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乡村治理催生“蝶变效应”

贵州荔波县全面推进乡村治理大体系建设纪实

2015年04月15日14:4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伙计干部好作风,服务群众又贴心”,“十无村社创和谐,安居乐业笑开颜”……这些朴实通俗的顺口溜,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于荔波县不少群众之口。每每说起这些时,他们绽放的笑脸、洪亮的声音,无不透露出对干部作风转变和美好生活的满足之感。

人民群众舒畅愉悦的心情,对当前生产生活状态满意度的提升,得益于近年来荔波县积极探索推进的新型乡村治理大体系建设模式。通过聚焦群众需求,以“美丽乡村”、“乡贤文化”、“伙计干部”、“十无村社”等为抓手,着力构建“四位一体”乡村治理大体系,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显著的“蝶变效应”。

“美丽乡村”绘就同步全面小康新图景

对于甲良镇丙花村者吕组两年未归的莫玉青来说,春节回家时家乡的变化令他目不暇接:以前的泥土路不见了,新修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家门口,村边小河碧波荡漾,路旁花木郁郁葱葱,家家户户整洁一新。

“要不是进村时新建的布依风格门楼上写着寨名,真怀疑走错了地方。后来才知道,这两年来政府先后投资423万元,在我们这修了水泥路、建了文化广场,同时还对民居进行了改造,如今我们这的生活环境一点不比城里差。今年我打算结束漂泊回乡创业,安安心心地享受美好新生活!” 莫玉青兴奋地说。

变化时时刻刻,惠民点点滴滴。不只是丙花村,连续三年的“美丽乡村”创建,让荔波县乡村焕然一新,一个个昔日藏于深闺不为人知的小山村,如今实现了“美丽”蝶变,群众竞相述说着村貌之变、生活之变、理念之变,重新定义着心目中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自2013年以来,荔波县抢抓国家、省、州出台的一系列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机遇,以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寨行动计划省级重点示范县为契机,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山水田园村庄靓丽、农旅富民生活殷实、耕读传承乡风淳朴”的目标, 以“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环境、四看树,五看精神、六看富”为要求,先后整合“一事一议”、生态移民、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资金2亿元,按照产业带动、乡村旅游、生态文明、民族特色等不同类型,集中打造了15个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寨,努力构建产业发展、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幸福新农村,通过示范打造引领全县加快创建进程,力争在2017年达到全覆盖。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观感,更重要的是农民内在的幸福感,因此要让百姓既居住在风景中,又能在美丽中‘掘金’,实现村庄建设与百姓实惠‘双丰收’。”荔波县委副书记、县长叶霖如是说。

“乡贤文化”重构传统乡村文明新常态

“在乡村治理大体系中,弘扬乡贤文化是一条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在4月1日召开的乡村治理大体系“乡贤文化”评审会上,荔波县委副书记覃怡强调。当天,评选了书香世家、耕读人家、儒商、荣誉教谕、德公、孝女等类别的乡贤典型人物。

近年来,荔波县始终把乡贤文化作为 推动乡村文明进步的精神地标,大力弘扬优秀乡贤精神,积极培育现代乡贤文化,广泛开展“写家训、晒家规、振家风”主题活动,鼓励和支持民间修缮族谱、家谱和纪念祠堂,加强乡村文化广场、“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文体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民族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景区“五进”活动,使乡贤文化成为了弘扬传统美德的原动力、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新活力。

引导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注重发挥乡贤在缓和社会冲突的“安全阀”作用,创建由族老、寨老、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和调解能人等有威望的贤达之士组成的民间调解组织20余个,通过发挥其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将一大批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级,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仅2014年以来,“乡贤”人员参与介入并促成调解的矛盾纠纷占全县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近40%。

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通过节日慰问、互通信息、拜访联谊等形式,最大限度赢得外出乡贤对家乡的真心支持和反哺,并按照“为家乡献一条良策、引一个项目、扶一个产业、招一个投资商、办理一批实事”的“五个一”要求,明确乡贤人才的任务,鼓励他们支持和服务家乡发展,把乡贤的乡情乡愁转化为热爱家乡、感恩家乡、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目前,荔波县700余名外出务工人士返乡创业,引进回归项目60余个,投资总额超40亿元,呈现出“群凤”争相“还巢”的喜人态势。

“我们通过近几年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弘扬,教化了乡民、造福了桑梓,使荔波步入了和美发展的新轨道。下一步我们将更加珍惜乡贤这个宝贵资源,精心搭建乡贤发挥作用的新平台,着力推动全县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说。

“伙计干部”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开始乡领导要和我们‘打伙计’,大家都不相信,觉得不过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现在我们才真正感到这些‘伙计’的真诚,他们把事情真正地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他们把我们都当作了家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他们当作了亲人呢?”谈起“伙计干部”,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村民称赞不已。

所谓的“打伙计”,是荔波少数民族之间的一种习俗,意指如果两个人合得来、谈得拢, 志趣相投,相互认可,就相约“打伙计”,确认对方为自己最好、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平时常走动、有事帮一帮,感情胜似亲兄弟。

2013年,荔波县为破解干群交流少、关系疏远的难题,创新性地将“打伙计”习俗引入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 在全县发起“争当群众满意的伙计干部”活动,以民间传统的、群众易于接受的“打伙计”方式,引导全县5000余名领导和干部职工先后与15000余名群众自选对象结成“伙计”,帮助和指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谋发展、奔小康。

莫远奎就是荔波5000余名“伙计干部”中的一员,在活动中他主动申请与8名瑶族群众结成“伙计”关系,为改变这些“伙计”落后的传统观念,他一次次登门走访,村民们不理解,他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但是,他并不灰心,而是耐着性子、想着法子,用真情实举慢慢地感化着这些淳朴的“伙计”。国家有什么惠民政策了,他及时传递;生产上有哪些困难了,他立即解决;卫生如何去改善,他手把手地教……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瑶族村寨屋外污水横流、屋内锅碗瓢盆乱扔的现状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今屋外道路定期有人打扫,屋内地面干净整洁,各种家具电器摆放整齐,部分群众还开办了农家乐接待,一年下来纯收入就达3万多元。

“伙计干部通过与群众唠家常、听群众诉心声、帮群众解难题,用一桩一桩好事实事筑起了群众信任的桥梁,使干群的心更近了、情更浓了。如今,‘有事找伙计干部’,已经成为群众遇到困难时的第一选择。”荔波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宋泽祥说。

“十无村社”打造平安和谐荔波升级版

近日, 小七孔镇新街村包组干部到新街村,所感受不同往年的是群众忙着打扫房前屋后,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淘好金。参与农家乐接待,群众腰包鼓了、生活好了、笑声甜了。

多年前,小七孔镇新街村四、五组由于土地建设、征用补偿等与山水公司发生纠纷。群众多次越级到县、州、省上访,是多年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在去年开展的‘十无村社’创建活动中,通过镇干部的撮合,村里与公司开展村企共建,共同管理小七孔景区西门停车场和“香草园”花海,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实现企业、村、群众的三赢局面,群众利益得到最大化,村企犹如‘一家亲’。”新街村支书何开永如是说。

何开永口中的“十无村社”,始于2012年荔波县在创新路径强化社会治理,创建平安和谐村寨(社区)工作中,将社会治理的各方面要素具体到一个个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的创建目标,要求各村社做到“无贪渎受贿、无低保农户、无失业人员、无重恶案件、无黑黄赌毒、无邪教组织、无非法上访、无违法生育、无辍学子女、无不孝不悌”等“十无”目标的探索与尝试。

为将“十无村社”创建落到实处,围绕谁来治理,荔波县以设机构、建队伍为抓手,既有街道主导、村社主抓、群众参与、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也有综合执法队、党员民生服务队、百名干部应急队等“八大队伍”;围绕怎么治理,该县全面推行变上访为下访、变应访为约访、变劝访为陪访、变信访为信法、变群众为亲友的“五变工作法”,有效杜绝了非法上访和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围绕治理如何,该县通过实施学理论、学技术、学经营,争当新型农民、争先转型发展、争创率先小康的“三学三争”群众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提升了幸福指数。

乡村不平,天下难安。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大政策背景下的一次基层尝试,荔波县 “十无村社” 找到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同步,生活富裕与道德法制教化同步,干部作风转变与民众素质提升同步的有效路子。(贵州省黔南州基层党建云平台 肖德宽、罗兴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乔业琼、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