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国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

【创业创优好】董正宏事迹

2015年03月18日19:3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董正宏事迹

董正宏,男,1977年11月出生,江苏阜宁人,工学博士,装备学院信息装备系信息系统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总装“双百计划”科技英才培养对象、总装名师工程培养对象,总装近地小天体监测与预警专家组成员、国防高技术管理与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电子信息靶场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该同志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及全军军事科研、重大专项、型号预研等20余项科研项目,为军委和总部机关提供决策咨询报告20篇,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EI、SCI检索2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未来探索新概念空间系统国际比赛”中国赛区一等奖1项,被评为总装学习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

一、立志献身国防,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挥洒火热青春

董正宏同志立志“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做祖国需要的事”,从大专学员到博士研究生、从科技新兵到青年英才,一路走来始终紧跟前辈的足迹,几经磨练、不断探索,以一颗年轻而火热的赤子之心,在科研一线书写奋斗青春,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该同志参与研发的某型航天试验测控记录分系统,在进行海量数据高速存储试验时,出现了偶发的单个字节差错。有的同志认为这只是“瑕疵”,但他没有轻易放过,主动请缨攻关。那段时间,他把自己关进实验室,像上紧发条的闹钟一样夜以继日地工作,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记下了5大本、1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反复分析该问题可能出现的机理。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破旧立新,自行设计了一套测试验证思路和配套解决方案,从不同角度不断质疑、反思、完善,不放过任何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夜以继日的攻关,导致他因胃出血累倒在实验室,被同学直接送进了医院。医生强烈建议留院治疗,他却考虑到工作不能因此中断,坚持不肯在住院通知单上签字,仅作简单处理后就马上返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通过不懈探索和努力,问题终于彻底解决,并成功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圆满完成多次航天器入轨、交会、对接、返回等试验全过程数据记录保障任务。

学习对搞研究的人来说是终身的。留校任教以来,他继续在航天科技领域积极求索,不断夯实基础、拓宽视野、用心储备。在全军军兵种知识交叉班学习期间,他潜心钻研各军兵种知识,虚心请教其它领域专家,将自己所学专业置于联合作战背景下深入思考,撰写出高质量研究报告,被陆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和第二炮兵指挥学院表彰为优秀联合指挥学员。在参加全军第一期研究生导师培训期间,他珍惜学习机会,与军内同行多方交流、深入探讨,提交的创新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对策研究报告得到总部机关采纳。

二、紧盯前沿热点,攻坚关键技术大力自主创新

作为一名航天科技领域国防科研工作者,董正宏同志始终紧盯国际军事斗争的前沿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军事强国空间武器装备发展趋势,奋起直追、攻坚克难,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技术尖兵。

航天装备进行外太空试验代价高昂,美国NASA和英国、德国等相关研究机构曾研究通过地面仿真达到试验目的。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装备试验同样有了类似需求。因为在航天领域不断探索的积淀,学院被赋予研发我国类似设备的重任,组织将任务交给了董正宏。从2007年开始,他先是参加了国家“863”计划某重大专项的地面数字仿真分系统研制,2009年又选派他担任“863计划”空间某新型号地面验证系统课题的首席设计师。对于他来说,这是跨领域、跨方向的艰巨挑战。他先后赴英国空间研究中心、德国宇航中心等地学习考察,但西方对我们施行严格的技术封锁,获取的信息极其有限。他深切感到,国防尖端技术是无法引进的,要发展,只有靠自主创新。

从起步到论证,再到应用,“自主创新”成为引领他不断前行的执着信念。攻关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通过自主研发,他带领研究团队在国内首次建成集飞行任务规划、试验评估及验证的大型数值仿真平台,该平台已经成为国内首个直接服务在轨尖端技术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2年国家“863”计划成果汇报中,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该项成果也为“863”计划航天领域新技术的探索夯实了数据模型基础。以此为切入点,为了挑战试验模型逼真度的极限,他在科技道路上继续勇攀高峰,实现了数据模型向实物试验模型转变,成功的构建了国内首个大型空间复合体飞行器地面实物试验床,为全面开展未来空间新技术演示验证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也为探索解决国际航天领域面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提供了手段支撑。

三、紧贴现实需求,勇闯未知领域谱写发展新篇

在长期的科研攻关实践中,董正宏同志坚持跳出现有工作去思考,他发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世界军事强国在轨维修航天器普遍倾向于采用刚性多臂杆接触技术。这种技术对航天器操控的要求非常苛刻,易引发翻滚和碰撞,甚至直接毁坏航天器。他敏锐的感觉到,随着我国航天装备体系的不断发展壮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技术路线,克服问题瓶颈,以更加超前的视角构思我国的卫星接触技术发展之路。

问题永远是创新的动力。经过深入论证,他将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意进一步凝练,申报总装备部科技创新工程。该项目立意新颖、实用价值高,专家组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质疑:“你们能做到吗?”面对期望,他深感责任重大、挑战艰巨,但他没有退缩、迎难而上。通过对仿真系统和气浮台系统的试验数据论证分析,设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在轨航天器接触的概念,并规划了关键技术攻关路线。该项目于2012年3月正式批复立项,项目提出的理论和技术,已经在今年“863计划”支持的某型号试验中得到了验证,关键理论和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成果打消了专家的质疑,得到了“863”计划航天重大任务专家组的高度肯定和认可。目前,该项目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已经列入“十三五”计划中。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