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林则徐:苟利天下生死以

啸马

2015年05月12日11: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785年8月30日,中华民族一位世界公认的伟人——林则徐诞生于福州。

林则徐不仅以严禁烟毒、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扬名天下;而且还以“民惟邦本”的执政理念、勤政廉政的崇高官德垂范后世。这位先贤是福建人的骄傲,是当代人的楷模。

利国惠民 无私无畏

林则徐从22岁任幕僚做起,直到64岁任钦差大臣,长达42年之久。其间,当过京官,更长时间则任地方官,历任两江总督(统管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林则徐刻有闲章两枚,一是“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二是“身行万里半天下”,足见其权位之高,阅历之广。可贵的是,林则徐终其一生坚持践行爱国惠民、勤政廉洁,并且以高超的政治智慧,使自己的施政理念取得最高统治者的认可和同僚的支持。

林则徐官德之崇高,凸现在他把重民、爱民、惠民、恤民作为从政当官的第一要务。历来的皇帝都把国家看做一己之私产,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免不了与林则徐秉持的爱民、惠民、恤民的思想发生矛盾。

1832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这时的江苏,还没有从前一年的大水灾破坏中复苏,接踵而来的却是更加艰难的饥岁凶年。1833年夏秋之际,江、扬、淮、徐一带大雨滂沱,沿江府县,十之七八一片汪洋。江南也连遭风雨,晚稻损失过半,棉花收成无望。接二连三的天灾,把农民逼到“口食无资”、“生计日蹙”的绝境。林则徐打算向道光帝奏报,请求缓征江南漕赋,拨发赈粮,让濒临死亡边缘的百姓能活下去。江浙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也是清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道光帝岂肯轻放?他先发制人,下谕旨指责“近来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影响了国家收入,还训斥林则徐等“不肯为国任怨”,只知沽名钓誉。这等于要封住林则徐的口。但林则徐“昼见阴霾之象,宵闻风雨之声”,想到“吴民旦夕就毙”,寝食难安。爱民如保赤子的情怀,使他不顾自身安危,单衔(单独署名,这里指林则徐怕连累好友两江总督陶澍,一改清朝政事督抚联名奏疏的惯例,表示独任其咎)上疏,为民请命。

林则徐在奏折里据理力争:“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小民口食无资而欲强其完纳,即追呼敲扑,法令亦有时而穷。”

他向道光帝说明了人民的利益是国家的根本这样一个道理;又暗示道光帝,一味追逼,竭泽而渔,农民就要起来造反了。道光帝权衡利害,同意了林则徐的请求。消息传开,老百姓感动得相聚哭泣,庆幸更生。

鸦片战争前,烟毒危害十分严重。林则徐力主严禁,是“严禁”派的领军人物。但他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上自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下到各级政府参与吸毒贩毒的官员,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鸦片受贿集团,以“弛禁”之名,反对、阻挠严禁烟毒。“严禁”与“弛禁”两派斗争激烈,道光帝拿不定主意。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凭着政治上的睿智上奏道光帝,声称:外国不法商人用烟土换取白银,真可以说是谋财害命。如果仍然等闲视之,几十年之后,中国不仅几乎没有可以抵抗外敌的士兵,而且没有可以支付军饷的白银。尖锐的言辞,使道光受到极大震动,烟毒不禁岂不是要亡国灭种吗?宣召林则徐立即来京,命令他为钦差大臣赴广东全权开展禁烟斗争。

林则徐深知此行任务的艰巨和前途的凶险。他不是最高决策者,道光帝虽然接受了自己的意见,但一旦形势有变,皇权至高无上,口含天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以朝令夕改,变幻莫测。果不其然,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华远征军在防御严密的粤海未能得逞,转而北犯东南沿海,远及天津大沽,直逼北京。道光帝慑于英国的武力威胁,倒向投降派,给林则徐扣上“轻启边衅”(边境战争)的罪名,革职查办,并派琦善取代林则徐接任钦差大臣。琦善一反林则徐所为,立即撤掉防务,解散兵勇,向英国侵略者表示求和的诚意,口头答应割让香港。此时的林则徐已不在其位,但仍想方设法团结上层,反对割让香港。他对广东巡抚怡良说:保护国土、人民是你的职责,现在琦善私自把土地、人民拱手让给英国,你如果沉默不语,岂非代人受过?林则徐又发动爱国士绅声讨、痛斥琦善的卖国行径。林则徐敢于担当的精神,善于团结的策略,终于促使怡良上奏揭露琦善擅自出卖香港的罪行。

林则徐的政治生涯处处展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操。

锐意改革 勤政务实

林则徐“民惟邦本”执政理念的实现,得力于他的锐意改革、勤勉实干。1823年初,林则徐刚接任江苏按察使(掌管一省司法的长官),就面临土豪劣绅操纵讼事、鱼肉乡里,贪官污吏插手刑狱、贪赃枉法的局势。各级官吏办事拖拉,互相推诿,倒霉的是无辜百姓。

林则徐下决心改革司法弊端,采取果断措施,密访缉拿了一批“包揽妓船,开设烟馆,要结胥役,把持地方”的恶棍。为了决狱公平,保护良民,林则徐还整顿司法工作,详定办案章程,简化审判手续,清理积案;无关紧要的案件,由州县自行解决,无需送省,减少环节,以免各级官吏索贿行贿、贪赃枉法;亲自断案,所有司法文件都亲力亲为;命令各州县招募仵作(官府中检验尸体的差役),学习命案验骨的方法;要求州、县官必须亲自动手,细辨尸伤轻重,不准光凭汇报,以免因工作粗疏造成案情反复或导致冤假错案。这些做法,必然触动贪官污吏、豪绅恶霸的利益,但林则徐无私无畏、毫不手软。他雷厉风行地整顿,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将积累的大案、要案审结了十分之九,保护了含冤受屈的平民百姓。百姓称颂他是林青天。

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江南漕赋重,灾害多,要保障农民生活,一要兴修水利,旱涝保收;二要改良稻种,推广双季稻,提高产量。为了进行这项耕作制度的改革,林则徐做了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发动工作。江南地区的租种传统是种稻交租赋,麦收归佃农,大家习惯了稻麦两季,不愿改种双季稻。有的人还以江南春寒,不比闽、粤地暖,不宜种双季稻与土地肥力受限,两季产量未必胜过一熟等理由来抵制。林则徐列举事实,富有说服力地论证江南推广双季稻的可行性。他深知事实胜于雄辩,不做出成绩,百姓不会相信。于是他雇请老农,在巡抚官署后园开辟水田,亲自种起了试验田。试验成功后,便在民间推广,对发展农业生产、解决民食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

林则徐的勤政实干精神,蜚声政坛。林则徐做官没有一天不办公,没有一天不会客商谈政务,也没有一天不书写公文奏折,废寝忘食,不敢丝毫懈怠。

林则徐擢升河东河道总督,管辖山东、河南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的防修事务。一上任,他就深入实地考察,把整条河流的形势,在墙上绘制成图,哪里平缓,哪里危险,一看就知道。这就使治河的官吏不能敷衍搪塞。林则徐深知偷工减料是官吏贪污、造成 “豆腐渣”工程、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根源。因此,他紧抓不放,用最严格、最细致的办法检查,在每堆“料垛”(用高粱杆、杨柳枝等料相压而成的垛子,是黄河修防堵口的重要材料)当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度丈尺,相其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亦无一垛不拆”。在水利工地上,林则徐经常坐一条小船,在河流中测量水情深浅,与修河民工同劳苦;连下雨天也坚持查工,穿便服徒步于泥泞中,修堤的老百姓竟看不出他是一位高官。连道光帝也承认“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严以律己 两袖清风

林则徐“民惟邦本”执政理念的实施,还得力于他廉洁自律的精神支撑。清末政坛,贪腐成风。陈独秀对此恶习,曾给予辛辣的抨击,说:贪腐充满了人们的头脑,堵塞人们的骨髓,即使烧尽尸体,扬弃骨灰,用显微镜一照,仍然看到“做官发财”四个大字。而为官数十年的林则徐却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廉洁自励,毕生两袖清风。林则徐深知一沾贪腐,不仅毁了自己的人格,而且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所以他力戒贪欲,奉行“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崇高道德准则。

1839年初,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他发出“传牌”(古代一种书面命令,差人快马加鞭发送传阅),对沿途接待事宜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从北京到广州,沿途所经州县驿站不计其数,为了不打扰地方,不增加百姓负担,所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解决,不许“索取分毫”。林则徐对自己的伙食标准作了严格规定,特别强调“只用家常便饭”,“不必备办整桌酒席”,禁用“燕窝烧烤”等高档食品,防止铺张浪费。

传牌最后强调“言出法随”,要求“沿途各州县驿站官吏准此”奉行。就是说,以上规定带有强制性,要动真格,绝不是掩人耳目的官样文章。

这道传牌,可以说是林则徐的“廉政公示”,也是中国廉政史上的珍贵文献。位高权重的钦差大臣,自奉如此之俭,律己如此之严,实在是凤毛麟角。

林则徐到广东禁烟,首先从暗中帮助外商走私鸦片的十三行洋商开刀,他责令洋商头目伍绍荣等,迅速向外商传达他的谕令:要外商所有鸦片尽数缴出,并写出“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书面保证。伍绍荣看到事态严重,主动陈述“愿以家资报效”,妄图以巨额行贿摆脱困境。林则徐非常愤怒,痛斥:“本大臣不要钱,要你脑袋!”当场斥退伍绍荣等。伍绍荣见林则徐的态度这样坚决,只好匆匆向外商传达了林则徐的谕令。对于林则徐的刚正廉洁,当时敌对的英国人也很敬佩,说“林钦差的手没有被贿赂玷污过”,“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财著称”。

林则徐对身边工作人员管得很紧,决不许他们暗中收受红包等。敢于索者立即揭发查办。暗中行贿的也必定查处。林则徐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1847年初,林则徐在西安的陕西巡抚衙署写给三个儿子的《析产阄书》(分家文书),说自己做了三十多年官,没有时间经营家业。历年供养父母的俸银,老人除了帮助亲友外,舍不得享用,添置些房产,只值三万两银子,每个儿子只能分到价值一万两的房产,至于现银则无可分。

这封带有遗嘱性质的信还告诫:“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韩文公,指韩愈。这句话的意思是:辛劳节俭,才挣下这点家业,不要迷惑心智,忘记当初创业的艰难)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曾国藩对这件事很有感慨,在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他曾撰写楹联:“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表明自己是以诗礼传家,而不是以钱财传家。他认为对子孙来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教育后代保持清白家风,勤俭度日。有位学者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清官”,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海峡通讯》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