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党旗在农村高高飘扬——浙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综述

记者 马跃明

2015年06月30日16: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行走在浙江乡村,你会发现风景这里独好:

2万多个美丽乡村,犹如晶莹剔透的珍珠洒落在大自然中,形成了一幅幅雅致、清新、壮美的画卷。村民们说:“现在村里的条件,比城里好多了。”

平安乡镇、平安村居……遍布各地的平安“小细胞”夯实着全省“大平安”,多年来全省人民安全感满意率保持逐年提高,2014年达到96.2%,浙江被公认为最具安全感、幸福感的省份之一。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0年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浙江农村“幸福交响”的背后,是多年来浙江全省上下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坚持围绕改革发展大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持续接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使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农村基层政权进一步得到稳固,实现了党建强、发展快。

党徽,在基层熠熠生辉;党旗,在农村高高飘扬。

书记抓,抓书记

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责任体系

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青山脚下粉墙黛瓦,一湾碧水风光如画。

这里原来是一个“穷得连张板凳都没有”的贫困村。从2001年起,下姜村成为习近平、张德江、赵洪祝、夏宝龙四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2003年到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4次来到下姜村考察调研。

“每次到村里调研,习近平同志都嘱咐我们:村里发展致富,离不开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委会发挥职能作用。他要求我们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党执政的基础,努力把下姜村建设成为一个工作先进的示范村。”村党支部书记杨红马说。

15年来,下姜村“两委”团结党员干部群众强班子、谋实事、建新业,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家园建设先进村、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2014年,下姜村集体收入达到3569.2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十年前的2154元增长到了12958元。

下姜村强组织、富乡村的变迁,是浙江省委高度重视抓党建责任落实、夯实农村执政基础的生动写照。

“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多次强调,一定要认识到农村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的极端重要性。

在习近平同志倡导和推动下,浙江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一系列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举措落地生根,推动着浙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基层政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历届省委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责任扛在肩上,一任接着一任干,团结带领全省农村干部群众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建设“两富”“两美”浙江。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建设。

省委书记夏宝龙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石。各级党委特别是县乡两级党委要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履行抓基层党建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责任,形成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保证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一贯到底地落实到基层。”

2012年召开全省村级便民服务、村务监督和村集体经济建设现场会,2013年召开全省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座谈会,2014年召开全省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座谈会……省委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省会议,确定农村基层党建的一个主题,进行部署推动。省、市、县、乡镇各级党组织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全国率先推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党建报表和责任清单,使全省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更加明晰。

建立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报表制度,按照全面严、全程严、持续严的要求,注重过程管理,做到数据留痕。特别是把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等基础性、关键性的基层党建项目列为重要指标,并尽可能量化。

建立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采取上级点、自己找、与会代表评相结合,面上的共性要求与各地个性问题相结合,要求党委书记对照责任清单履职尽责,抓好年度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本地基层党建突出问题整改,领办基层党建项目。

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落实县(市、区)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从2013年7月开始,省委坚持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视频会,每次安排10位县(市、区)委书记上台打擂、比拼实绩,介绍各自抓基层打基础的经验体会,省委书记亲自点评,并就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抓班子带队伍等提出具体要求。目前,省委已连续八次召开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议;连续六年开展县(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工作,督促县(市、区)委书记对照基层党建责任清单抓部署、抓检查、抓落实。

各县(市、区)党委普遍每季度召开乡镇书记工作交流会,直接抓村“两委”主职干部培训。由此,全省各级坚持落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推动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为浙江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堡垒 树先锋

严密农村基层工作组织体系

天刚蒙蒙亮,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路村村党总支书记费震祺就赶往孟家桥自然村的老褚家。这是他第8次上门做拆迁动员工作。

任村党总支书记一年来,费震祺对起早摸黑的工作节奏已习以为常:“镇干部也和我们一样,重点工作一来,白加黑、5+2,都不够用。”上任一年多来,费震祺带领村民不仅摘掉了路村村“软弱涣散”的帽子,还一举成为吴兴区的先进村。

路村村的变化,是近年来我省强农村堡垒、发挥“领头雁”作用促发展的缩影。通过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先锋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和深化,全省农村基层像费震祺这样的“好书记”越来越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龙头”。浙江把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夯实农村基层基础的关键环节,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召开全省乡镇(街道)干部队伍建设会议,在全省树立起加强乡镇、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选优配强一把手。全省注重选配政治品行过硬、党员群众公认、能够驾驭全局、敢抓敢管敢担当的干部担任乡镇正职。全省192个省级中心镇党委书记和小城市试点镇镇长,普遍从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优秀干部中选拔。省、市、县三级机关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街道)挂职、任职,为基层输入“新鲜血液”。省委还提出,班子配备不简单以年龄划线,大胆使用、重用德才表现好、群众口碑好的“老乡镇”。全省涌现出一大批“进村狗不叫、群众问不倒、干活茧不掉”的新时期“老乡镇”。

打造“全能型”乡镇干部。全省推广金华“全科干部”做法,使“全能型”乡镇干部成为浙江乡镇干部的一张亮丽“名片”:温州着眼于一专多能,打造以“全科能力、全天在岗、全员入户、全情知晓、全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全”乡镇干部;丽水庆元县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认证,要求每名乡镇干部必须取得1门以上的技能证书……

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全省各地纷纷出台了具体考核细则,针对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类型乡镇的特点,开展分类考核、分类竞赛。衢州市就区分不同发展水平和类型,将乡镇区分为经济型、生态型、复合型,引导乡镇横向找位子、纵向比增幅,充分调动起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省各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中心工作成为比选乡镇干部的大赛场,提振了乡镇干部的精气神。

村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最后一米”、“最后一步路”,省委将目光聚焦到村级组织工作规范提升和村级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上。

坚持把农村党建置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大框架下谋划推进,紧扣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三农”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机制、方法和载体,积极拓展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党组织覆盖面,大力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开展电子商务等农村创业致富实用技术培训,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推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全面推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五议两公开”民主决策。联席会议由村党组织书记召集并主持,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参加,不是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列席,研究和商议本村日常工作,对应由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和具体方案。这一制度设计,坚持了村党组织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级组织建设、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务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理顺村级各个组织和机构之间关系,有效规范了村级组织工作,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

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星级管理,科学设置分级标准,按照五个等级,每年对基层党组织开展星级评定,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有晋位升级的空间和动力。在此基础上,每年按照5—10%的比例倒排一批软弱落后基层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采取市县领导挂点联系、乡镇领导联系包村、机关部门结对帮扶、派驻工作组和选派机关干部下村任职等方式,逐村制定整改方案,“一村一策”扎实抓好软弱落后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

为选好育好农村“领头雁”,全省各地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按照“干事创业有思路,村务管理有规矩,服务群众有感情,带领队伍有办法,廉洁公道有口碑”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广开渠道选好人,充分信任用好人,从严要求管好人。各级党委把村干部培训纳入干部培训整体规划,加强村“两委”主职的经常性培训,抓好村“两委”其他干部、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的培训,每次换届后及时组织新任村干部上岗培训。2014年,全省各级共培训村党组织书记11.08万人次,培训村委会主任9.42万人次。

一面旗帜飘扬是坐标;无数旗帜招展成力量。省、市、县着力打造“千名好支书”群体,涌现出扎根农村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在村里一干就是36年的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凤凰村党委书记胡岳法,守护社区大家庭的宁波市江东区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等先进典型,省委顺势层层推选、集中宣传1000名杭兰英式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形成大抓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鲜明导向。

为强化农村党员身份意识,全省普遍建立基层党组织生活日制度,使开展党组织活动成为硬规矩。重视抓好“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的次数、党员参与率等情况作为各级督查、党委书记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先锋指数考评,定期对党员进行“党性体检、民主评议”,特别是把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开展志愿服务情况作为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作为年度评定党员的重要依据。严格按党章和党纪党规办事,掌握政策、慎重处置,稳妥做好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处置工作,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规范化 法治化

健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5月12日,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权力运行监督,桐庐县制定出台了《桐庐县村级权力清单三十条》,对涉及村级重大决策、村级财务管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村级建设项目管理等11大类权力事项,细化制作了财务开支、报账员现金支取、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等30项权力事项流程图,明确每项村级权力的名称、具体实施的责任主体、事项办理的步骤、权力运行的操作流程及运行过程的公开公示,建立权力事项明晰、运作流程规范、过程监管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制定权力清单流程图,让村干部明白权力运行有哪些操作流程,每个环节该怎么干。最重要的是,一切都按流程图来,办事透明了,村民们的疑虑消除了,对村干部会更加信任。”县纪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这样的农村“权力清单”正在浙江全省推广。多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架构、工作机制,一个党领导的多元主体参与、党政善治、社会共治、厉行法治的农村基层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推进乡镇从管理向服务转身。合理划分县镇政府职能权限,简化办理程序;乡镇政府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到人,统一设立党政综合、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管理、村镇建设和综合治理五个内设服务机构;设立办事大厅,推行“集中式办公、窗口式服务”,强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为解决乡镇“权力有限、责任无限”问题,杭州等地探索制定了《乡镇(街道)工作规程》,对乡镇(街道)班子议事决策、执行落实、整合资源、内部管理、监督体系等进行了规范,使乡镇(街道)的工作运行有了规范的“说明书”。

自2004年起,浙江省率先全面建立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整合乡镇(街道)各类资源力量,加强社会治理信息研判处理,落实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工作机制,被中央综治委在全国推广。

撒播法治阳光。把农民作为普法重点,浙江广泛开展的法律进乡村活动,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用农民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以法释惑,用生动具体的案例议案讲法,把“法律条文”变成“法律服务”,使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促使各地越来越多探索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

完善村民自治。从今年3月开始,在龙游、桐乡等地先行先试基础上,浙江在全省28000多个村、3200多个社区全面推动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制订修订工作,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任务纳入其中,把村干部“五不能”、“六不宜”资格条件要求写入其中,引导村民形成共识,通过制订和执行村规民约来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扎紧权力“篱笆”。从2004年开始,在武义县开展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试点,到2009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2010年,省委制定出台《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全面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制化。全面实施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会和民情沟通日“三会一日”制度,认真落实村级重大事项“五议两公开”决策程序,全面实施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

文化教化乡民。浙江大力弘扬乡贤文化,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在德清等地,专门成立了乡风评议队伍,利用本村能人、老党员、老干部等有威望、有能力的“新贤”加强社会治理,架起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矛盾冲突提供缓冲地带。

鼓励基层创造,农村依法治理创新如雨后春笋。杭州市构建了以“和事佬”调“和”、人民调解促“和”、综治中心维“和”、人民法庭求“和”、特殊举措保“和”的“五链式”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宁波市成立了“法治促进员”队伍,在一线化解矛盾纠纷;舟山市首创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积极推行多元化民情服务机制、联动性民情恳谈机制、双向式民情评价机制。此外,温岭市的“参与式预算”、宁海市的“实事工程代表票决制”、嘉善等地的乡镇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诸暨等地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各具特色、务实管用的创新做法,也在全省各地逐步推开。

密联系 优服务

农村基层联系服务体系更加高效

日前,缙云县壶镇镇沈宅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格外热闹,县国税局机关党支部13名党员上门送服务,31名老人眉开眼笑。

在缙云县农村,这样温馨的场景并不鲜见。今年以来,缙云县开展“携手联心、温暖相伴”为主题的机关党支部结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活动,144个机关党支部结对144个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成为机关党员“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一堂必修课。在机关党支部的带动下,缙云县广大农村党员、村民也纷纷行动,敬老爱老的和谐之风吹遍田间地头。

近年来,浙江按照“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要求,全面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五好”服务型乡镇(街道)建设,强化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提高服务能力,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密切。我省全面实行省市县乡书记任期内“四个走遍”,即省委书记走遍所有县(市、区),市委书记走遍全市各乡镇(街道),县委书记走遍各行政村,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走遍所有自然村和困难户,带动各级干部眼睛向下,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实现联系、服务群众的无缝对接。目前,“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已经成为浙江农村基层工作的常态。

服务群众网络不断织密。2009年7月,我省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全省划分为网格11.7万个,组建服务团队19.8万支,配备专职兼职网格员34.6万人。 一张涵盖乡村、社区边边角角的浙江基层党建工作网络,把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紧密联接起来,实现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全覆盖。

服务群众触角不断延伸。作为全国最早建立各级服务中心的省份,在2010年底,浙江省市、县、乡三级均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省级有审批权的29个厅(局)设立了办事大厅。2011年4月,浙江继续延伸服务链,作出了全面推进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工作部署。到2011年底,全省3万余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村级便民服务全覆盖,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上下联动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

服务群众机制不断健全。全省乡镇推行住夜值班制度。每天晚上,乡镇都要安排干部住夜值班,每名乡镇干部每周住夜至少1晚。各地利用住夜值班时间,广泛开展夜学、夜访、夜议、夜办,把有限时间用到为民服务和自我“充电”上。对一些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多、群众办事较多的村,实行村干部坐班制,所有村干部工作日上班,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轮流值班,确保为党员群众提供全天候服务。对一些经济比较薄弱、村规模较小、群众办事较少的村,实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每天安排村干部值班,每周固定1—2天集中办公,遇有重要事项随叫随到。全面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对属于村级管理的事项,坐班、值班人员随时受理;对属于乡镇或县(市、区)办理的审批事项,由坐班、值班人员全程代为办理。

服务群众力量不断增强。从2004年起,省市县乡四级连续十年选派28万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联户指导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湖州市选派县级机关科局级干部负责驻村、金华市选派“两富、两美”指导员、台州市开展“强村富民村村帮”、衢州市选派第一书记,等等,确保每村有1名市县乡机关领导干部负责联系、1名市县乡机关干部长期驻村指导,有力推动机关部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服务群众载体不断创新。从舟山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到杭州的“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从衢州的“三民工程”到绍兴的“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从宁波的81890(拨一拨就灵)民生服务热线到嘉兴市96345党员志愿服务……浙江各具特色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在浙江大地星罗棋布,恰如春潮涌动。

送关爱 强保障

农村基层基础保障体系更加有力

“我今年61岁了,都没好好过一次生日,没想到,今天收到了一个大蛋糕,真是让人心里暖暖的。”近日,收到镇干部送来的生日蛋糕和祝福,衢江区双桥乡双桥村老党员傅士良高兴地说。

大抓基层组织年活动开展以来,衢江区不断丰富党员关爱内涵,探索建立农村党员生活关心、生产扶持、激励关怀等多位一体的关爱机制。设立“党员关爱基金”,给老党员祝寿,是衢江区关爱基层党员的举措之一。

多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人、财、物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基层倾斜,基层各项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基层组织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基层基础保障水平整体提升。

农村基层党建力量逐渐配强。按照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相对稳定”的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要求,配齐配强抓农村基层党建的领导力量和工作骨干,目前,全省乡镇(街道)基本配齐组织委员、组织员和组织干事,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3名以上同志主要精力抓基层党务工作。据统计,全省共配备乡镇(街道)组织员1270人。

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倍的标准,全面解决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基本报酬;按照不低于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70%的标准,全面解决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基本报酬,并要求各地采取措施解决好其他村干部的报酬问题,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2014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4.4亿元用于补助村干部报酬。

农村基层组织阵地不断稳固。针对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组织无固定活动场所、“公章随身带,会议流动开”问题,浙江先后投人资金14.3亿元,建设804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了全省所有3万多个行政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全覆盖。省里确定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每年5万元,以县级财政补助为主,省级财政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转移支付。2014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8.2亿元,其中省财政补助1.1亿元。从2015年起,省财政提高补助标准,对未达到标准的村平均每村补助2万元,对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县(市、区)人口规模1500人以上的村,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提高至10万元。

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省委专门研究出台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见,先后召开两个全省现场推进会,大力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尤其是扶持发展物业经济,切实增强村级组织运行自我保障能力。从2012年到2017年,省财政每年拿出8000万元扶持资金,各级财政按照扶持规划拿出配套资金,用5年时间,使全省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基本转化。据统计,2012年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5.04亿元,2013年共安排6.7亿元,2014年安排7.4亿元,有力推动了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

健全农村党员关怀帮扶机制。在全省各乡镇建立党内关爱基金,加大对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力度,切实提高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目前,市、县、乡、村四级共建立党员关爱基金(资金)18554个,累计筹集资金5.05亿元,充分发挥资金在扶贫帮困、创业致富等方面作用,显著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党旗招展千帆竞,凝心聚力万象新。

当前,“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省委决定,今年上半年召开省委第十三届七次全会,全面部署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这必将对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政府各项决策布署贯彻落实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