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干部队伍作风不实,精气神不够等顽疾仍然存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去年8月份以来,河南南阳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聚焦“四风”,全力整改,开展了“三亮三评”工作,倒逼机关干部职工转作风、强服务、提效能,赢得群众广泛好评,为加强基层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亮三评”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并提出“三严三实”、“五个坚持”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当前,党员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为官不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对南阳来说,在作风建设上既遭遇共性问题,又面临特殊背景。南阳是河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保水质保生态保粮食和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等多重挑战并存。“大考”面前,对根治作风顽疾的要求极为迫切。
“作风问题背后,固守的是特权意识,逃避的是服务责任,忽视的是群众利益,损害的是干群关系,贻误的是发展大业”。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说,“说到底,病根都是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不牢,群众路线坚持得不好”。
为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南阳市委积极探索开展“三亮三评”工作。“三亮”,即亮个人身份、亮岗位职责、亮单位承诺。“三评”,在市(区县)直机关,即评议领导班子、评议机关科室(下属单位)、评议服务窗口;在乡镇(街道)机关、村(社区),即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支部评议党委。
“三亮三评”的一大特色在于,不是为“亮”而“亮”,而是以“亮”为前提,“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真正把各自的身份、职责、工作内容和承诺清清楚楚亮了出来,防止“亮”的主体限于“下层”;围绕群众关注的重点岗位亮职责,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亮承诺,防止“亮”的内容避重就轻。“三亮三评”另一特色是以评为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为“评”而“评”。依据职能分工、工作性质,把班子、科室、窗口作为重点,对照责任、职责和承诺开展评议工作,通过“季度评议、半年汇总、年终总评”的办法,形成持续压力,在评与比中促使各机关科室贯彻上级精神、回应群众诉求,着力解决不落实、落实慢等“中梗阻”问题。
南阳还坚持把“三亮三评”的落脚点放到“改”上,放到构建常态长效机制上。建立动态督查机制,从工作落实是否到位、整改是否彻底、群众是否满意等方面持续开展督查检查。对敷衍应付走过场、群众意见大且不能及时整改的单位,采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纪律处分、组织调整等问责措施;对评议工作中故意拉票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或者党纪政纪处分。领导班子年度评议总得分按20%的比重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总分值。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对其党组(党委、党支部)主要领导和相关班子成员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持续督查、责任挂钩、考核奖惩,促整改、转作风。
随着“三亮三评”工作的全面铺开,南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在市(区县)直机关,将“三亮三评”与单位中心工作、文明单位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让党员干部亮明身份,主动为群众提供服务;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将“三亮三评”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把“美丽乡村”、“幸福社区”建设等工作纳入服务承诺、岗位职责中,提高干部责任意识,形成以“亮”展服务形象、以“评”促作风转变的浓厚氛围。
“三亮三评”的成效
南阳把开展“三亮三评”置于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来看待,作为党建工作固本强基的重大工程来推进,敢抓、真抓、实抓,将集中反‘四风’改作风转为经常性的作风建设,形成了领导带头、率先垂范、上下联动、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有了大幅好转,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显著提升。通过全面“亮”、定期“评”、持续“改”,让广大党员干部“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人人有约束,事事有监督,大大激发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在业务工作上“比技能”,在服务群众中“比作风”,在工作岗位上“比业绩”,形成了创先争优、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市房管中心下决心转变工作作风,推行阳光服务,按照尽进必进,能进必进的原则,将涉及行政审批的6大项、28个小项目全部搬进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了行政审批科,由原先6个业务科室分开办理的事项,全部集中到一个科室办理,实行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的“一站式服务”。市民政局为了彻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发放低保过程中的“人情保”、“错保”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严查狠抓,共清退不合格低保1400多人。
——让群众明白办事、放心办事、不怕办事,有效改善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市行政服务中心的55家入驻单位办理时限由平均20个工作日减少到7个,群众满意率达到98.8%;市工商局12315受理投诉中,反映工作作风问题占比由10%降为1%。“以前到机关办事门都摸不着,现在不仅找到了人,记住手机号码下班后还能问事”,“我们不光参与了评议,连整改过程也参加了,我们村900多户的吃水问题顺利解决了”……对党员干部作风的好转,群众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赞在话里。
为确保一渠清水北送,南阳丹江口库区搬迁移民16.5万人,唐河县湖阳镇陈营村就是其中一个移民安置村。通过群众提意见、党员评议支部,陈营村党支部克服各种困难,筹资100多万元,新建了小学和幼儿园,使适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上学。移民们都说,“三亮三评”让村支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办好事。
——为优化发展软环境、推动转型跨越、绿色崛起提供了重要保障。广大党员干部忠诚担当、团结干事、真心为民,协调推进保水质保生态保粮食和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双重任务”,肩负起加快南阳转型发展和为“中原更出彩”作贡献的“双重责任”。全市一些改革举措走在全省前列。其中,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企业投资备案效率提高40%;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成效明显,全市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8倍,增幅居全省第一;实施“一章通、一单清、一费结”,促进了市场主体健康发展,15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推进水环境生态补偿,跻身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总体而言,南阳以“三亮三评”为抓手,进一步健全了加强作风建设的常态长效机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优化发展软环境、推动转型跨越、绿色崛起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亮三评”的启示
“三亮三评”工作开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干部支持、群众欢迎、成效明显,这对各地和基层如何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树牢群众观念、践行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有很多借鉴意义。
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必须与解决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南阳正是因为抓住了问题、服务了发展,才使“三亮三评”工作避免就“亮”抓“亮”、就“评”抓“评”、更富内涵、更具实效,使巩固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
构建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机制必须有抓手、有载体。“三亮三评”工作是南阳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创新之举,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整改的重要举措,是依法行政、接受群众监督的有效方法,是推动市直单位转作风、强服务、提效能的积极探索。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南阳反“四风”、改作风的力度不减、态势不变、氛围更浓,原因就在于把“三亮三评”工作作为构建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机制的总抓手和总载体,既推动集中反“四风”改作风转为经常性的作风建设,又在“亮、评、改”中形成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新的组合拳,构建了新的推进机制。
密切党群联系最有效的途径在于公开权力、接受监督。“三亮三评”工作的核心是公开和监督。通过“三亮三评”,党员干部职工把自己的身份、职责和承诺用更直观、更常态的方式公布于众,时刻接受监督;群众拥有了更便捷、更放心的监督平台,掌握着日常监督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能够具体到人、具体到“门”、具体到事地实施有效监督。如果说,教育实践活动中推行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双联系”制度,解决了一些党员干部“不愿下、不愿联”的问题。那么现在,南阳市依托“三亮三评”工作平台,用公开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接受广大群众监督的办法,倒逼党员干部树牢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解决了“身下基层心未下、身入群众心未入”的问题,用优质高效的服务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进一步密切了党群联系。
当然,加强作风建设,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当前,南阳结合“三亮三评”工作,提出了“团结凝聚战斗力、敬畏规矩树形象、忠诚担当事上见、落实见效真本事”新要求,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导党员干部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南阳在转型跨越、绿色崛起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周晓燕)
相关专题 |
· 整改落实建章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