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分析“为官不为” 探索“从严治吏”

丁元竹

2015年04月01日15:4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指出了时下干部队伍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吏治的紧迫性。完成今年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关键在干部,必须努力改变个别干部“为官不为”现象,逐步实现从“为官不为”到“为官有为”的根本转变。

形形色色的“为官不为”

笔者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关注行政不作为问题。归纳起来,时下“为官不为”有这样几种表现。

敷衍拖拉,不办实事

2014年暑期到某省开会,一位老朋友到宾馆看我。他是国有企业老总,任职的公司与省政府有关厅、局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联系甚多,也经常跑北京各大部委。谈到政府转变职能问题,我问他:“现在与政府打交道是不是比以前容易了?”他回答:“现在到政府办事,官员们态度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很客气,也不吃卡要了,但就是不办事,敷衍、拖拉。”仔细观察,这类做法在干部中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但基本是不办实事,对反对“四风”、贯彻八项规定,表现出一种消极抵制态度。

因循守旧,不敢开拓

某些官员对于长期形成的做法有路径依赖,不能随着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因循守旧。有些干部甚至把一些错误做法当作真经,念念不忘。2014年10月某日,笔者与某市市长进行交谈,当问及该市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情况时,市长说,“经济发展有压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很困难”。我问:“为什么?”他说:“上级规定不让请客吃饭,不请客吃饭如何招商引资?”我说,“招商引资一定要请客吃饭?”他说,“一定的接待是必需的,否则怎能吸引人家来?”我思考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服务型政府是自己招商引资,还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来吸引企业进入?这是一个对政府定位的认识问题,有诸多干部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交往,并非一定要建立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基础上。“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经济新常态下,人与人之间要逐步建立起合理、友情、平等、互惠的新型社会关系。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干事,不出事,是一些干部信守的做事做人潜规则,甚至成为一种官场文化。2014年初冬在燕郊调研,笔者问及某区政府一位部门负责人有关“不干事”问题时,这位部门负责人说,“‘不干事’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上级已经提醒了,我们也注意到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加大监督力度和考核力度等。”他接着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识的,过去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基本是采取‘能人’模式,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若是有一个‘能人’,就能带动整个地区和部门的发展。现在由‘能人’模式走向制度模式,‘能人’遇到制度约束,不敢干是自然的,这的确需要有一个转型过程。”这里的所谓“能人”就是过去常说的有“魄力”的人——有的敢于创新;但也有的敢突破规定滥用权力,甚至违法。靠这样的“能人”能干出什么事,可想而知。但这种现象,决不能成为“为官不为”的托词。

“为官不为”的动机因由

从观望等待到消极对待

有些干部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反“四风”,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只是一阵风。他们对于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缺乏深刻认识,消极观望,甚至苦撑待变。目前,有这样认识的干部还大有人在。记得2013年 “八项规定”执行不久,我在某大学遇到一批参加培训的地方干部,与他们讨论有关执行“八项规定”问题。有的学员观望等待,说“等过了明年(2014年)上半年再说。”意思是等等看,“八项规定”会不会一阵风?目前时间已过去一年多,中央继续加大反腐力度。一些干部对执行“八项规定”,由观望等待又走向了消极对待。这是一些干部有法不依,一些职能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怕出事怕担当责任

一些人踏上领导岗位,本来就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付出、奉献的思想准备,没有担当意识。燕郊某区部门负责人对笔者说:“现在制度约束力加强了,很多人怕超出制度规定,不敢干事了。例如,我们过去给在边远乡镇工作人员每月补贴200元,后来增加到400元,属于制度规定以外的自选行为。这尽管对稳住队伍有效,但今年我们还是将这项补贴全停下来。主要是不想等到受了处分再停,那样就晚了。”这一方面说明,某些政府及其机构的责任人迫于形势,怕出事、怕担当责任;另一方面从深层次讲,由于长期缺乏制度安排,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的负责人把对政府人员的管理混同于对企业和市场组织的人员管理,仅靠经济手段稳住公务员队伍,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干部有利就作为、无钱不干事的错误心态。

体制机制有待改革创新

对于“为官不为”,首先要从干部自身找问题,但同时也要分析体制机制上的原因。必须认识到,尽管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进展,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但由于旧有的领导体制和选人用人机制还存在弊端,导致长期形成的官场习气,诸如官僚主义作风、个别干部见风使舵、阿谀奉承、投机钻营、拍马溜须、阳奉阴违等恶劣风气不可能在瞬间消失。个别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高高在上、颐指气使,靠发号施令开展工作,不深入群众、不调查研究、不探索问题。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一些干部出现“干多了怕得罪人,干不好也怕得罪人”的“为官不为”的心态。凡此种种,需要我们从改革创新旧有的领导体制和选人用人机制上,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办法。

从“为官不为”到“做官有为”

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过去一个时期,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任人唯亲,不按制度办事,或者办事的随意性大。对于部门的干部管理、职能分工不是按照制度执行,多凭个人好恶,把本该交给相关职能部门或专业对口的人去做的工作,交给自己使唤起来顺手的人。结果是,职能部门或专业人员积极性受挫,但又不敢提,也不能提,只有消极对待;另一方面,那些自己使用起来顺手的干部,干起自己不专业的工作又非常吃力,做不好只有消极怠工,或者敷衍了事,既影响工作效率,又给事业带来损失。所以,由“为官不为”走向“为官有为”,还需要一个好的制度环境,需要进一步明确权利和责任清单,将其制度化、法制化,真正实现制度管人、法律管人,而不是人管人。要从根本上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就必须由人治走向法治。

建立专业的官员队伍新标准。从官僚主义的管理方式转向科学的管理模式,必须建立一支真正对人民负责,敢于担当、为官有为的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这支干部队伍的成员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做官当成个人谋生、索取丰厚物质回馈的途径及手段,还必须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要真正理解这个岗位、这份工作及自己的行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影响。必须建立起官员文化和官员行为准则:必须履行自己的承诺,承诺自己会竭尽所能,做好本职工作,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为公共服务。真正的官员文化至少表现为:一是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人民负责,具有对公共事业的奉献精神;二是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确保工作质量、力求精益求精;三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律。

认清从严治吏是大势所趋。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从严治吏是大势所趋。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走向法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加快适应新形势,积极面对新问题,以新的姿态和心态面向改革。在“从严治党必先从严治官”问题上,任何人不能心存侥幸,早转变早受益。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必须勇于并热情迎接自己和事业的每个新阶段和新挑战。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从今天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勤勤恳恳、清清白白做官,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紫光阁》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