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迫切构建水文化与水环境

邹身城 邹小芃

2015年03月16日15: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水为生命之源。民生离不开水,生产离不开水,景观离不开水,一切动植物生命体都离不开水;因而治城必先治水,治湖尤须保持水的清澈和安全。然而水既有妩媚可亲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狰狞可怕的一面,“洪水猛兽”自古并列。这就更显得“治城必先治水”,“保护双世遗必须保护好水源水质”。

当前人们把大量注意力集中到环境污染雾霾严重之际,另一场危机正在给人类带来同样危险的后果:监察部统计显示,全国水污染事故每年约在1700起以上。污水还会引发多种疾病。杭州并非方外之地,上述情况不同程度上也是存在的。

治污水 保水质

这些年杭州市五水共治领导小组经过全面调查摸底后,在2014年“世界水日”公布,本市迄今还存在47条黑臭河。有些黑心企业明知故犯偷排污水,把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还有由历史遗留和建筑施工造成的断头河,这类河市区内零星存在,郊县为数不少,有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河”。可见治污水、保水质难度很大,应视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须由加强法治、德治、管理和技术同步提升着手。

法治,重点针对违法排放废水污水入河的企业和责任人,严加防范严厉惩治,轻轻罚一笔款是不够的,要提高其违法违规的成本,罚金标准提高,迫使不敢再犯;同时对严重的排污案件必须及时追究刑事责任。对屡教不改者更宜加重处罚。

德治,加强公共宣传、公德教育。所谓“从小抓起”,要求家长、教师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注意公共卫生;在幼儿园和各级学校中灌输“水为生命之源”和“保护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公德意识。媒体和路边广告牌增添公益广告,并宣传污染江、河、湖水的罚规,同时加强公共监督。

管理,要体制优化,责任到人。新近创建的“河长制”已初见成效。全市每条河道基本上都有河长负责管治,包括主持各条河的日常清理、养护,督查截污纳管、护岸清淤、保洁绿化和拆违治水等工作。各家媒体也参与治理污水的监督管理,分派一名记者出任媒体“河长”,对违规者曝光,对治污水过程的好人好事及时表彰,同时直接参加治水的实际活动,参与出谋划策,并深入到河道上游和支流管理的第一线,形成全面治污、全民爱河的局面。

技术,治理污水是技术性工作,处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都需要建设技术完备的污水处理厂,马虎不得。污染性严重的企业必先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审核合格后,才能允其投入生产。在管理好工业废水污水的同时,还须加强广大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创立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如有农户三格式改厕、化粪池改造;集中式结合分散式污水处理,绕村建“配套截污管网”。

总的看来,污水的彻底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须经常防止污染源的出现,力争诸水联通保持水的流动,定期疏浚避免淤积,做到日常清洁环境免使径流携带污物入水,并形成新常态常抓不懈。

防洪水 减灾害

前些年,同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威尼斯古城正显示出面临灭顶之灾的高风险。绿色和平组织披露的一份联合报告称,估测这座浪漫的水城在60年内将淹没在水下。反观我国多数城市防洪投入不足,仅具简单防洪能力,工程设计标准偏低,有的施工粗糙,潜伏危机。建议:

一要提高防洪水准。日本制定的防洪建设目标要求一般城市设防50年一遇,重要城市防100年一遇,特别重要城市防两百年一遇。对照我们杭州湾一带防洪设施大多停留在10年、20年至50年一遇的低标准;秦山核电厂的防震设施为五级,急需要核查、加固、加强监督,力求万无一失。

二要跨区域联防。防洪过程须重视区域合作,组成邻近水域的联防。大项目需要合作,小项目也可磋商协调。特急事件应互相援助。区域内加强信息传递、交流探讨,建立制度化接触。要达成共识,联手联防,营造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现代水文化系统工程,特别强调洪水安全保障体系。

三要排查险情预除隐患。对苕溪沿线与西湖周边地区,定期派出水利专家巡视组现场踏勘,重点审察山塘、水库、河道堤坝有何险情。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经过深入讨论,并充分征求项目所在村社的意见,然后立项。再邀请熟悉本区域情况的市政、水利工程专家进行评审,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施工质量的监管,由监管专家抽选合宜人选进行督查,并抽调专家跟踪前往施工现场评分复核。

四要严防“西险大塘”。苕溪发源地区域内海拔超过300米的山峰甚多,一遇暴雨,万山之水汇东苕溪,奔腾直下,成为全省洪灾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万一这道西险大塘被洪水冲开缺口,不仅直接威胁杭州的安全,甚至水位猛涨会侵害整个杭嘉湖平原。因此杭州防洪要务,首推西险大塘的加固、加高、加厚,并拓宽行洪水道,特大洪水袭来时才可顺利引入太湖。

五要稳步推进防洪系统工程的科学治理。现《杭州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强调了“兴水利、除水害”的科技含量,工程务求稳妥。由点做起,创造条件联结成线(防护带),然后再由线扩及面,长期有计划积累,才能造就防洪大工程。我们长江三角洲正面临海涨水侵的威胁,唯一生存之道是构筑荷兰式的防洪工程。

六要利用森林生态缓冲风浪、遏止泥石流。曼谷海滩大批造林削弱海浪冲击;海德维赫把海塘外的“开拓地”实施退田还海改为海滨湿地生态园林;钱塘江堤外也有不少湿地可广植树木;天目山林木密布有助于暴雨天气阻滞洪流吸收雨水和减少泥石流的暴发。

排涝水 护安居

现在城市里要么不下雨,一朝雨水突破霾层冲涮下来往往是大到暴雨,降水量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原有的城市排水设施根本无力应对。尤其是城西房地产兴起时,大片河塘填埋,湿地面积缩小,以致如今濒濒遭遇涝灾,成为水患重灾区。如何兼顾“停车难”和“缓解涝水进屋”,两种不同性质的城市病,一并成为现实的难题,致涝水进屋屡见不鲜。

现市规划局、林水局、城管委、市建委和气象局正在联手草拟《杭州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规划出台,工程建设要立即跟上,相关部门加以协作,还需要民众参与和监督。但极端天气灾害的强降雨强度超常,如何应对?具体排水措施有不少方面可资商榷:

首先,积水点专项整治,全面清理核心区内雨水污水管网,维护管网畅通。降低绿地地坪高度,让低洼的绿地能发挥前期滞水作用,然后整治市内河道,恢复河道排涝的巨大功能。对过去常易积水的道路两侧增设落水口。第二,可以应用橡皮坝技术防护低洼的住宅区。这是一种新的技术措施,平时高度与地面相同,一遇暴雨积水,就能充气“长高”40厘米,足以挡住积水入侵。最后,在旧房密集区域可增设集水井缓解矛盾。拆除岸边违章建筑,从源头上清理涝水灾害的破坏力。

综观杭州市上下齐心,投入“五水共治”,对防汛排涝归结为八大工程:河道整治及断头河打通工程、重要入城口整治防涝工程、住宅小区积水治理工程、河道清淤疏浚及闸站设施改升改造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顾及上述八个方面,制订三年规划,杭州多年内涝之患当可从根本上求得缓解。

保供水 润民生

保护饮用水源,为杭州市十项基本民生工程之一。对于如何“保供水、润民生”靠的是制度化科学化治理。

首要是建立良好体制,治理“三江源头”千岛湖。2005年4月,在“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淳安一定要在生态建设上当好示范,保护好环境,保护好千岛湖的优质水资源。这是大局,是当地最重要的政绩。”此后浙皖间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其次是全面有效保障“三江两岸”水安全。从新安江流出的水,沿“三江两岸”区域方圆数百里均须协同贯彻“三源控制”。一是点源污染控制。对于污染严重、未能达标排放的污染源坚决予以关停。二是面源污染控制。须坚决改变施肥施农药的粗放型方式为科学合理的方式;控制水域围网养殖面积和人工投饵。三是内源污染控制。水道疏浚能降低落水体富营养化,重视保护水道两边的湿地。

第三是杭州五大水厂作深度处理改造。杭州主城区原有五大自来水厂:祥符、清泰、南星、九溪、赤山埠水厂,应加速推进,启动分批进行改造,提高深度处理技术。

第四是推进多水源供水格局,加快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杭州第二水源配水工程,由淳安金竹牌进口,利用千岛湖水位的水头重力自流进闲林水库,能为杭州城市应急备用和抗咸供水。除了已完成的闲林水库和湘湖水库外,“十二五”计划推出一批拟建及续建项目及储备项目,还要推动一批山区中小型水库配置工程,以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和饮用水水质。

第五是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当前正推广乡镇分片集中供水、以村为单位分散供水等模式,扩大供水范围。但要真正解决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加强长效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农村饮用水水源卫生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发现问题随即处理,力争早日建立长效机制。

抓节水 杜水荒

据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测算,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广阔地区由于过度用水,已使地下水位达到了“水峰值”,我国的水资源形势更为复杂。专家们指出,政府应该在严格控制水污染的同时,把重点放在通过合理地使用有限的供给来降低用水量,一方面提高工农业的用水效率,一方面要动员全民节约用水。杭州已有不少妙招初见成效:

第一,节约汽车清洗用水。目前杭州洗车业“门槛太低”,设备和操作不规范,耗费水资源极大。应严格把关,强行规定必须安装使用节水洗车设施,采用节水保洁技术;凡每月用水量超过500方的车辆清洗站点,必须安装使用循环用水设施。违者严惩。

第二,推广家庭一水多用。多数人家一次用过的水立即倒掉,未免浪费。假如多数人能长期坚持推行一水多用,节约的水总量十分可观。

第三,宣传节水意识、培养节水习惯。在企业倡导节约水能源,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表彰节水先进集体;在学校,贴张小标语“爱惜水资源,请关紧笼头!”生活小事常可体现公共意识觉悟水平。

第四,高耗水企业采用“中水回用”技术。实施阶梯水价。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行为,累进计价,超标用水理应加大收费力度。

最后,公建设施中加快推进雨水回收利用项目。平时雨水白白流失十分可惜,尤其是强降雨雨水量大,改进雨水回收利用设施,足以变害为利。

(作者邹身城系原浙江大学教授、原杭州市CIS学会常务副会长,作者邹小芃系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杭州》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