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榆生:三代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005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授予祝榆生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兵科院书记胡高社说,现场的掌声响了很久,从没有过的久。同事们终于找到机会表达对他的崇敬,于是一个劲儿地鼓掌!敬他带领中国兵器工业迈入世界先进之列的光辉业绩,更是敬他一生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的高贵品格。【详情】
【祝榆生:我只是名老兵】有人称他独臂英雄,有人说他是个传奇。他淡淡一笑,说:“我只是名老兵。”他叫祝榆生,99式坦克总设计师,古稀之年带队自主研制出世界最先进的坦克,用一生改进着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详情】
【热爱】“我就喜欢搞这个东西” “我就喜欢搞这个东西。”祝榆生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时只要缴获敌人的武器,他都要研究一番,看不懂日文说明书,就比照手中的实物反复操作,竟也能连蒙带猜地搞明白怎么用。[全文]
【奉献】一生永远在钻研的路上 “坦克涉及各个学科,系统复杂,祝老的书从军工到机器人,从高校学报到外国资料,涉及方方面面。”傅宝玉感慨地说,“我在他手下工作20多年,从没见他休假、疗养,稍微得空就翻阅资料对各国坦克分析比较。”[全文]
【勇气】字典里没有“害怕”二字 “他的字典里没有‘害怕’二字。”说起一起工作数十载的祝榆生,原三代坦克副总师傅宝玉这样评价。 [全文]
【执着】为了胜利目光必须更远 第三代坦克设计之初,上级给祝榆生的任务是“定型以后,能跟世界先进的坦克相抗衡”。然而,从战争中走过来的祝榆生,却把目标瞄得更远:“什么抗衡啊,战场上,你打个平手有什么用,我非得把你打掉才行。” [全文]
【“抠门”】祝榆生手握上亿元的科研经费,但有一些时候却显得很“抠门”。专家来评审,他不给买礼品,研究所欠电费,他也不肯分摊。在祝榆生的观念里:“三代坦克的科研经费就只能用于三代坦克的科研!”[全文]
【淡泊】祝榆生淡泊的,不仅仅是荣誉。当时,作为三代坦克总设计师,他手里掌握着财权,可自己始终在一个简易楼房里办公,直到1998年才勉强同意安装了一台空调。[全文]
【艰苦】“居陋室,不知老之将至。”祝榆生一直居住在一栋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砖瓦楼里,兵器集团多次提出给他调换,他都说:“不就是放一张床吗?弄房干什么。”水泥地板,白粉墙壁,祝榆生却在这里工作不辍,思考不息。[全文]
【自理】独臂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可祝榆生从没因此搞过特殊化。比如洗衣服,一只胳膊没法拧干,他就在墙上钉个钩子,把衣服的一端挂在钩子上,用手拧另一端。去俄罗斯出差期间,人家的墙上不让钉钉子了,同行的助手傅宝玉提出把衣服送出去洗,祝榆生把脸一板:“不行,国家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全文]
【考入黄埔军校】1937年,19岁的祝榆生还是重庆市一所银行的普通职员,当日军的轰炸机在城市的上方发出尖利的嚎叫,投下一枚枚恶魔般的炸弹,这个年轻人再也不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了。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使他作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考入黄埔军校。[全文]
【献身兵器事业】第一次在战场上见到日军的坦克,虽然很单薄、很脆弱,但是却足以震撼祝榆生的心。“我们的祖国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批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武器?”祝榆生心急如焚。从此,他抱定信念:要为祖国的兵器事业奉献一生。[全文]
【失去右臂】1948年1月,在一次组织迫击炮敌前试射时,为了弄明白试射失败的原因,30岁的祝榆生失去了右臂。[全文]
【带伤】72岁那年,他在包头试验场一个跟头摔断了三根肋骨,躺在病床上,他想的依然是还在试验场奋斗的同事。[全文]
【最后一次党费】2014年10月23日,96岁的祝榆生,人生走到了最后时刻,弥留之际,他对自己的子女提出了两个愿望:“替我再交一次党费,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