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国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

【创业创优】李军事迹

2015年03月18日17: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军事迹简介

李军出生在湖北省利川县一个贫困山村家庭。从小学开始,李军成绩始终保持班上第一名。初二时,他还获得了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这是他所在的三教寺中学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后来两度因病错失关键考试,从初中肄业、高中四度辍学,到打工3年准备自考,再到成为在校博士生,27岁的李军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2013年,人民网以《巴山儿郎,筑梦他乡》为题报道李军的先进事迹,;2014年,考博成功,实现了从农民工到博士的转变,接受中国新闻网、长江日报、知音杂志、武汉教育电视台的采访。201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以《李军:从漂泊的农民工到在校博士生》为题,在头版头条对李军事迹进行大篇幅报道。

从漂泊的农民工到在校博士生

自考寻梦,京城搭桥,武昌筑梦,羊城圆梦,巴山归梦。七年寻梦于他乡,为了圆梦,多年未能与家人团聚。虽是在读博士,六年前还是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小伙子!

初三那年,由于家境窘困,营养不良,突然生病,在人民医院住院一个月,给父母带来巨大生活压力。本来可以考上当地一所重点高中,落下学业后初中读了两年回家种地了。

后来他看到同学门读高中,心里非常羡慕。于是单独前去柏杨三中向田校长求情,再加上2002年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学校特招录取。他一边读书,一边周末去附近中小学卖一些文具用品,一个星期可以赚二十来元。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李军都伸出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

就读高中期间,由于家庭贫寒,加上弟弟妹妹还在继续读书,母亲风湿病重,连续几年天灾,家境更加凄凉,多次辍学。

2007年转眼间高中即将毕业,本来考上淮北师范大学。但是由于家境原因,考虑到弟弟妹妹读书,另外为了帮助高中失去父亲的同学圆她的大学梦。他想着就读一个三年大学,为父母减轻负担。可是入学后听说没有学籍档案,是传销式的招生骗局。最后因交不起学费,还被学校开除了。成了一名北漂工人。

2008年他触到自考,白天在工厂干活,晚上回来在宿舍看书。每通过一门自考,他都会看到一点希望。一辆破单车,几件单薄的衣服,曾经冻晕倒在路边,几个上学的孩子把他救回去了。晚上没有暖气,但还要拿着电筒裹着被子继续看书。疲惫的时候吃辣椒,他的信念是: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一次,干完工作的李军偷偷看书,被主管抓了个正着。主管一把扯过他的书,轻蔑地说“认命吧,天生就是干苦力的命。”最终,厂里以“不务正业”将他开除。之后,李军先后从事了卖猪肉、保安、搬运工几个工种,但无论怎样艰苦,他都坚持学习。

2009年,自考专科毕业,一边工作一边攻读本科。2010年,自考本科毕业,从专科到本科,前后仅用两年左右拿到毕业证。2010年,开始备考研究生,寄宿在高中班主任家里,每天负责吃住,满怀信心参加考试,可不幸再次降临,突发感冒高烧,未能完成专业课考试。

2011年南下广州,一张车票,一个行李,一个书包,一个人开始了南漂生活。刚开始住在东莞的朋友的宿舍,但每天一大早要去广州找工作。一个月工作都没着落,他几乎接近崩溃。有时候太晚赶不上回东莞的车,和一些流浪人员睡在地下通道。后因害怕死在异地家人不知,开始多了一个心眼,找一些有摄像头的地方睡觉。

后来几经周折,幸运女神开始眷顾他,在萝岗区育才学校教书。可上班不到一个周,厄运再次降临,他恶性发烧超过40度。“那一次,我以为我要死了,幸好妹妹救了我。”李军的妹妹及时为他寄来了300元钱,在一家私人诊所打了两针,休养几天后,生命力顽强的李军康复了。他白天上班,空闲之余珍惜所有的时间,备考2012年硕士研究生。

2011年七月,幸运女神再次降临。他去了一所高职高专任教,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备考研究生。任教期间,他当选教职工党支部书记,曾学院学生处总负责人,同时兼任党办主任和党校主任,学院党委委员。

2011年4月,他妹妹随后去了广州,是一个高中没有毕业的打工妹,在哥哥的引导下,妹妹一边工作,一般读书,报读了广播电视大学专本科。现在在一所幼儿园当园长。

2012年5月,他的第一个好消息就是考研成功,他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同时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他这一刻,喜极而泣。2012年6月,他以党办主任身份出席广东省民办高校党务干部培训班。前往汶川地震灾区,看望和慰问灾区群众。

他先后接受各大报社、电视的采访。2012年,接受恩施晚报、北京考试报、自考网的采访;2013年,人民网以《巴山儿郎,筑梦他乡》为题报道李军的先进事迹;2014年,考博成功,实现了从农民工到博士的转变,接受中国新闻网、长江日报、知音杂志、武汉教育电视台的采访。201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以《李军:从漂泊的农民工到在校博士生》为题,在头版头条对李军事迹进行大篇幅报道。

在日记中写道:待博士毕业后,回到梦想起源的巴山深处,回到父母身旁,为更多巴山儿女搭建知识的桥梁,共同分享沉淀已久的书香,同更多的伙伴一起共建美好山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