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

王海滨

2015年05月26日16:3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制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理解小康社会,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即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是我们完整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值得注意的问题。

小康社会的基本含义

小康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概念。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这里,小康是指通过劳动摆脱贫困,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礼记?礼运》中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里,儒家实际上是把小康称为一种比“大同”较为低级的一种社会。《辞海》中这样解释小康:“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的概念来描绘中国式的现代化。1986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他的构想: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50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充分肯定了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构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江泽民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宣布我国在整体上进入的小康还只是进入了低水平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胡锦涛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一个道路、一个理论、一个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即五位一体的布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产生有一个历史过程。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国共产党人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人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就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制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从邓小平用“小康社会”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理论界对何为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小康社会的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不太注重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等维度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维度,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都为我们关注和研究如何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首要的是了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入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深处。我曾依据涵摄因素的不同、遵循逻辑的不同和适应原理的不同,划分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六大维度,即欲求世界、情感世界、认知世界、评价世界、伦理世界和超验世界,并提炼了人的精神世界遵循的基本逻辑和适应的主要原理。依据这样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详细地搜集人民群众不同维度精神文化需求的数据,并系统地研究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从现实来看,在当代中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也逐步上升,并呈现出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由基本文化需求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文化需求、由知识型文化需求向以知识型文化需求为主也重视娱乐型文化需求的发展状态。同时,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智能型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渠道也日益多样化。我们应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上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从文化设施层面来看,我们要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并积极构筑以网络为主的新型文化满足渠道;从文化作品层面来看,我们应该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鼓励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的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需求的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应该注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为满足需求而进行文化生产。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文化在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决不能随着时代发展亦步亦趋,而应该与时代保持一定的间距,从而能够在对现实实践的批判中,发挥理性监督的功能,促使实践发展不至于误入歧途。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既要考虑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也要注重对一些不合理的文化需求进行引导和规范。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