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要重视从心理根源预防腐败

宁夏党校课题组

2015年03月30日10: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开弓没有回头箭。腐败行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腐败心理作用下的能动结果。学术界关于反腐倡廉的研究也从对腐败产生的外部原因开始转向对内部原因的探索,并提出大家所熟知的新概念———腐败心理。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更加注重人心理灵魂的治本。

一、腐败心理的表现形式

腐败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腐败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腐败心理也就没有腐败行为。

(一)挫折引发的补偿心理。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很多腐败者认为自己以前吃苦太多,这些苦大多包括物质贫乏的困扰也有人格方面的压抑,现在可以用手中的权力换取金钱、住房等,于是就想趁机大捞一把以补偿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更有甚者,国家公职人员中有些人的职位本身是用金钱买来的,这个商业定律被腐败分子用在其官场生涯后,威严的权杖变成了索取的工具,于是就利用权力进行“产出”,这不仅补偿了腐败分子买官时的投入,而且补偿了其巴结上司的人格损失。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在解甲归田之前都是因为权力即将丧失,引起心理失落,产生不安、压力、恐惧等症状,便采取一些极端的、以损坏他人利益为前提的、为自己牟利的、不正当的甚至违法的补偿行为以满足私欲。

(二)攀比驱使的失衡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认知因素之间(如对人对事的看法、信念、观念等)发生矛盾冲突, 处于不协调状态时,他就会感到焦虑、紧张和痛苦,于是他就会改变其中不协调的认知因素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便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而保持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导致国家公职人员走向腐化堕落的催化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物质利益的反差使部分公职人员产生了“相对贫困”的感觉,这种不顾客观条件和身份的盲目攀比心态导致了心理偏斜,使少数意志薄弱的人走向了腐败。另一方面,公务员中的领导干部虽然具有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掌握着较为丰富的资源,但他们实际收入只处于中等水平,这就使少数干部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工资收入不对等,因而就产生了贡献与回报不平等的失衡心理。在这种攀比心态的驱使下,一旦遇到适当的物质诱因和客观条件,就不惜践踏法律为自己捞取好处,就有可能成为触犯法律的巨大动力。

(三)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行为的后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大大高于受到的惩罚,并且在他之前类似行为在逃避处罚方面都获得成功时,就会促使其实施这种行为,这种心理状态就是侥幸心理。大凡腐败者,不可能不清楚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不可能认识不到腐败一旦败露将会受到严惩,但大多数腐败分子宁愿铤而走险,其中的缘故是抱有侥幸心理。从客观上讲,由于现有的监督体制缺失,官员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腐败的潜伏期和隐藏期很长,纪检监察部门发现腐败的难度不断增加,许多腐败分子没有受到应有的追究和严惩,甚至出现“边贪边升官”的现象。这就为那些想腐败的官员提供了一定的心理支撑,认为被抓住和惩处的概率很小。还有的腐败官员在平时善于编织关系网,自恃有这些强大的关系网,即使被查,也有人为自己说情和开脱。侥幸心理是诱发腐败行为的关键因素。

(四)私欲膨胀的贪婪心理。贪婪心理是一种在拜金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下不断滋生的心理,是一切腐败分子犯罪的共有心态,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根源。贪婪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使腐败分子的贪欲逐渐膨胀,由于多次贪污受贿,强化了其贪婪的心理定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受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些不良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其个人私欲极度膨胀。由于国家给予的工资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于是极少数领导干部就把权力视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最后走向腐败堕落。

(五)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心理是在人的群体压力下作出的某种行为。此心理按其性质又分为被动的从众心理和主动的乘众心理。乘众心理是指深谙法不责众之妙,为了既要谋取私利,又要逃避法纪惩处,便希望把水搅浑,浑水摸鱼。同时,他们一旦发现有较多的人从事某种腐败行为,便乘权大肆为之。其中,被动从众心理是引发腐败较为普遍的心理。有几种情形比较突出:一是在集体腐败中,大多数人特别是主要领导都认可了、身体力行了以权谋私行为,持观望态度冷眼旁观者在既成事实心理刺激下放弃心理防线,参与进“随大流”。二是一些地方单位存在有权即能谋私的“潜规则”、以腐败“发家致富”为荣(羡慕腐败而不被查处者)的现象。三是偏离群体的恐惧心理,即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制裁。尤其是对来自上级的压力更是无力抵制,于是产生了同流合污。四是“湿鞋心理”。“一失足成千古恨”是“湿鞋”心理者的一种共性心理。一些本来对腐败行为持反对态度、洁身自好的党员干部,腐败之初只因不小心失足有了“污点”,即索性从此放弃了顾惜保护之心,反正自己都已“湿鞋”。

二、防治腐败心理的有效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客观审视面对的挑战,树立必胜信心,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腐败的心理防治,在于把握腐败心理演变规律,针对腐败心理进程,充分发挥心理防治的抵御性、防范性、调控性、矫正性功能,从而有效防治腐败。

(一)严惩腐败,提高腐败成本,构筑“不敢腐”的心理防线。美国学者罗伯特?克利特提出了一个有关腐败问题的公式:腐败动机=贿赂-道德损失-(被发现和制裁的机会+所受处罚)>薪金+廉洁的道德满足感。这个公式从腐败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腐败受益、腐败成本和腐败动机之间微妙的但却常常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系,这是西方风靡一时的经济分析方法在腐败行为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实施腐败行为的精神刺激和内心动力的腐败动机,取决于腐败收益和腐败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通过提高腐败成本,可以预防和遏制腐败心理的产生。因此,要加大对贪腐犯罪的查处和处罚力度,突出办案重点,紧紧抓住职务犯罪多发领域和重点部位;集中力量查办贪污贿赂大案要案,严肃查办在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中的职务犯罪,通过集中力量查办贪污贿赂大案要案,编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法网,让他们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思想上后悔莫及,破除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使行为主体不敢贪。

(二)制定科学的制度和严格制度的执行力,构筑“不能腐”的心理防线。腐败心理的存在和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的制度缺位、制度老化、制度缺陷有很大关系。制度反腐,重在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监督公权力,首先在于权力透明。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总要避开公众的视线。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能使权力尽可能的公开透明,是制度反腐的重要内容。将权力运行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可以使腐败行为成为不可能。健全各项具体管理制度,使其“不能为”。通过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堵塞制度漏洞,遏制和消除贪利职务犯罪的诱因。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将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过程向群众公开,提高决策的透明度,遏制权力“寻租”的机会,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大对大额财务支出、大型投资项目的审计和检查力度,堵塞职务犯罪的漏洞。

(三)强化健康心理, 构筑“不想腐”的心理防线。构筑腐败防范心理,贵在心理意识自觉不愿腐败。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影响政府行政效能和导致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据媒体披露的《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形势日渐严峻。报告称,公务员常受累于五种特殊的职业心理问题—抑郁、工作倦怠、机关人际关系敏感、职业成就期待和人格冲突。只有领导干部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有效疏导整个单位人员和下属的心理,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一是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心理咨询体系。我们知道,心理压力是很多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腐败行为与腐败主体的心理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一些贪官的忏悔录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些干部承受腐败心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承受能力达到极限,这时如果得不到缓解,就只能通过腐败行为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的手段缓解和释放部分干部的心理压力,防止这种病态心理的发生。同时要培养领导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心理适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适当满足干部的物质需求,关心他们心理发展状况。精神境界的提升必须以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人为了追求高级的需要而自愿牺牲低级的需要。因此,政府应该适当满足其物质需求,建立收入激励机制。但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其最高需要应该体现在社会价值上。领导干部要注重操守,崇尚高尚,不断升华自己的需要,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

(执笔人:马荣芳)

宁夏《共产党人》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