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贵州兴仁:践行“三严三实” 推动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

2015年06月01日13: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兴仁县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大力推行“六级联动”精准施计、“十大工程”精准发力、“六个到位”精准落实的“6106”精准扶贫模式,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确保2016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六级联动 精准施计

一乡一领导。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实行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副县级领导挂点帮扶,确保一乡(镇、街道)有至少有一名副县级以上领导负责实施帮扶,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实现15乡(镇、街道)一乡(镇、街道)一县级领导帮扶全覆盖。

一村一班子。每个村明确一个部门领导班子进行帮扶,主要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班子成员为直接责任人,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指导帮扶对象制定脱贫计划,督促落实帮扶措施,全面抓好该村的建档立卡、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等工作,实现151个村(居、社区)一村一领导班子全覆盖。

一村一部门。一个村明确一部门进行包保,在各乡(镇、街道)的配合下,结合历次贫困户摸排情况,组织人员进村入户,按照“谁调查、谁负责”的原则,再次对贫困户基本情况、收入情况、产业情况、人员务工情况等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统计,并研究制定“一户一策”包保扶贫方案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实现125个村(居)一村一部门帮扶全覆盖。

一村一工作组。在省、州、县、乡、村5级选派627人中,组建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下设16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分队,共125个驻村工作组进驻1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实现125个村(居)一村一同步小康工作组驻村全覆盖。

一村一工作队。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在县委成立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基础上,县直各工作部门、省州驻县单位成立驻村工作队,对包保村(居、社区)进行一对一帮扶,实现151个村(居、社区)一村一工作队帮扶全覆盖。

一户一责任人。深入开展县直部门驻村帮扶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定点扶贫等活动,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对全县151个村(居、社区)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实现151个村(居、社区)贫困户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帮扶全覆盖

十大工程 精准发力

实施生态化扶贫工程。按照一村一生态要求,实施“以树为纲、绿色小康”、同步推进“绿化兴仁三年行动计划”、“石漠化山头绿起来”三年攻坚行动,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依法管林”;扎实推进五星枇杷、树莓、无籽刺梨三个万亩核心区建设,辐射非核心区贫困户;针对自然条件恶劣、脱贫条件差、不具备产业覆盖条件的区域和贫困户,制定“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生态移民搬迁脱贫计划,帮助、引导贫困户向集镇转移,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城镇化扶贫工程。整合扶贫、农业、环保、生态移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等资金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等升级,不断提高151个村(居、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农村城镇化。同时,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纳贫困户向小城镇转移,通过城镇化带动,不断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投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实施品牌化扶贫工程。立足全县资源禀赋,按照一村一特色要求,着力打造四个星级景区(放马坪、打鱼凼水库、中国薏仁生态经济产业园、城北山海协作生态经济区),发展旅游经济,创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优秀品牌,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抓好农特产品品牌创建,大力实施“三品一标”(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及地理保护标识)工程,提高本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拓宽市场渠道,促进产业品牌持续发展、贫困户增收。

实施合作化扶贫工程。全县151个村(居、社区)成立1个以上产业合作社或产业互助组织,帮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大限度吸纳贫困户参与;鼓励建立贫代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项目合作机制,完善农、企利益分配体系,形成农户联结企业、企业联结市场的新型生产关系;引导贫困户利用到户扶贫资金或土地入股合作社方式参与承包、股权分红等,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提供合作保障机制。

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按照“产业+园区+企业+市场+扶贫对象”的工作思路,帮助贫困户发展薏仁米、中药材、核桃、精品水果、有机蔬菜、茶叶、绿壳蛋鸡、生态牛羊等种植养殖业,实现一贫困户有一项产业覆盖。

实施科技化扶贫工程。注重“扶贫”与“扶智”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切入口,抓好教育“9+3”工程、“雨露计划”,确保有条件的贫困群众每户有一名大学生;实施产业培训、创业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户贫困户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实现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

实施就业化扶贫工程。做好全县贫困户剩余劳动力的分类统计工作,掌握企业用工状况;积极引导、帮助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每户有剩余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搭建贫困户就业、创业平台,带动贫困户增收,鼓励返乡农民工、知识青年自主创业,发挥乡村能人带富作用。

实施个案化扶贫工程。充分运用调查摸底结果,按照“一户一卡”,建立贫困户信息档案;实施“一户一策”,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产业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精准发力;落实“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措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动感情、动真格。

实施信息化扶贫工程。根据贫困户发展阶段状况和帮扶工作推进情况,建档立卡,纳入精准扶贫电子信息系统管理,按季度对电子信息系统进行更新,完善贫困户进入退出机制,动态管理;利用远程教育、互联网等信息平台,组织贫困户学习先进理念、实用技术等,增强创富技能;建立金融小额贷款风险补贴、贴息机制,对有自主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扶贫对象,采取免担保、免抵押方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发展资金,增强发展动力,提高信用等级并纳入全县信用信息系统管理。

实施兜底化扶贫工程。做好民政兜底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督促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保证“放水到田”。对农村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员利用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保兜底方式进行扶贫;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引导、帮助农村“五保户”、残疾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参与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六个到位 精准落实

甄别核实到位。及时对扶贫对象进行甄别核实,对已脱贫的群众予以退出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把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予以纳入,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对扶贫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科学制定扶贫政策、管理扶贫对象提供可靠依据。

因户施策到位。按照“谁包保、谁负责、一包到底”的原则,包保单位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包保责任,结合所包保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产业现状、土地林地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实行倒逼机制,倒排工期,研究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做到“个案管理、因户施策、分类帮扶”,确保包保对象如期实现扶贫增收目标。

调度跟踪到位。实施“十大工程”过程管理中,实行一个项目至少有一个单位的一对一全程跟踪过程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分管部门联席会议,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指导,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推进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每个季度组织一次区域内精准扶贫工作交叉检查,每季度组织一次督查考评,随机抽取50%以上的乡(镇、街道)、30%的贫困村、50%的贫困户进行检查考核。

点面结合到位。在实施扶贫攻坚“十大工程”过程中,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对扶贫资源进行精确配置、科学布局,以一点带动一片,发展高效扶贫项目“点”, 把集中连片地区作为主战场,结合区域实际,扩大项目覆盖面、精准到户,实现在县域一体化发展中的优势互补,在集中开发中强化集约效益、环境效益。

资源整合到位。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作为扶贫专项资金。同时,按照一个部门至少有一个项目,积极争取省、州主管部门支持帮助,打破行业及区域界限,充分整合使用资金、整合发展项目、整合利用资源,层层联动、部门互动、协调推进,确保扶贫攻坚目标按期实现。

严格考核到位。按照一项目至少有一个单位负责的要求,将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纳入对该单位年终责任状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管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同时,对督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行“三色单”督查督办制度,限期整改;未按期整改或整改不力的,第一次通报批评,连续两次被通报批评的,分管领导作为干部召回管理对象,连续三次被通报批评的,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同时作为干部召回管理对象;对工作推诿、落实不力,造成严重影响的相关责任人严格问责。

通过实施产业、生态、城镇、科技、品牌、合作、就业、个案、信息、兜底等精准扶贫攻坚“十大工程”,2015年实现波阳、马马崖2个镇减贫摘帽,完成全县41162户、126731人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6元以上。其中,70%的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00元以上;2016年9月底前,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00元以上,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确保2016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贵州省兴仁县党建云平台供稿 张官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