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审批之窗我来评”——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展示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政务服务中心:将服务大厅前移至村委会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

2015年05月20日10: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着重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突出发展以公众为中心,打造“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的提供,建设好服务型政府。但长期以来,政务服务存在着“服务方式难落地、服务平台难进村、服务内容难入户”的问题,导致农民享受政务服务面临“路程远、时间长、成本高”困境。对此,湖北省巴东县以“信息化+政务服务+社会化服务+市场化服务”为手段,下放行政审批权力,拓展服务内容,构建服务机制,将政务服务大厅前移至村委会,以“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服务理念,全力推进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便民服务,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服务,探索出一条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新路子。

政务下乡:走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湖北巴东将服务大厅前移至村委会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的提供,建设好服务型政府。但是,长期以来,政府服务存在着“服务方式难落地、服务平台难进村、服务内容难入户”的问题,从而导致农民享受服务面临“路程远、时间长、成本高”的困境。对此,湖北省巴东县以下放权力创建服务抓手,以拓展内容开启绿色通道,以构建机制树立重要支撑,将政务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家门口,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服务,切实解决了“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重心下沉,使服务“下得去”

巴东县在村一级开展政务服务下乡的探索,营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来承接权力的下放,使服务重心能在村一级落地。

(一)网络下通。网络下通是开启“农民办事不出村”绿色通道的前提。针对山区连网成本高的问题,巴东县与电信公司协商,鼓励村民借此机会在家中搭建网络,使连网成本控制在公司和村一级可接受的范围内。如巴东县茶店子镇洞坪村连网的基础是需要有30户农户安装网络,农户一年连同座机费缴纳800元钱给电信公司,顺利解决了网络不通的问题。面对山区网络不稳定,村级网络时常出现故障的情况,巴东县在各乡镇指定一家公司作为专门的网络协调基地,以便及时排除网络故障。

(二)关口下移。一是系统末梢下沉。将“农民办事不出村”服务平台的终端一直延伸到村一级,建立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县直相关部门服务窗口和乡镇便民服务大厅为主体,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基础的便民服务网络。二是服务窗口下设。近两年来,巴东县投入资金4458万元,新扩建村级办公活动场所207个,并通过搭建高规格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来更新服务窗口。目前,新扩建的服务中心配置了数字电视、饮水机、沙发等设备,村民一进中心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热情。

(三)权力下放。首先,清权。按照权力“能放则放”,程序“能简则简”的原则,在不改变部门主体责任,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归并审批部门,减少审批环节,清理出能够入驻平台的审批事项。其次,试权。根据权力清单和审批程序,联动三级服务中心进行现场操作,实时发现问题,进行修改。再次,放权。各部门根据现实需要和运行成效,逐步拓展服务事项,如巴东县卫计局经过了“6+5”逐步下放的过程。最终,巴东县将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21个部门的87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授权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受理。

通过迁一条“线”,巴东县达到了山里山外同步沟通的实效;搭一个平台,解决了以前“干部办事在家中,农民找人四处跑”的难题;放一点权,则使村委会成了“有权可使”的“小政府”。在优质的硬件、软件条件的“双轮”驱动下,政务服务重心的下沉有了坚实基础。

二、内容拓展,使服务“办得好”

巴东县村民经常用“挂牌子”、“收发室”来形容以前的村委会,但是,通过服务内容的扩展,村一级开启了“有事可办”的新篇章。

(一)以审批服务为突破口。行政审批服务历来掌握在政府手中,农民办证面临着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前置条件多的难题。通过上级逐步下放行政审批权,对于林木采伐许可、土地建房和计划生育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审批事项,农民只需到村委会提供业务办理所需资料,由受理员指导填表后,经过扫描“点对点”地在线向乡(镇)里提交数据,经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初步审核通过后,由乡(镇)提交给县相关职能部门,实现逐级网上审批。相关部门再将办理结果以邮寄或专送方式反馈至镇、村便民服务中心。

(二)以社会化服务为导向。一方面,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前期由受理员在网络平台了解市场动态和上级政策导向,及时发布市场信息,中期发挥“三农服务站”代购生产资料和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的优势,后期部分村还在网上为群众开展农产品交易服务。另一方面,优化农民社会化服务。针对村中部分老年人行走不便的情况,村干部还主动上门服务,实现了农民享受服务从“不出村”向“不出户”的深化。正如年满60岁的大支坪镇村民孙仁东反映,“这个‘办事不出村’是专门为我们这些生活能力差,跟不上形势的人搞的,现在在村里办事妥妥的。”

(三)以市场化服务为杠杆。一是引导先行。由县政府主动联系各大企业,鼓励它们借助平台,抢占农村市场。目前,进驻平台的有农行、建行、中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二是打好基础。各大银行免费为村级安装机具,主要为农民办理新农保、电费、话费的支付,银行转账以及小规模的取款业务,并负责机具后期的维修。三是拓展功能。各企业在服务功能开通后,进一步开动脑筋,拓展服务,把脚踩得更实。如邮政储蓄银行下一步打算增加代购火车票、飞机票,代购彩票,代收包裹等业务,以进一步方便群众。

审批服务的开展,改变了农民长期以来“一证难求”的状况;社会化服务的推进,使农民感受到了“下乡政府”的“和煦春风”;市场化服务的引进则解决了农民取款难、缴费难的问题。村委会服务功能的扩展,使村民与村委会紧密联系起来。

三、机制构建,使服务“靠得牢”

“农民办事不出村”平台的有效运作离不开统筹机制、分流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的重要支撑。

(一)优化统筹机制。巴东县在实践过程中,互动互联,组建了一支高质、高效的工作队伍,为政务下乡开辟了道路。首先,县委办统筹,谋方向。对试点的确定,硬件、软件的配套,权力的下放和部门的协调进行精心布局。其次,组织部牵头,打基础。负责村级业务受理员的把关,以及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受理员计算机基本操作、系统软件操作、业务办理能力以及相关政策的法律、法规进行统一教学。再次,纪委督办,抓实效。主要是督促职能部门充分授权,使政务下乡的推进工作能落到实处。

(二)细化分流机制。“农民办事不出村”平台的搭建,为不同类型服务事项的办理理清了线索。一是该办事项直接办理。如取款、缴费等能当场办结的事项立即办理。二是上报项负责受理。需经过初步审核,进一步上传的,规定在一周即五个工作日内办结。三是退回项答复办理。面对资料不全,手续不完备的情况,受理员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继续办理所需的资料和手续。茶店子镇洞坪村的村民高映旗就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办事‘只认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事情好办多了!”

(三)实化监督机制。以技术为载体,实施可控、规范、实时的监督机制。其一,事前透明监督。通过公开办理事项和办理流程,让农民知道哪些事项可以办理。“现在农民来办事,你就不能推了”,溪丘湾乡石碾村党支部书记邓光林如是说。其二,事中实时监督。查考勤,看工作人员是否在岗在线;查台帐,看档案管理是否规范;查办件,看业务知识是否熟悉。三是事后痕迹监督。通过平台查阅具体事项的办理情况,看审批事项是否“搁置”。通过在线和不在线地督查,对受理员“有没有办事”,“办了多少事”,“办得好不好”的情况有了清晰的掌握。

(四)强化保障机制。其一,整合资源,确保服务有资金。通过整合“农民办事不出村”、“网络化”管理资金以及村(社区)综治经费,实行县、乡财政分级负担,破解了资金不足的瓶颈。其二,绩效考核,实现服务有动力。规定村级受理员的待遇由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绩效工资根据业务员的办件情况来确定,并纳入财政预算。其三,责任追究,保证服务有质量。对责任意识不强,业务不熟悉,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由村委会和纪委共同组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在统筹机制、分流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四架马车”的同时发力下,下乡政府逐渐做到了“有人可用”、“有规可循”,并以牢靠的服务凝聚了民心。

四、巴东政务下乡创新实践的启示

巴东县依托网络服务平台,向村民提供政审批服务、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信息技术是拓展政务服务的有效途径。目前,政务服务链条大多只延伸到乡镇一级,政务拓展服务缺乏有效抓手。巴东县运用“小技术”撬动了“大资源”,通过“农民办事不出村”智慧服务系统的研发,串联了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平台,延伸了政务服务链条,并充实了服务内容,使农民在家门口的“小政府”就可以享受到除审批服务外的多元服务。巴东县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便捷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做法,促进了政务服务的华丽转身。

(二)服务型政府的创建需寻求多元实现形式。过去,在“政府上山”还是“农民下山”来满足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政府选择了后者。对于交通便捷,农民生计较好的地区,政府通过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来实现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能够取得较大成效。而巴东县“政务下乡”的探索实践则为边远山区新型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找到了重要突破口,使农民不出村、不下山甚至是不出户就能办好事,丰富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形式。

(三)“政务下乡”要以合理的服务单元为依托。巴东县以不同规模的村落为基本单元来开展“政务下乡”的实践探索启迪我们,目前的部分村庄的规模可能是村民自治的有效单元,但未必是服务的最佳单元。如野三关镇最小的村的人口在200人左右,像这样规模小的村,政府在后期推广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平台搭建成本高,业务受理员工作量难以饱和,以及业务员绩效工资上不去的难题。因而从合理的服务单元出发,以中心村辐射周边村,来实现“政务下乡”的全覆盖值得进一步思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