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湖南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罗付金

2015年05月19日10: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岁序更替,年华流转。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的改革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初步尝试,在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成长,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中艰难破题,在跻身全国“万亿俱乐部”的竞争中历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目标中实现飞跃,走过了艰苦创业、曲折发展、开拓进取的探索历程。

“敢教日月换新天”: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探索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三湘四水揭开了发展的崭新篇章。

1949年8月15日,刚刚创办的《新湖南报》发表题为《庆祝新湖南诞生》的社论,明确提出:今后湖南人民的长期任务,就是“发展湖南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将落后的湖南,建设成为人民的、进步的、繁荣的新湖南”。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展现出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历史画卷——

进行新民主主义改革。在人民政权和社会秩序得到初步稳定后,中共湖南省委立即领导全省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各项改革。开展减租退押,完成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的农民真正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进行城市工矿、码头民主改革;取缔娼妓,禁毒、禁赌;贯彻实施婚姻法,移风易俗,扫荡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封建生产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改变,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最广大群众的支持,生产力的解放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领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中国即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贯彻和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全国初步建立。中共湖南省委领导湖南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结合湖南的实际,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带领全省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对“大跃进”以来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调整方针,重点抓了三项改革措施:一是实行“三包一奖”(包产、包工、包成本、超产奖励)为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二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修建韶山灌区。三是大力推广良种,提出“四良”(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的工作思路,为促进湖南粮食生产打下了基础。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湖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也没有停止。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新迈入了健康发展轨道。

从医治长期战争所造成的巨大创伤,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湘儿女始终以昂扬的姿态奋斗在潇湘热土;从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到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湖南领导者、建设者在三湘大地留下的足迹,创下的业绩,永远铭刻在湖南干部群众的心中,记载在建设新湖南的史册上。

“天翻地覆慨而慷”:创造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中共湖南省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立足湖南实际,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从发展入手来制定大政方针: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改革的全面展开;从设立湘南开放开发试验区,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从建设“五区一廊”“一点一线”,到建设“3+5”城市群和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倡导“兴工强农”、推进“三化”进程,到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三湘儿女自强不息、改革创新、开拓奋进的历史轨迹。

沐浴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在发展战略指引下,古老的潇湘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从“大锅饭”到“包产到户”,湖南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其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进入“深水区”:商品购销体制、金融体制、计划体制、财税体制、投资体制等一系列体制改革渐次展开,不断发展完善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最初的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股份制改革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直至新世纪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由易到难,并逐步完成阶段性目标。

从个体经济的“萌芽吐蕊”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姹紫嫣红”。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省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全方位开放:内陆湖南走向世界大舞台——

开放的平台不断搭建。中博会、珠洽会推进区域合作共赢,“沪洽会”“港洽会”“深洽会”等不断刮起“湖南风”,湘商大会吸引“万商入湘”,“欧洽会”助力中小企业直接对接欧盟……

开放的载体不断充实。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经开区等先后晋升“国家级”,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重点园区;“山水洲城”的星城长沙,引领湖南开放风气之先;“世界瑰宝”张家界,引领湖南旅游走向世界;风生水起的大湘南地区,成为全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湖南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新世纪以来,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从省第九次党代会到省第十次党代会,中共湖南省委进一步在改革开放中务实探索,集中全省人民智慧,群起合奏富民强省主旋律,激情唱响科学发展最强音。

按照中央部署,湖南坚定不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改革,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部位和基础要素实现突破: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不断推进,国土资源管理等体制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行改革全面完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不断向解决深层次矛盾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全省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改革迈向新征程

改革未有穷期,湖南仍在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从湖南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精神,力争在科学发展大道上迈稳步、不停步,努力走出一条反映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湖南特点的科学发展新路子:定位“一带一部”,推进“两个加快”,促进“三量齐升”,打造“四大板块”,坚持“五个发展”。湖南采取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改革开放,改写了在全国发展“一盘棋”中的历史坐标。一是坚持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为引领,进一步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财税金融改革、国资监管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等,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二是坚持以开放促调整、促转型、促改革、促创新,扩展省部、省际、省企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和中部地区合作,加强与长三角、中原经济区的联系,构筑开放型经济承载平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

新一轮改革的旗帜飘扬。2013年12月6日,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用133个“改革”、33个“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想和创新举措,成为湖南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攻坚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湖南的改革是欠账的。因此,“湖南要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追赶,就决不能输在新的起跑线上!”这是省委书记徐守盛在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的豪迈誓言,成为湖南全力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动员令。

围绕“三量齐升”谋改革。通过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做大经济总量,优化发展质量,提升人均均量。

着眼“三个短板”抓改革。围绕“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这“三个短板”,推出并布局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省直管县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此促进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促进“三个短板”加速发展。

狠抓“三个一批”推改革。针对当前实际和发展态势,自我加压,提出力争中央统一部署的重大改革项目有一批走在全国前列,省市自主的重要改革项目有一批形成湖南特色,问题影响深远的试点改革项目有一批实现创新突破。

……

湘江之畔,一场改革再出发的“自我完善”,如同春雷,滚滚而来。

湖南主动衔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31项,理清省本级行政审批项目55项。省委、省政府以空前的速度,向省会长沙下放了45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长沙海关率先在全国海关为权力“松绑”,对180项业务审批事项中的64项进行取消、下放、转移等调整。通过改革,推动了海关业务管理制度和作业流程化繁为简。

一系列贴近市场主动服务的新政策、新举措,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优化了发展软环境,投资“洼地”更加凸显。至今,在湖南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30家,美国微软、上海大众、日本三菱、住友橡胶、德国博世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不仅填补了湖南工业门类的缺陷,还催生了家用电器、平板显示、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一批新的产业集群。

此外,还有一系列改革也正在“破冰”: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开始试水,市场之手助力生态环保,土地流转渐成气候,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保雨露滋润城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三湘大地美。

从临澧太平村的山乡巨变,到中联重科的漂洋过海;从电视湘军的“异军突起”,到长株潭自主创新现象的蜚声全国,改革开放37年来,湖南坚持在改革中谋发展,坚持在开放中求进步,一代又一代的三湘儿女接力奋斗,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壮丽史诗——

改革,让湖南成为投资热土。广汽菲亚特总部落户湖南,长丰集团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富士康入湘,世界500强企业纷纷驻湘投资兴业,三湘四水成了吸金纳银的财富“洼地”。

改革,让湖南大踏步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C/C复合材料、超级杂交稻、“天河”超级计算机、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让“湖南制造”开始向“湖南创造”嬗变。

改革,让湖南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成长空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大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武陵山片区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相继列入国家战略层面。

改革,让湖南总体实力令人瞩目。全省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在向全面小康稳步迈进。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万亿元,增长9.5%。

改革,让两型社会建设渐入佳境。长株潭试验区第一阶段改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实施重点领域原创性改革106项,现正在向第二阶段目标任务迈进;率先在全国出台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标准、考评、监管、法规和示范创建体系,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保同治取得重大进展。

……

湖南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的活力,哪里就有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新湘评论》2015年第10期) 

《新湘评论》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