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只为报得三春晖

韩红运 陆书鑫 关显昌 徐明增

2015年02月05日10: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4年金秋十月。虎林市东城镇永丰村的田野里,一台台收割机在金黄色的波涛里穿梭……

这是一个少有的丰收年,庄稼人的开心都写在脸上。一位老农感慨:“往年丰收,心里常念叨谢天谢地。今年丰收,得感谢老吴啊!”

大伙儿都认这个理儿——就是啊,要不是加入老吴的合作社,要不是老吴春天帮咱们抢农时,要不是老吴组织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咱哪能每户多收入一万多元!

村民们口中的老吴,叫吴进堂,在北大荒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多年来,作为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四农场融富旱田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吴进堂带领200多人陆续走上了富裕路,先后被评为“农业部科技示范带头人”、省农垦总局“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感动北大荒2014年度人物”。

“场里需要我做啥,我就做啥”

1990年春,22岁的吴进堂听说北大荒在进行二次开发,毅然辞别老家山东省平度县蓼兰镇吴家村,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辗转来到北大荒的八五四农场40队。从那时起,他青春的梦想就和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紧紧连在一起。

25年过去了,初来农场时大家热情相助的一幕幕,成了吴进堂的终生记忆——刚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连队不但给他分了住房,还让他做了农机手。

安家后的第一顿饭,深深地印在吴进堂的心里——左邻右舍拿来米、面、油,送来自家园子刚下来的青菜,搬来饭桌和凳子……当晚,一股暖流还在心中涌动的吴进堂对妻子说:“这儿的人真好,咱们就留在这儿吧,好好干活,报答大家对咱的恩情。”

第二年冬天,吴进堂把“报答”二字变成了一份入党申请书:“……我要把一生献给北大荒,为党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1998年3月,因为工作踏实肯干、生产技术过硬,吴进堂被派到第13作业站任副队长。当时,因天灾造成的庄稼减产、绝产,很多种地的职工都变成了“三无”户——账面款、积蓄款、借贷款全无,大量土地无人耕种。为摆脱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农场鼓励职工兴办家庭农场。

吴进堂带头承包了3000亩耕地。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在几乎“谁种谁赔,种啥赔啥”的年景,一下子包了这么多地,很多人惊得直伸舌头。有人为他担心,也有人替他犯愁,还有人冷嘲热讽。可吴进堂抱定一个信念:“场里需要我做啥,我就做啥。”

也许老天爷想考验一下这个山东汉子。在包地的前五年,风灾、雹灾、涝灾全让吴进堂摊上了,最惨的时候一年亏损上百万元。当时,连队因种地亏损造成的挂账、呆死账达300多万元,一些有挂账、呆死账的种植户悄无声息地溜了,只有吴进堂每年按时上交承包费,从未欠过一分钱。

即便年成不好,吴进堂也甘愿为场里分忧。当时作业站有2.6万亩耕地,只承包出去8000亩,大面积耕地面临撂荒的窘境。看到场里的困难,吴进堂将自己的承包地面积一次次扩大,2003年达到8000亩——他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尽量减轻作业站面临的土地撂荒压力。这一举动让连队的人惊讶不已,有人私下里感叹:“这小子胆儿真肥!”

了解吴进堂的人都说,他是个天生不服输的人。

吴进堂性格当中确实有不服输那么一股劲儿,但他更善于动脑学习。他知道,干大农业,不比在山东老家,认干就行,必须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他刻苦学习,四处请教,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大面积玉米倒茬问题,摸索玉米浸种催芽新技术,从一个大农业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天道酬勤。2003年秋天,吴进堂承包的土地获得大丰收,当年就还清了外债。他对这块土地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2004年7月1日,吴进堂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

“我要对得起党员这个身份”

自2004年始,国家“两免一补”惠农政策调动起种植户的积极性,一些想种地的职工争先恐后申请包地,抢地和上访矛盾不断升级,连队的办公室里天天挤满了要地的职工;旱改水得调地、建集中育秧大棚得用地……“包地热”让连队干部急得不行了。

看着着急上火的干部、吵着闹着要地的职工种植户,吴进堂做出又一个惊人的抉择——让地。他跟媳妇说:“这些地被我像侍弄孩子一样侍候大了,眼瞅着要挣大钱了,往出让真有一种割心头肉的感觉。可作为一名党员,这时候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我要对得起党员这个身份……”

他把2913亩耕地交给作业站重新分配,一下子缓解了17户家庭租地难的状况。最近几年,他又七次让出3000多亩地,给需要包地的九户家庭耕种。就这样,他承租的土地锐减到了1600亩。八次让地后,全作业站就他一家没有水田了。可谁都知道,一亩水田的收入远远高出旱田的收入。

有人为吴进堂算了一笔账——他让出的这些耕地,在他退休前至少要损失2000多万元。而吴进堂和妻子也算了另一笔账,八次让地,换来了26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对于剩余的1600亩耕地,吴进堂也没有当成“自留地”,而是把这些地当成了一块改革试验田——探索如何共同富裕之路。

2008年,他在家庭农场内部进行股份制改革——按工作年限,分给农场职工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股份,少的100亩,多的400亩,到年底按效益分红。就这样,六个工人共分得土地1200亩,三年共计分红46万元,平均每家年收入近8万元。

按理说,股份制经营赔赚都应风险共担,可吴进堂在灾年却为职工“兜底”,即便地种赔了,他也工资照发、种地给本。善良贤惠的妻子夸他:“你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吴进堂是个看见别人过苦日子自己心里就受不了的人。

2002年发生水灾,13作业站职工贺代国种的140亩水稻颗粒无收。贺代国上有七十多岁的老母,下有两个上学的儿子,一家人住在潮湿的危房里。看到这些,吴进堂和妻子合计:“咱帮帮这个贫困家庭吧。”没过几天,他们花1.26万元给贺代国家买了一处房子。2008年春季雪大,眼看就要错过播种期了,吴进堂主动提出用自己条件比较好的200亩耕地与贺代国的地置换。这一换,让贺代国当年获利8万多元,而吴进堂在置换过来的200亩地上才挣了两万多元。这几年,老贺家的日子彻底缓过来了,有车有地有存款。

在八五四农场,得到吴进堂帮助的人很多。谁家有病人,他私车公用跑医院;田间路坏了,他闷声不响地花钱修;大雪封堵了校园操场,他既出人又出铲车……他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感恩北大荒。

付出总有回报。吴进堂家收马铃薯时缺人手,想帮他干活的几十台车排了一里地长,连80岁的老人也去麦场帮忙检斤;吴进堂病了,全队人一个不落去看望;吴进堂的车坏在田间道上,多少天不会少一滴油……

“我富了,就要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我吴进堂能干出今天的名堂,靠的是农场对我的支持,让我掌握这么多的宝贵资源;靠的是社会对我的关爱,帮助我绝处逢生。我富了,就要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让更多的人与我一道品尝富裕的滋味。”在吴进堂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将合作社继续做大、做强,与乡亲们一同致富。

前几年,他花了十几万元研究六行精播机、玉米催芽机等三四十项机械的改装,研究成功后,还热心帮助乡亲们改装。他希望通过改装提高机器的效率,能让大伙儿多赚钱。

2013年,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在顶层设计中描绘了“加快构建环兴凯湖经济发展圈,合力打造东北亚经济桥头堡”的蓝图。吴进堂又一次勇立潮头、挺身而出,在服务本场职工的同时,又把服务范围延伸到周边县市。

2013年3月10日,虎林市人代会召开。作为人大代表,吴进堂上交了一份土地规模流转提案。会后,他走进虎林市两个乡镇,承租了伟光乡2300亩耕地、杨岗镇1800亩耕地。由于标准化生产,连片经营成本降低,抗风险能力增强,当年这些耕地平均亩产比当地农户高出200斤;参加土地流转的700多人拿到国家粮补和土地出让金后,都高高兴兴地外出打工了——挣了两份钱。

2014年,吴进堂在思考中又寻找到一个农民增收、国家增粮和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利用这两个乡镇的4万亩水田、千头奶牛小区、大米加工厂、小额贷款公司和种业等资源,以兴办粮食加工厂来拉长产业链,培训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种植经济作物,让土地增加更多的效益;联合当地六个合作社开发循环农业,搞畜牧养殖,种植有机农产品,以此壮大合作实体,让土地流转村镇的几千口人因国家改革试验区建设“红利”而生活得更幸福。

2015年,为了心中那份郑重的承诺和更加美好的梦想,吴进堂迈开更加坚实的脚步,再出发!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