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魏徵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孙聚成

2015年06月09日08: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古往今来,被视为智囊者很多,但敢于坚持直言的智囊则很少。而像魏徵这样一位敢于犯颜直谏,并用自己的主张推动一段太平盛世的智囊更是屈指可数。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人,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他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而事实上,真实的魏徵则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只是他的政治才华被掩盖在了谏官的美誉之下,同时,魏徵还是一位思想家,他关于治理天下的思想更是令人敬重。

魏徵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家贫,曾为道士,云游四方,交往了各路豪杰,也见识了民间的离乱之苦,他曾说“自古丧乱未有如隋世者”,“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在对社会深刻观察中,魏徵逐渐形成了自己治国理政的见解。

隋末战乱,各地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魏徵也投身瓦岗起义军,作为军中文人,魏徵曾经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拒绝采纳。入唐后,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掌管图籍等要务,礼遇甚厚,魏徵作为主要谋士效命于李建成的鞍前马后,曾为李建成献上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计谋。

李世民登基以后,由于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魏徵,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列为身边工作人员,经常询问政事得失。据史料记载,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诤谏多达“数十余万言”,劝戒唐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以“仁义”行事。魏徵谏言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相提并论的。

魏徵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才华,也多体现在和唐太宗的交际中,体现在他不断的进谏中,体现在他独立处理事务的果断中。在《贞观政要》以及《谏太宗十思疏》等流传后世的记载中,魏徵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身影则更加清晰丰满。

魏徵主张治理国家要德治和法治并重,以德为本,以法为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战争和政变取得天下的唐太宗,对怎样治理好国家,保证政权不得而复失,不重蹈隋朝灭亡的历史覆辙,一直视为大事。魏徵在对天下大乱之后的政治态势做出准确判断后,高举儒家思想的旗帜,主张用教化,行德治,认为“大乱之后人心思定,”建议太宗实行教化。他讲“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唐太宗采纳了魏徵的建议,确定了实行教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以德治国方针,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迎来了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贞观之治也顺应而生。

在法律思想上,魏徵也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提出“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的主张。他认为法律是国家的权衡,时代的准绳,必须使它起到“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魏徵自己每当奉诏参与尚书省评理疑难案件,都按照这些思想,着眼于大体,公平执法,依情理处断,达到了“人人悦服”的效果。

治理天下,魏徵主张要广纳人才,发挥不同人才的作用,他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为维护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与众大臣讨论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魏徵认为守成难。治天下就必须始终保持谨慎的头脑,不能对个人的欲望有丝毫的放松,这才是最难的事情。贞观元年天下大灾,魏徵建议唐太宗采取积措施,安抚百姓,兴修水利,鼓励开荒生产,到贞观四年初,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就悄然出现。当时农业丰收,斗米三四钱,国力大增,又消灭了突厥,其余各部首领也自带武器来京师宿卫,李世民很高兴,大宴群臣,在宴会上说“贞观天下之治,皆魏徵之力。”李世民还明确肯定:“现在颉利被擒获,他的部落头领带着武器来宫中宿卫,他的民众穿上唐人的服装,这都是魏徵的功劳。我没有用错人啊。”

贞观之治,与魏徵的求治思想的推行有着必然联系,魏徵认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他主张为了实现天下大治,要善于使用各种人才,同时还要让人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在决策中,多听一个人的意见,就减少一分片面性,这就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作为政治家,良臣是魏徵一直追求的境界。魏徵认为要做到廉洁自律,以国家大事为重,这样才能成为良臣。

贞观元年,魏徵被升任尚书左丞。当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是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徵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徵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强调自己要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徵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对魏徵的做人智慧点头称是。

作为良臣的魏徵,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在快死的时候,他住的宅院还没有正堂,还需要太宗拨给建筑材料,赏赐布被和素色的褥子。魏徵下葬时,其妻也拒绝了唐太宗厚葬的命令,以布车载柩而葬。魏徵的后代也一直保持廉洁奉公的家风,他的玄孙魏稠很贫穷,曾经把祖传的老房子抵押出去换钱。唐宪宗知道后,自掏腰包,从内库拿出二千缗赎回房子发给魏稠,禁止他私自出售。唐宣宗时,魏谟被任命为宰相,但他仍然保持低调做人的本色,清廉为官,受人尊重。

作为思想家的魏徵,强调个人修行修养,强调要在实际生活中自始至终贯穿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特别对君主的修养要求则更为严格。

魏徵把君主的个人修养提升到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看待,他告诉唐太宗,“未闻身治而国乱者”,主张领导者要做好表率。唐太宗也真的做到了对魏徵的充分尊重,兢兢业业办理朝政,最终达到四海升平的局面。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备好,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跳来跳去,很是得意。当他看见魏徵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员议事之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要慎终如始:“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

魏徵在上朝的时候,有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名声不好,只好勉强忍住。一次,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但是,话说完就罢了,他依然从谏如流。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他对身边的侍臣说:“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徵逝,朕亡一鉴矣。”

良臣难得,明主难遇,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良臣遇到明主,魏徵遇到了唐太宗,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如果没有李世民对魏徵的信任,那么魏徵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如果没有李世民以及魏徵等人的共同努力,也不可能成就中华灿烂文明中贞观之治的千秋功业。

敢讲实话,坚持讲真话,魏徵堪当千古第一诤臣的盛誉!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