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国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

【爱岗敬业】石帮事迹

2015年03月18日09: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个人事迹简介

石帮,男,水族,中共党员,毕业于贵阳学院,现工作于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人民政府(工作员),平时爱运动。曾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志愿者一直在敦操乡人民政府服务。

2010年到敦操乡工作后,先被安排在党政办公室,之后又参加包村工作。按照“351”工作法要求,乡党委、政府把全乡62个村民组分成34点,每个干部包一个点。负责包点的是打召村新生组,该组有30户农户139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通过每个星期四和平时下组为群众服务,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新政策,了解群众的困难与疾苦,经常和群众交流想法和思想,照看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利用“背篼”帮群众捎带酱油、食盐等生活用品,并帮助他们发展养羊、养蜜蜂、喂鸡、种核桃、种高粱、栽花椒、种药材等项目,为新生组群众争取资金打好道路硬化,修通自来水,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通过“背篼”为群众服务,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两年多来,他积极为新生组的群众争取各种项目和救济物资。他下村组累计走的山路有1000多里,为老百姓背去生产生活等物资4000多斤,下村组的时间超过100天。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都被邀约到全省各地作过报告,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敦操乡恶劣的环境和在这里一心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干部,争取上级各部门和社会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背篼干部”

石帮,黔南三都人,2010年7月毕业于贵阳学院,有幸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来到长顺县最贫穷最偏远的麻山深处——敦操乡服务,成为了34名“背篼干部”中的一员。

敦操乡地处麻山腹地,距县城68公里,有3个行政村,62个村民组,其中未通公路的村民组就有17个。全乡767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9%,人均耕地只有9分,土地极为贫瘠,石漠化严重,是一个典型的深山区、石山区和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刚到敦操时,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生活状况与他想象的相差甚远,他曾一度犹豫过、彷徨过。但他没有当逃兵,很快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之中,在自身努力和领导同事的帮助下,迅速熟悉了各项工作。服务工作期间,他走遍了全乡62个村民组,群众生产生活的艰辛,深深震憾了他;群众的热情,深深感动了他;特别是身边的“背篼干部”,他们的言行教育了他,改变了他,让他坚定了扎根基层为老百姓服务的决心。

2011年11月他被安排挂包打召村新生组。新生组共30户139人,缺水、地少且贫瘠、道路崎岖、群众思想严重保守……可以说条件极为恶劣,但这里的老百姓淳朴善良,他们更渴望发展,更需要帮助。按照乡里的“351”工作要求,每到星期四,他都会背着一些生产生活物资,行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入组走访慰问,为当地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2012年春节前不久的一天,他背着满背篼的东西去新生组,路过新生组寨子路口时,远远看见一位穿着单薄的老人站在村口瑟瑟发抖,走近一看是孤寡老人韦老贵。老人58岁了,没有儿女,现在孤身一人寄居在弟弟的房子里,加上身体有病,生活状况极为艰苦。搀扶老人回到家后,他被老人的住处震住了,没加思索,他将背来的所有物资和身上仅有的200多元钱都塞给了他,希望能帮老人过一个温暖的春节,接过物资和钱时老人的手颤抖得更厉害了,他流着泪水,口中不断地说“谢谢……”。交谈中他还了解到老人因没有办理身份证,一直没有得到农村低保和政府的其他补助。回到乡里后,他及时向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一周后他陪他在乡派出所办理了身份证,很快落实了他能够享受的各项救济政策。

两年多来,他积极为新生组的群众争取各种项目和救济物资。他下村组累计走的山路有1000多里,为老百姓背去生产生活等物资4000多斤,下村组的时间超过100天。一分付出,一分收获,2012年敦操乡受到各级领导、部门和媒体等关心关注后,他也得到了转正,真正成为了一名“背篼干部”。敦操乡有“三靠”:吃水基本靠天、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新生组也不例外,所以他积极为他所包的村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2012年6月至7月为新生组修通了自来水;当年9月到次年1月又为他们打好了道路硬化,现在下组方便多了。每到春节时他都为新生组的困难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棉衣、鞋子、棉被和救济粮等,让他们过上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刚开始他下组基本上都是走路,有时也和同事或群众搭一下便车。不过现在好了,他学会了骑摩托车,今年以来都可以骑车下组了。2013年新生组群众要种近30亩的高粱,不过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所以肥料基本上都是他为他们拉到组里的,仅仅在3月下旬他就群众拉去了2000多斤的生产生活物资,只有老人在家的农户,他还帮他们背到家里。这些只是两年多来他服务基层工作中的一些小事,但它们让他难以忘怀,倍感欣慰。

在长顺敦操乡工作的每一天,都感觉到自己是充实、快乐的。他相信越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练一个人。这片土地承载着他的理想,见证着他的誓言,未来也将守望着他的成长。小小背篼,装的是民生,背的是民心。有形的背篼在肩上,无形的背篼在心里。“背篼”早晚都要放下,但他心依旧,他会继续扎根基层,背好肩上的“背篼”,为群众背走贫穷,背出发展。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支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