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菱形经济圈:构建第三轮西部大开发新引擎

盛毅

2015年04月14日14: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成都市提出建设“菱形经济圈”的倡议,引起了专家学者、媒体的关注,也得到了相关城市的积极响应。构建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菱形经济圈”,加强四市经济联系和开放合作,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引擎,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一、第三轮西部大开发将推动经济区之间走向一体化

第一个十年的西部大开发,至少取得四个大的进展:一是初步建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形成一批国家级的特色资源开发基地;二是建成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干线,长期形成的交通瓶颈开始破除;三是实行了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基本止住生态急剧恶化势头;四是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高于全国,进入缩小与东部差距的阶段。

第二个十年的西部大开发,除继续巩固和扩大上述开发成效外,又取得三个重大进展:一是设立了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经济区、两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五个国家级新区以及多个政策性支持区域,形成多个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依托;二是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冶金、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初步改变了过度依赖资源的开发格局,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领跑全国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是按照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要求,不仅积极融入了泛珠三角等国内区域合作,而且向东盟的开放取得显著进展,向西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西部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等影响扩大,蓉欧、渝新欧、长安号等货运专列开通,都是重要标志。

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进入下半场之际,继续扩大前期开发成果,提前谋划第三轮西部大开发主要任务,并且将一些前期工作纳入到“十三五”规划中。第三轮西部大开发需要在哪些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呢,笔者认为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至少在四个方面令人期待:一是产业升级将取得突破,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改造,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产品产值占比下降,名牌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成为主导,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制造业紧随东部步伐,加速进入中高端环节,一些地区将扮演中国制造主角,许多产品和服务大规模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格局形成;二是多个城市群和一批特大城市崛起,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辐射和带动能力大大增强,以城市群为骨架的经济区,分工更为合理,协作关系密切,部分地区之间的一体化进程加速,整体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开放取得全面突破,产业深度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国际化步伐加快,成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高地,与中亚、俄罗斯、欧洲、东盟、南亚、西亚等区域的国家建立起较为密切合作关系,与美日等国和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广泛展开。四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覆盖所有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开始进入良性循环,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这些变化,将是在西部各个区域竞相发展,重点开发区域纷纷崛起的前提下实现的,它将深刻改变中国的人口集聚、城镇分布和产业布局,形成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而上述变化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出现一些规模更大的经济区。在菱形经济圈提出之前,2009年重庆曾提出依托成都、重庆、西安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因此,提出构建跨西南、西北的大经济区和城市群,实现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一体化发展,使各市互为腹地,使经济圈沟通中部和沿海,既是西部大开发迈上新台阶的历史性标志,也是适应区域经济演进的必然选择。

二、菱形经济圈将有力支撑“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提出构建菱形经济圈,不仅在历史上有川陕、川渝一家的历史渊源,有成都居昆明市对外经济联系首位城市的良好基础,而且顺应了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需要。从“一带一路”中的“一带”战略看,在北至东欧和中亚、南至东南亚和南亚这一长达近万公里的地带上,缺乏有较强实力的经济区和中心城市,这也是这一地带发展落后,各区域间经济联系不强的主要原因。推进“一带”建设,必须在这一地带构建多个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经济区和中心城市,形成战略实施的重要依托。而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及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个城市,处于南北丝绸之路要冲,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节点城市,目前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产业发展水平,都是这一地带上条件最好的,并且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够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将贯通南北丝绸之路,有力地辐射西南西北并延伸到中亚、东南亚、南亚等。

从长江经济带战略看,四川和重庆是上游的经济支柱,是长江经济带战略能否取得重大突破、上中下游能否实现联动发展的关键区域。特别是成都和重庆两大中心城市,肩负着带动上游地区振兴的历史重任,其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着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的成效。再从两大战略的空间关系看,这一区域正好是两大战略的交汇点,因此有的城市提出要构建两大战略的支点,有的提出要成为两大战略腹地,有的提出要成为起点。这些设想,都反映了该区域在国家两大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在一体化方面有所突破,将为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战略支撑。

笔者理解,菱形经济圈就是以四个城市为核心,联动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云贵两省广大区域发展,打造西部最大的经济增长极。从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看,条件正在成熟,有必要积极着手谋划和有计划地推进,率先在某些合作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菱形经济圈目前虽然还在蕴酿中,还需要深入研究,但强化合作关系的条件是有基础和潜力的,推进一体化具备以下优势:

1.经济总量占西部一半

2014年,四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为3.35万亿,四市所在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为7.33万亿元,分别占西部经济总量的24.3%和53%,分别是珠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区经济总量的110%左右,占全国的12%。从发展看,由于这一区域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的三大经济区,在中西部也处于领跑位置,与我国最大的长三角经济区差距会逐年缩小。

2.产业水平中西部最高

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化工、机械、清洁能源等方面,不仅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电脑、软件、汽车、发电设备、机床、水电、天然气、现代中药生产的集聚区,而且旅游、文化、物流、金融、研发等现代服务业成长迅速,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3.科研实力国内领先

是我国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集聚区,重点高校数量超过珠三角,科研院所数量与长三角相当,科技人才总量可能仅次于京津冀,有国家级科技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区等多个平台。特别是在国防军工方面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更加突出,是国内最大的国防科技集聚区,其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西部发展的能力,是其他区域不具备的。近年来,这些城市加大了创新驱动力度,创新资源聚集速度进一步加快,以成都为例,2013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123.04亿元,同比增长25.1%;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创新型企业603个,同比增长34%;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同比分别增长44.9%、36.6%。近期,还在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提升高新区孵化器基础上,规划建设科技城。

4.开放合作走在中西部前列

四川、重庆、西安、昆明都明确提出要建设内陆或西部开放高地,其中重庆、成都在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合作三个领域,都位居中西部最前列。这一区域有2个跨省的国家级经济区,3个国家级新区,30余个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四市机场和成都铁路、西安铁路枢纽、重庆水运分别获批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其中一类口岸有近20个。近年已经开通至欧洲、中亚、上海、深圳等地的货运班列。

5.立体交通网络形成

成都至重庆有10余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成渝城际铁路1小时可直达,成都至昆明的高速公路有两个通道,铁路复线正在建设,成都至西安的铁路和公路也在扩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客运量已经是全国第四,目前又在加快建设规模更大的第二机场。重庆、西安、昆明国际机场的客运量也分别居全国前十位,货运量也增长迅速,有超越许多东部省市之势。重庆和四川长江水运集装箱吞吐能力,已经形成超500万标箱能力。

三、推进菱形经济圈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既然经济圈的形成要经过多年谋划和努力推动,才能修成正果,因此要构建菱形经济圈,可以考虑从现在就启动,有计划地做好前期工作,从低层次和单方面的合作,逐步走向深层次和全方位的一体化。

1.开展规划和合作领域的研究

启动经济圈规划思路的前期研究,针对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经济圈应当包括的范围、发展定位和目标、主要思路和策略、推进路径、阶段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此为前提确定合作的主要领域,以及如何建立加强合作的协调机制。考虑到这一区域内部差异很大,因此不能简单按行政区管辖面积来划圈,而是将四个中心城市,以及与中心城市联系密切的一批地级城市,纳入到经济圈中,作为核心区,类似于长三角经济区的做法。行政管辖区内的其他区域,则作为辐射区。对各中心城市以及由中心城市为核心构成的城市群,明确各自定位和阶段目标,提出建设的重大项目或工程,并且将有条件的项目纳入到四个市所在省的规划、方案和国家相关规划中,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就有一批项目提前实施。同步研究协调的体制机制,可以考虑成立协调工作小组,组织开展规划思路和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2.深入推进两大经济区建设

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集中了菱形经济圈中的大多数先进要素,必须加快推进各自内部的一体化,做大经济规模和做强竞争实力,为经济圈向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如西咸一体化、成德绵乐一体化、内自宜泸一体化、重庆市区与涪万的一体化等。尤其要发挥成都、重庆、西安三个城市,两江、天府、西咸三个新区,一大批国家级开发区的作用,加快推进四川与重庆的一体化建设,提出阶段性目标和思路,促进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上新台阶,进而扩大对云南、贵州、西藏、广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辐射力。在两大经济区各自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其互动和互融。特别强化西安-成都-重庆之间的联系,建设西成渝经济带,进而为两大经济区的深度融合奠定扎实基础,形成经济圈的核心部分。

3.积极与两大国家战略对接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涉及到这一区域的项目数量较多。在项目实施中,一方面各省市要加快自身承担项目的建设进度,分别抢占相关的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对涉及跨菱形经济圈的项目,要主动加强协调,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优惠,形成共同推进的格局。此外,还要根据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共同提出一些对菱形经济圈发展有利的项目,纳入两大战略中,如加强经济圈互联互通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打造1-3小时交通圈。加强水利、输变电、通信、信息等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等,并且共同包装项目向国家争取需要支持的政策。

4.推动重点产业的链的协作

鼓励和引导各地企业相互投资,清理不利于跨行政区布局产业链条的政策限制。重点推动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军工电子等的跨区域产业链构建,优化主机、零部件、研发、展销在各城市的合理布局;深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及零部件、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的地区分工协作,争取在共享物流、共享零部件、共享研发等配套方面取得突破;完善大飞机零部件、支线飞机整机、通用航空产品制造等产业链布局;推动陕西的火电与四川、云南的水电互补,以及各区域的煤炭、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的互供,管网和线路的互联互通;共同谋划跨四省市的旅游文化产业链、金融中心等的构建;促进各地依托铁路、公路、机场、水运等优势,共同构建一体化的物流体系。

5.建设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平台

在经济圈范围对各类国际博览会、开放口岸、试验区、开发区等重要开放平台进行重新定位,对重复的功能进行调整和合并,并将一些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进行推广。如将渝新欧、蓉欧、中欧国际班车、长安号等货运班列进行整合,共同建立丝绸之路运输体系;对四川和重庆水运进行整合,结合沿江铁路和公路建设,共同建立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畅通向东部开放通道;以成都、昆明为依托,畅通南向开放通道;以重庆、成都为依托,畅通与泛珠三角联系;以西安、成都为依托,畅通与京津冀的联系。对经济圈内的机场、铁路进行分工,建设面向不同区域、不同货物运输的枢纽,建设“重庆-成都-西安-重庆”的铁路环线,完善成渝经济区高速公路环线,谋划成都-重庆-昆明交通环线;在申请自贸区、建设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引进外资等方面,都能形成一定程度和多层次的协调机制。

6.共同建设科技创新高地

积极推动四省市的国防科技、重点高校、国家和省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建立共享的研发平台,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攻关;共同建设国家级科技城、军民融合示范区、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培养基地等的建设,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交流、共同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子,推广适应的经验和政策措施。要在经济圈内搭建跨区域的科技城、创客中心或工场、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众包、众创等活动,全面提升整体创新功能。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成都《先锋》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