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 文
2015年04月07日09: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春节刚过,四川苍溪县岫云村的村民们又忙活开了:大家忙着把自家的鸡蛋、蔬菜等生态农产品装成箱、搬上车,看着一车车货物运出大山,新一年的收入有了盼头,村民们个个脸上绽开笑容。
岫云村地处川北山区,村民不足千人,且一多半常年外出务工。2013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属极贫困村。“全村森林覆盖率近60%,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好,为何不靠山吃山?”以优势生态环境弥补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缺陷,成为岫云村党支部的求变思路。
2014年2月,岫云村党支部开展“远山结亲”行动,先后与成都等地的企业、社区党组织结亲,促成山外的“亲戚”来村里“认亲”,探索出一条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实路。
城乡结亲,“农家来了城里亲戚”
“结亲”的想法,源于一个电话。
“上次你送的土鸡蛋,我儿子特别爱吃,能不能跟乡亲们收一些卖给我?”2013年底,村支书李君接到外地朋友的电话,让他帮忙收购一些本村的土鸡蛋,“只要质量好,价格贵点没关系。”
李君被一语点醒:村里的农业生产采用传统方式,家禽均是小规模散养,这不就是最大的“卖点”吗?很快,村支部拟定“远山结亲”计划,到成都等城市的社区基层“寻亲”,开拓绿色农产品的市场资源。
“我们山里人进城,两眼一抹黑,谁都不认识,只能靠党组织找‘亲戚’。”李君告诉记者,虽然他对村里的农产品质量信心十足,但总不能沿街叫卖吧?情急之下,他径直来到几个规模较大的居民社区,找党支部帮忙。
令李君大喜过望的是,社区党支部纷纷对他的提议表示出极大的热情。成都市新都区社区支书李勇航表态,社区支部愿与岫云村支部“结亲”,帮助村里把绿色农产品卖进社区。
就这样,岫云村的“城里亲戚”多了起来,社区党支部和村支部共同组织有意愿的居民到村里参观考察,很多居民当场提议和农户“结对子”,对固定农户家的鸡蛋、土鸡等农产品定期购买。去年4月,来自成都、西安等地的数十个家庭组团来到岫云村,认购了村里20多户农家的土鸡蛋、年猪和菜籽油等农产品,农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
为加强村民与“城里亲戚”的联系,村党支部定期与结亲社区沟通村里的情况,加深与“城市亲戚”的感情,逢年过节,村民们也会和结对的“亲戚”们互致问候。“亲帮亲,戚帮戚,我们脱贫靠城里!”村民们常这样说。
农企结亲,生态农业旺起来
城乡结亲让大批农户有了“城里亲戚”,但逐家逐户结亲的效率太慢,没被纳入结对范畴的农户心里失落感强,而结对农户的产品配送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小农经济规模小,但农产品可以品牌化、专业化。”为破解困局,村党支部决定成立合作社。
去年6月,岫云生态农产品合作社成立了,注册“岫云”牌商标,引导全村260多户农户加入,成立生态土鸡、年猪、绿色粮油等专业协会8个,完成了生态农产品的集约化管理。
“有了合作社,货源就有了保障。”为拓展市场,李君和几名支部成员再次走上“结亲”之路,不过这一次,他们把目标对准了农产品企业。
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事情很快有了着落:村民的“亲戚”中又有了新成员:大型超市、农产品加工厂……在李君看来,农企对接,让村里的生态农业真正地走出了大山。
目前,合作社已与3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大型超市结亲,去年共销售绿色大米50多吨,新鲜果蔬70余吨,土鸡蛋6万余枚,生态家禽家畜肉超过80吨,交易总额达500多万元,全村户均增收4000多元。
干群结亲,农村发展聚人心
“农家年猪受欢迎,是因为不打药不喂饲料,完全绿色养殖。”53岁的村民王子兰一家养了4头猪,“不喂饲料长得慢,但只要用了工业饲料,就坏了规矩了。”尽管纯绿色的养殖方式很吃力,但王子兰和其他村民从未想过偷偷靠饲料给年猪促肥。
对村民们形成约束力的,是村支部建立的《诚信道德档案》。“合作社的规模大,如果没有约束机制,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容易受到破坏。”李君告诉记者,村党支部建立了以家庭基本情况、产业情况、有无违规生产操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户《诚信道德档案》,并号召全村党员带头约束自己,绝不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丢掉村里的绿色无公害传统。
在合作社的引导下,村里28名党员与全村的农户也结了亲:党员不仅在生产方面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而且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组建了“远山结亲网”,将农户诚信道德档案及生产情况上传网页,让城里的“亲戚”们能实时查看到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
“远山结亲给村里引来了致富路,诚信档案又帮村民树立了道德观。”村委会主任赵登伟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打架斗殴、邻里纠纷、赌博偷盗等不良现象和行为大量减少。在岫云村的带动下,苍溪县已有600多个村建立了《诚信道德档案》,信访量下降达81%。去年,仅岫云村便有13名村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7日 18 版)
相关专题 |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