冲过1000米决赛的终点线后,裁判们竟莫须有地判她“横切犯规”而让那个做出严重违例动作的韩国运动员成了冠军,到手的金牌就这样丢了。长野冬奥会并没有作为杨扬冰雪生涯的句点,在心理顾问的建议下,她又开始了新的奋斗,也学会了面对困难的的方法。
2002年2月13日晚,第19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比赛,杨扬出场了。憋着一口气要在盐湖城实现零的突破的中国队队员是长野冬奥会的原班人马,我国运动员第4次向冬奥会金牌发起冲击。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她找不到感觉,从预赛开始就紧张,连心跳都达不到比赛的要求。
怎么才能唤回那个“处处要强,不让人挑出毛病来”的“短道速滑女皇”?大家经过研究,决定用批评找回她。先是教练辛庆山,搜肠刮肚地找理由臭骂她,队友们也上阵了,每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开枪”。但她好像失去了记忆,无论大家说得多难听,她一点反应都没有,没了平常那个“特倔”的劲头,大家吓坏了。终于,平时并不爱哭的她哭完之后自己逐渐清醒过来,也想明白了。“金牌固然重要,但那是要把比赛每个过程处理好之后的一个自然结果。同时在全队的鼓励和期待下,我的目标不再只是拿一块金牌,而是为了大家的共同愿望去努力,人似乎有了更多勇气,敢于面对下面的挑战,找回那个在赛场上敢打敢拼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她说道。是的,她找回了自己。
“我是杨扬!我是杨扬!”在全场的欢呼声中,一个自豪的女声格外响亮!杨扬以44秒187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线,未等身体停稳,她就在冰面上挺直腰杆,双臂高举,发出一声大喊。第19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赛场,这位中国姑娘用脚下的冰刀在盐湖城冰上中心改写了历史,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冬奥会金牌。
领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声音回荡在赛场内。抚摸着胸前沉甸甸的金牌,杨扬的眼眶湿润了。五星红旗升到杆顶,她轻轻吐出一口气,这口气融化了几代中国冰雪人心头凝固了整整22年的冰雪。“仅仅几天时间,我从天堂到地狱,又从地狱再到天堂。”夺冠后的她感慨道。这一刻,“冬奥会冠军”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公益让价值延续
2006年都灵冬奥会后,杨扬卸下了冰刀。清华毕业之后进入北京奥组委工作,之后面临一个新的选择。三十而立,接下来路在何方?有人说贵为世界冠军,大可不必担心,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自会有她的位置。但她没有选择留在体制内安分守己,而是选择了当时许多人眼里的无法理解的道路。创立体育公益基金、开办滑冰学校,将快乐运动带给更多的孩子,让冠军精神去影响他们的成长。
2008年,杨扬跟几个朋友一同发起了“北极星慈善基金会”,为四川什邡地区的基层体育老师做培训。基金会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和信条,那就是让“体育课不再枯燥”,把体育当作素质教育的一种,让孩子们感兴趣之余懂得什么叫合作。在她的“串联”下,沉寂十几年的学生运动会又在当地恢复,孩子们欢腾了,因为给他们担任裁判的是大名鼎鼎的世界冠军。
杨扬做这项公益的起因还要回到汶川地震后的第9天,一个由杨扬、邓亚萍、高敏、谢军这4位奥运和世界冠军组成的特殊心理救援团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她们此行的目的是去和孩子们“玩”。这就是“早期干预”,孩子们见到体育明星后的兴奋和亲切,会冲淡一些痛苦,使紧张和压力得到释放和安慰,同时也会避免发生进一步的危机,奥运冠军组合的治愈力更是远远超过了常规方法,对此医生和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次经历让杨扬看到,运动对于孩子不单是身体上的需求,还会在精神上、意志品质上,以及人际沟通能力上产生巨大影响。她意识到体育明星参与公益活动的价值和冠军的影响力。于是,她积极牵线搭桥,为冠军运动员实现“冠军公益梦想”,比如帮助邹市明在家乡捐助一批包括拳击手套在内价值20万元的体育器材。一个团队应运而生,“冠军基金”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当时基金会的名字并没有想好,多亏罗格主席一语提醒,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更多的金牌获得者,而是培养真正的冠军,金牌和冠军是两个概念。”回忆当时的场景,她仍然记忆犹新。时至今日,这个用冠军影响力去服务社会的理念已经吸引了五六十名体育明星,相当于北京奥运会夺金人数的总和。
2013年,杨扬创办了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有人说“下海”是因为她性格中的竞争因子使然,但她自己并不这么看。她说自己的性格更适合运动场上的竞争,因为运动场上大家同在一个规则之下,商场里则有太多潜规则。与基金会一样,冰上运动中心也是体育社会属性的表现,她视其为社会化的俱乐部,理应满足社会需求,把体育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为此,运动中心欢迎所有孩子都来体验,“如果孩子有天分,我们愿意给他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这也是冠军价值的体现。
2010年,杨扬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选举,她以89票赞成5票反对的绝对优势当选。
剪不断的青联缘
“‘奋斗’是青年成长的永恒主题,作为一个青年组织,用‘奋斗’作为主题是最合适的,‘奋斗’的精神会让我们真正的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2001年,杨扬走进全国青联,以体育界别代表的身份成为十届全国青联委员。2010年8月,全国青联第十一届全委会上她又成功当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
2014年8月南京青奥会期间,杨扬受全国青联邀请,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一起走进南京大学,参加以“青年参与,共同发展”为主题的“对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活动,与那里的学生们进行了一次互动,并鼓励大学生离开电脑、走出教室、来到阳光下做运动,好的身体是实现理想的基础。
青联是一个聚集青年精英的平台。对于杨扬来说,全国青联副主席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在青联组的大家庭织里,群英荟萃,和那么多优秀的青联委员们在一起,她更多地是抱着学习的态度。“青联有各种各样很好的活动,虽然和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可以让我从方方面面了解到很多知识和信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适逢全国青联第十二届全委会召开前夕,如今已是两届全国青联委员的杨扬感慨:“我期待青联能够一如既往地、更多地走进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当中,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疑惑和困难。另外,期待青联在未来的管理机制上能够运行更加灵活,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服务社会、服务青年。”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