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郑板桥爱民若子

袁仕友

2015年04月28日09: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郑板桥爱民若子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诗人和书画家。他出身贫寒,一生历尽坷坎,饱经磨难。做官前,他以卖诗文字画谋生,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当上县令出人头地后,清廉如水,爱民若子,备受后人称赞。

他情系百姓,与民同忧。乾隆六年(1741年)春,年近五旬、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即便夜间去查巡,也仅差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因为他常常微服“陇上闲眠看耦耕”,以致“几回大府来相问”,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竹林风雨的萧萧声,使他联想到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呻吟。语言多么恳切,意境多么高远!

他巧断狱案,为民解难。他在主政范县时,村民曾将一对“伤风败俗”的青年男女扭送至县署问罪。原来一个是和尚,一个是尼姑,因私下相爱而被抓。板桥细细盘问后,得知他俩皆出身贫苦,系真心相爱,且年龄相当,于是当场拍板,“令其还俗,配为夫妻”,还风趣地赋诗相赠:“是谁勾起风流案?记起当场郑板桥。”

对于那些欺压百姓的富豪,他则毫不心慈手软。他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一教书的老先生与一姓丁的有钱人家约定:教书一年,付酬金八吊钱。一年后,丁家以老先生才疏学浅,不会教书为由毁约,酬金分文未付。老先生无奈之下赶至县衙击鼓告状。板桥决定亲自出联考考老先生,遂以大堂上悬挂的灯笼为题,说出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老先生脱口答道:“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板桥听后,觉得对仗工整,朴实而巧妙,证明老先生有真才实学,决非误人子弟之辈。他当即传来那姓丁的审问,姓丁的无言以对,只好认错。于是,板桥提笔判道:由姓丁的立即支付老先生八吊钱的学费,另罚姓丁的八吊钱,作为老先生被丁家无故辞退的经济补偿。

他教子诵诗,从小爱民。郑板桥52岁始得一子,对儿子的钟爱之情自不必说,但他并没有娇惯儿子。他在潍县时,曾多次写信给家中的堂弟郑墨,嘱托堂弟帮助教育自己的儿子。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他给儿子抄录了四首诗,请堂弟教儿子唱、读,并要儿子唱给长辈们听。这四首诗分别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蝎蚤出。”在封建社会,织女、农夫、蚕妇及穷汉地位卑微,很少有人去同情他们,但郑板桥一反常态,教育儿子从小吟诵反映这些穷苦百姓生活的诗歌名作,以使孩子从小懂得劳动人民的苦难,长大后不去做鱼肉百姓的事情。

他“劫”富济贫,抗灾救民。郑板桥在潍县任上七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供妇孺耄耋充饥。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饥民。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在最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他的僚属劝他不要贸然行事,等呈报上司批准后再作决断,但他凛然答道:“待到层层报批,延误了时日,恐怕老百姓都饿死了,还要我这个县令干什么?”谁料他因此而果真得罪了上司,受到打击报复,当地富豪也趁机排挤他。乾隆十七年,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继续以诗、书、画为生,直到终老。

(《新湘评论》2015年第08期) 

《新湘评论》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