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七一等节日,福建东山县的百姓都会自发来到谷文昌的雕像前,用民间最隆重的礼节祭拜他们敬爱的“谷公”。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位人民的好县委书记仍然活在人们心中。
谷文昌,又名谷成栓,1915年出生于河南林县南湾村一户贫农家庭,是家中的次子,小时候只上过几个月私塾就被迫去放牛,跟着别人上山打石头。和许许多多农民一样,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摆脱贫穷奴役的强烈愿望前,谷文昌作出了选择:1943年,谷文昌参加村农民抗日救国会,不久担任村农会主席;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地早期党员之一;1945年,担任抗日民主政府林北县第七区区长,3年后担任区委书记;1949年,被编入南下干部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三中队五小队,任小队长。
1950年,谷文昌随军解放东山县,历任城关区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长,1955年起任县委书记。在东山的14年里,谷文昌大部分时间都在跑基层,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他就带领群众干什么。
东山岛位于福建南部,与台湾岛最近的距离不过几十海里。1950年5月,解放前夕的东山岛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兵灾”:溃败的国民党残余部队从东山抓走了4700多名青壮丁去台湾。这些人的家属、姻亲、朋友遍及全岛。一方面是失去亲人的老幼妇孺,一方面是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如何对待他们成为一道难题。
在县委会上,谷文昌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共产党员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最终,中共东山县委迈出了审慎而勇敢的一步:创造性地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
解决了“兵灾”问题,谷文昌又直面“天灾”的挑战。当时,东山县的风、沙、旱、涝灾害严重,尤其是风沙肆虐,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间吞没了10多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农田,许多百姓不得不扶老携幼外出讨饭。面对多灾多难的百姓,谷文昌撂下了一句话,共产党不为民造福,来这里干什么?经过多次讨论,县委的思想统一了:“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
在一个个飞沙走石的日子里,谷文昌带着干部探风口,查沙丘,走遍了东山412个山头,又走村串户和干部、群众促膝长谈。经过调研和讨论,县里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虽然这块贫瘠的土地好像与树木为敌,种什么什么都活不了,但谷文昌没有泄气,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他指天为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偶然得知广东电白县在沙滩上成功种植木麻黄的消息,谷文昌立刻派人从电白县背回了树种。1958年,县委向全县军民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几经波折,木麻黄在东山扎下了根。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沙岛”东山旧貌换新颜。
在东山人的心目中,谷文昌带领百姓植树造林八万两千多亩,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头等大事,改变了东山千百年来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大的贡献,但最重要的,谷文昌树立了这样的榜样: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
县里财政困难,谷文昌围海造田,兴修盐场;海岛干旱,他率领人民兴修水利;百姓交通不便,他开辟了几十里的公路,筑造了几千米海堤;东山没有文娱场所,他多方筹资建起了剧场、影院;为了让群众听到广播,他亲自出面请盐场赞助,东山成了当时福建省第一个村村通广播的县……
离开东山后,谷文昌历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区林业局局长、农办主任等职务,却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
1981年1月,66岁的谷文昌因患癌症永远停止了呼吸。离世前,他表达了最后的心愿:“把我送回东山,东山是我的家。”
“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如今,这个制服了风沙的人,他的骨灰就安葬在赤山林场,这是他在东山最早开辟的造林基地。
如今,“先拜谷公,后拜祖宗”成了东山老百姓的一个习俗。每年清明节,东山百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谷文昌墓前祭扫。他们说,谷文昌心中有人民,今天东山人民心中就有他。(图为新华社发)(新华社福州11月2日电 记者许雪毅)
(原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11月4日第5版)
相关专题 |
· “四有”书记谷文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