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注册大厅秉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着力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促进简政放权,努力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先照后证”改革,推行企业注册“一表申报、一口受理”模式,有效节约了企业商务和时间成本,实现了流程更顺畅,准入更高效的目标。创设了企业住所(经营场所)“集中登记”、“一址多照”等制度,简化登记手续,大幅降低准入门槛,有力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改革发展,主动转变观念,以“非禁即入”的理念编制了新兴行业经营范围表述清单,完善了相关准入政策,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等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简政放权促改革 窗口服务谋新篇
上海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大厅“四转四促”显成效
企业注册大厅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行政审批、把好市场准入的服务窗口,是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促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前沿阵地。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注册大厅秉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和公平规范、高效便捷的执法理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转变职能为重点,以“四转四促”为抓手,着力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切实提升了服务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能级和水平。
一、 从“翻字典”转变为“编字典”,促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依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企业办理名称和经营范围登记已显滞后,企业商业模式的快速更新,使得“行业表述”、经营范围用语等难以准确界定,企业登记受阻。“只有解除准入羁绊,才能释放创新活力。”全市工商部门企业注册大厅坚持“非禁即入”的工作理念,对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行业,支持企业大胆创新商业模式。
在日常接待中,企业注册大厅登记人员注重倾听和收集企业在发展新兴行业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联系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调研,推动大厅工作方式由原来的“翻字典”转变为主动“编字典”。近年来,企业注册大厅组织编写本市新兴行业经营范围表述清单,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本市相关产业指导目录及配套政策,在不改变现有行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集中确定了“供应链管理”、“电子标签”、“合同能源管理”、“云平台”等近100项在现有行业分类标准中未载明的新行业、新业态,每个新的经营范围都能找到对应的行业分类与代码。例如: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的上市公司,原先一直以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等传统经营范围的名义从事云计算、建筑节能等新兴行业,新兴行业登记标准出台后,该公司经营范围增加了云平台服务、云软件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表述,突出了最新业务领域,对于其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不仅仅是一个表述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和行业规范管理。为此,企业注册大厅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以开放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制订相关新兴行业准入政策,先后联合发布了本市海外投资基金、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行业的准入政策文件,在防范风险的同时给予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切实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从“内部挖潜”转变为“流程整合”,促准入效率大幅提升
市场准入效率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衡量创业环境的重要标志。多年来,上海工商部门不断简政放权,挖掘内部工作潜力,不断缩短工商登记时限,实现了简易事项当场登记、一般事项5个工作日领照,受到了企业和创业群众的好评。但由于市场主体准入流程涉及多个部门,虽然各部门都在挖掘效能潜力,串联作业的状况导致整体的准入流程时间还是过长。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流程整合和制度创新。上海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大厅主动担当起了这个责任,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推出了“一表申报、一口受理”工作机制,即对于企业设立、变更时涉及工商、质监、税务等多个部门的事项,由企业在自贸区管委会填写一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不同部门所需要的申请表格,并由工商部门统一接受申请材料,经部门间流转审批后,统一送达相关证照和文书。
为了做好此项工作,上海市工商局牵头,组成了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公众网信息管理中心、市税务局、市质监局参加的“一口受理”推进工作小组。期间,多次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议,制定了“一口受理”工作规则:以部门间相同事项为原则,确定一口受理范围;以内外网信息平台为基础,厘清部门工作权责;以网络录入数据为共享,提高部门工作效率;以规范统一材料为依据,确保部门依法履职。按照上述规则,制定了操作手册,开发了信息系统流程,并对一线操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企业设立、变更并联审批陆续上线运行。依托信息化系统的流程再造,上海自贸区的市场主体准入流程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目前企业的设立周期已缩短至4天。例如,弘毅投资积极在自贸区探索境内外投资的架构搭建和操作路径,其在自贸区的平台公司和基金的设立均按照“一表申报、一口受理”模式,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沟通更为便利化,其海内外布局更加便捷顺畅。目前,该模式也已陆续在自贸区外复制推广。
三、从“查标准”转变为“定规范”,促准入门槛大幅降低
经营场所是制约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上海高昂的房屋租赁成本,很多资金实力不强但很有想法的创业者只能望而却步。很多创业者提出,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在起步阶段都是在车库创业,后来都成就了伟大的商业帝国,那么在上海能否对创业者在经营场所方面有所放宽。恰逢其时,国务院下发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
为此,上海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大厅立即开展全市经营场地登记政策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企业、创业者和相关部门座谈会,并与法律专家就住所登记法律属性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按照既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又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的原则进行制度创新,着手制订《上海市企业住所登记管理办法》,创设了“集中登记”、“一址多照”制度,明确了非居住用房作为企业住所时“非禁即可”的原则,并对部分有合理原因无法提交房屋产权证明的情况,允许提交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办理登记。该《办法》合理释放了各类场地资源,大幅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准入成本。特别是“集中登记”制度授权区(县)人民政府指定集中登记点,供从事不扰民、不影响周边环境和公共安全经营项目的企业登记,同时,要求区(县)政府对集中登记地规范服务、加强管理,这不仅使创业者解决了经营场地问题,还有助于形成各区(县)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企业孵化器。例如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了一批创业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初创期场地和相关创业服务,“集中登记”、“一照多址”政策使孵化器的运行更加便利高效,有效降低了大学生创业门槛。
四、从“准入管理”转变为“信息监管”,促“先照后证”改革率先落地
在原有的“先证后照”市场准入模式下,企业在工商登记之前必须取得行业主管部门的许可证件或批准文件,企业筹备期较长,企业筹备成本较高。为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上海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大厅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及时启动“先照后证”改革,除少数项目外,市场准入推行“先照后证”,企业可以先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之后再向行业主管部门办理许可证。
“先照后证”改革为市场主体松了绑,使企业设立的流程更加顺畅,也为企业节约了时间和商务成本。例如,按照旧流程,设立一家餐饮企业需在工商登记之前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需要先投入资金进行装修,由于此时企业主体未成立,尚未有资金账户,装修时就需要以股东借款方式投入资金,待公司成立后再作财务处理。实施“先照后证”后,企业先办理工商登记,取得了法人主体资格,股东可正式投入资金后再申办餐饮许可证,装修过程中对外签订合同和资金运用都更为顺畅。同时,企业取得法人资格后,也可在申办餐饮许可证的同时进行招工、企划等企业运营的筹备工作,有效节约了时间成本。
“先照后证”也推动了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要贯彻落实好“先照后证”,则必须改变过去相对简单的“准入管理”模式,加强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衔接和沟通,确保市场有序发展。为此,上海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大厅协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就加强“先照后证”模式下 的企业“信息监管”进行探索和实践。一是依托上海市法人库,建立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实现各相关部门登记信息和监管信息实时互联共享。二是规范工商经营范围。对于改为后置审批的事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综合审批部门的监管要求,明确经营范围规范用语,并要求市局和分局每一个登记窗口按照统一规范用语核定。三是对于改为后置审批的事项,明确工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确保职能分工明晰、监管有力有序。
“先照后证”政策的落地,既要靠顶层制度构建,也需要大量的协调沟通。无数次认真细致的法律检索,无数次颇有成效的头脑风暴,无数次激烈的会商讨论,以及那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注册官们始终恪尽职守,用前瞻的思考、开放的眼光、专业的技能,架起一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绿色通道。
海不辞水,故成其深。在党中央“四个全面”的号角声中,上海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大厅直面挑战、勇于担当、开拓奋进,主动融入政府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努力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用创新精神铸就政府行政审批的闪亮窗口,为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奉献智慧和力量!
相关专题 |
· 点赞“政务大厅”——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展示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