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2015年,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浙江,时间尤显紧迫。正如省委书记夏宝龙所说:“能否如期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26个县能否从真正意义上摘掉欠发达的帽子。”
在浙江,欠发达地区特指衢州、丽水两市的所辖县(市、区),以及淳安、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武义、磐安、三门、天台、仙居等26个山区县。
这些地处山区的县(市、区),土地面积约为全省的45%,人口接近全省的24%。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经过几届省委、省政府持续扶持和当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26个县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到2014年底,26县GDP总量是4025.7亿元,比2005年增长3.1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475亿元,比2005年增长3.8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4679元,比2005年增长3.3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
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章文彪说,从全国角度看,浙江26县总体处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以上,相对于全国来说已处在中上位置。从全省角度看,26县的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差距逐步缩小。由此,浙江成为全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2月27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春节后第一个会议,作出摘掉26个县“欠发达”帽子的重要决策,部署加快发展的新任务。集体“摘帽”,意味着浙江的县与县不再有发达与欠发达之分,26县将轻装上阵,意气风发踏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新征程,跟上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有一份情怀温暖人心,砥砺斗志
——省委省政府始终从战略高度倾力扶持26县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更是从战略高度,把欠发达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两会”期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参加温州代表团讨论时说,欠发达地区不是包袱,要给予政策,赋予观念,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把欠发达地区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同年7月,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把统筹区域发展纳入“八八战略”的总体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此后,浙江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政策举措逐渐清晰,财政转移、生态补偿、扶贫开发、山海协作、异地搬迁、结对帮扶等扶持体系不断完善。“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山海协作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发展山区经济等一系列专项举措相继实施。
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坚持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并建立和完善省委常委、副省长联系26县的工作制度。
新世纪以来的14年间,浙江相继出台了8个以省委、省政府或“两办”名义印发的欠发达地区政策扶持文件,要求省级有关部门在申报门槛、扶持项目、要素配置等各个方面,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并明确了部分专项资金对欠发达地区的配备比例,扶持政策突显“真金白银”。
如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每年安排3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贴息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2005年出台的《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省电力部门“十一五”期间要安排60亿元,用于欠发达地区电网建设与改造。
除为欠发达地区量身定制的“两保两挂”和一般转移支付政策外,省委、省政府对欠发达地区厚爱有加,在专项转移支付上,把欠发达县全部纳入一类,享受最高档次的转移支付比例。2014年,淳安和开化还被列为生态功能区建设机制试点县,享受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政策。
扶持政策的密集落地,为欠发达地区赶超发展,插上了翅膀。
没有欠发达地区小康的全面实现,就不可能有全省小康的全面建成。为加快文成等12个经济最薄弱的县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起,连续3年每年筹资16.8亿元,对这12个县分类实施特别扶持政策,力争在短时间内通过大强度投入和大力度推动,增加百姓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
当3年期满时,省委、省政府将这项特惠扶持政策再次续延,从2014年开始实施第二轮“特别扶持计划”。
据省财政厅统计,2011—2013年省财政对26县转移支付累计为1040.36亿元,年均增幅15.9%。
随着龙丽温高速公路瑞安至文成段的开工建设,浙江即将结束县一级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历史;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进村入户,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兴起,深藏大山的农家土特产远销各地。
省委、省政府的特别关爱,如暖阳高照,激励着26县干部群众在扶持中变革,在勉励中奋进。
有一种协作山呼海应,兄弟情深
——全省连续13年推动山海协作工程,给26县注入持久发展活力
26县大多地处浙西南山区,群山盘结,经济薄弱;杭州、宁波、嘉兴等沿海平原,一马平川,经济富庶。山区与沿海的“贫富鸿沟”,成为浙江发展的“失衡之痛”。
2002年,省委、省政府创造性提出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的决策,通过省级部门、沿海县市与衢州、丽水等26个县开展对口合作,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13年间,从政府引导到企业自愿,从“输血”增力到“造血”强本,从输出企业到项目合作……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协作关系不变、协作力度不减、协作方式创新,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
2012年8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的意见》,拉开了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的序幕,将山与海的“兄弟情谊”缔结得更为深厚。
在遂昌县云峰街道的群山环抱之中,各种重型施工机械齐头并进,拓出一片宝贵的工业用地。这是遂昌与诸暨共建的8000亩山海协作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该县最大的生态工业园区,一举撑起遂昌的生态经济。
为帮助遂昌建好产业园,诸暨市不仅出资1.25亿元,还派出一名副市长担任产业园管委会主任,而遂昌则安排这名诸暨干部担任县委常委。合作的一个月内,诸暨与遂昌就敲定了全方位协作框架,两地通过工业单项合作,逐步拓展到产业、项目、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深层次的合作。目前两地旅游资源互相开放、互免门票机制已经形成。
在龙游县的龙游—镇海山海协作产业园里,娃哈哈、伊利乳业、禾川科技、维达纸业等一大批项目纷纷落地。去年9月,维达纸业的第一张原纸如流水般滚到卷轴上,意味着这个总投资约22亿港币的项目正式投产,预计年创利税超2亿元,占到龙游全县利税总收入的7%。
山海协作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据测算,衢州、丽水75%的工业项目都是山海协作的结晶。多年的协作帮扶,衢州初步形成了高档特种纸、氟硅、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丽水发展了精工机械、竹木制品、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休闲养生养老等特色产业。由此,衢州、丽水的发展速度,一度领跑全省。
到目前,9家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全部开工建设,累计新引进产业项目92个,计划总投资183.5亿元,亿元以上项目超过一半。
山海协作,不只是产业合作,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力培训等社会领域亦越走越宽。高校“帮扶共建”、名师结对培养、省城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相继开展。
波澜壮阔的山海牵手,正结出累累硕果:从2002年到2014年,全省累计实施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8980个,到位资金3033.8亿元;培训劳动力实现就业72万人次,累计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30亿元。
有一股力量奋发图强,时不我待
——输血与造血、互动与主动结合,促进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
青山秀水,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最大资本。26个县卯足劲,在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上挖潜力,把美丽风光变成美丽经济。
衢州市地处钱塘江源头,水质清冽。2005年,旺旺集团的乳品生产基地落户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最终拍板选址在衢州,因为一份水质检验报告。”集团负责人说,报告显示,衢州的水只需简单沉淀、过滤就可用于生产。
因为水清质好,旺旺集团九年之内增资扩股9次,去年就增资5亿元扩大生产,使衢州成为旺旺集团在华东地区最大的乳品生产基地。
一江清水带来“清水效应”:伊利集团带着年产30万吨液态奶的项目落户龙游;娃哈哈集团投资10.5亿元的富氧水生产基地扎根江山;广药集团签署了“王老吉”合作框架协议……
衢州做活“清水经济”,丽水吆喝生态旅游。走进丽水,从农家乐到民宿游,乡村旅游的升级版在这里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如春潮般涌动。
松阳县沿坑岭头村,黑瓦黄墙的泥房层层叠叠,错落山间。凭借古朴风格,吸引了众多美院师生结对而来,创作写生。村民趁机办起特色民宿,在老屋子里烧土菜、做土酒、卖山货。村委会主任叶庆春说,去年来村里的师生超过7000人,全村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
去年,丽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569.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6.29亿元。生态经济正以强大的市场力量,推动丽水进入绿色发展快车道。
浙江省情复杂,既是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也有55.6万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低收入群体。并且,这一群体绝大部分居住在26个县的高山远村。
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只有低收入农户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全省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助农增收行动”、“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实施。异地搬迁、产业帮扶、培训技能、改革赋权,农权抵押、来料加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各地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帮助低收入农户早日脱贫。
据扶贫统计监测,2014年浙江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7251元,比上年增长17.4%,增幅明显高出全省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从解决温饱到缩小差距,从分散救济到组织化帮扶,从经济扶贫到制度扶贫……浙江与时俱进的扶贫举措,让低收入农户倍感温暖,自力更生、紧追不舍的势头强劲。
为给低收入农户“强筋壮骨”,浙江还在扶贫重点村建立“扶贫资金互助会”,专门解决低收入农户贷款难。互助会类似村里的小银行,政府注入互助本金,村民入股成会员,就可以凭信用向互助会借不超过两万元的贷款。
泰顺县雅阳镇墩头村蔡祥秋尝到金融扶贫的好处。他想种植茶叶,但手头缺钱。于是,向村扶贫资金互助会借了两万元,买茶苗和肥料,改造老茶园。“去年我家的收入超3万元。”蔡祥秋说。
现今,扶贫资金互助会的模式在26县广泛推广,并衍生出来料加工资金互助会、扶贫合作社互助会等不同种类的互助形式。龙泉、泰顺、文成等地还组建了县、乡扶贫资金互助会的联合会。
留住“绿色”,迎进“财富”。山里人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幸福家园。
有一条道路绿色发展,科学跨越
——精准施策,“摘帽”不摘政策,开启26县科学跨越新征程
“一顶帽子戴久了,似乎就成为了固有的标签。难道,我们就永远戴着‘欠发达’帽子,一直等靠要吗?!”
“‘贫困县’、‘欠发达地区’这些帽子,戴着好,冬暖夏凉。但戴久了,给人发展的气短心理和惰性思维。”
年前,关于要不要“摘帽”的话题,在丽水干部群众中引起热议。
翻看2014年丽水市发展报表,再放眼全国,横向对比:去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92元,而丽水达13635元,是全国的1.4倍。去年丽水地区生产总值1051亿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0.7% ,首次跨入GDP千亿城市行列。
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26县的生态环境指标也走在全国前列。据测算,2013年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96.6,衢州市87.2,远超全省平均83.97。去年丽水优良等级天数310天,衢州288天。
“摘帽”之后,原有的扶持政策是否有变?
在推进26县加快发展会议上,省委书记夏宝龙明确表示:“省里对26县的支持不会削减,工作不会放松。摘掉‘欠发达’帽子,不仅要‘输血’,还要‘输营养剂’,但会优化资金结构,转变扶持方式,激励振奋精神,鼓励自力更生,引导发挥特色,立足内生发展。”
省长李强也强调,要建立健全民生导向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发展导向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环境导向的生态补偿制度,实现“力度加大、结构优化、奖优罚劣”。
据悉,最近省委、省政府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关于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是一张十分明确的路线图——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增强生态经济“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加快推进26县全面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路子。
这是一份十分严格的考核表——
从2015年起,省委、省政府对26县不再考核GDP及相关指标,主要考核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居民增收的工作。省里每年从新增财力中安排一定资金,按综合考核结果,对干得好的县,实行差别化奖励;对干得不好的县,不仅没有奖励,还要适当减少帮扶资金,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考核激励机制。
“26县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小县大城集聚力、创业创新驱动力、生态环境支撑力和公共服务保障力。”对26县加快发展,省委寄予殷切期望。
26县的干部群众信心满怀:“摘帽”吹响了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是迈向现代化的新起点。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奋发图强,苦练内功,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为“两富”现代化、“两美”浙江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