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起因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和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凝聚人心、优化管理、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职责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变革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从各种渠道归属社区的党员不断增加,社区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社区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群众需求多样化多元化趋势日益突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这对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同步提出了“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任务。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贵阳市针对2012年前撤销全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建立区(市、县)直属的新型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变“一社一居”为“一社多居”的新格局,提出以“三创一强一提升”(创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建强社区党组织、提升群众满意度)为载体,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造和谐文明、平安幸福、群众满意的“新型社区?温馨家园”,有效巩固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主要做法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核心在服务。为新形势下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贵阳市不断强化新型社区的服务功能,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党员教育,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保障,全力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打造发展升级版提供坚强保证。
一、创新“大党委”运行机制,增强服务功能。一是实行“大党委”制。把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和村(居)党组织负责人,以及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负责人聘任为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或副书记,与驻区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探索开展与驻区单位双向评价、双向监督、双向承诺,构筑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居委会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有关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社区“大党委”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党委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居委会党组织负责人、驻区单位党组织有关负责人、党员代表参加的共驻共建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社区党建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三是建立社区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驻区单位党组织制度。每名社区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联系2-3个驻区单位党组织、居委会党组织和网格党组织,定期了解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动社区各项任务落实。云岩区通过由社区与驻区单位相互承诺、签订共建协议书,定期召开由社区党委、驻区单位、社区各类组织参加的共驻共建联席会,整合利用相关单位资源,研究解决居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共同推进社会治安、环境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白云区通过建立例会制、动态管理制、定期报告制、双向考核制四项制度,促使社区会同驻区单位抓好各项事务的落实。全区所有社区已组织驻区单位召开工作例会102次。息烽县新华社区与辖区39家单位签订协议书,共同搞好社区建设。
二、创新设置方式,健全组织体系。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不断优化区域党组织设置模式。一是健全企业党组织工作体系。认真抓好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商铺、店面、商圈等集中区域党组织建设,探索在住宅小区设置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住宅单元党员中心户以及各类功能性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全市社区共建立各类功能性党组织1570个。二是健全网格化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市—区(市、县)—社区三级网格化指挥调度平台,开通12319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GIS地图,增强社区社会治理能力。比如:清镇市向各非公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各社区共成立各类型党支部、功能党小组150余个,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开阳县将所辖区域共划分为66个网格,在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建指导员、1名网格管理员、1名网格民警,实行“全科医生”工作方式,准确掌握网格工作情况。三是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推进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妇联工作在社区落实。建立完善以居委会委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住宅单元管理员为主的管理网络,把各个院落、楼栋的党员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共同做好工作。按照“三有”(有工作人员、有接待窗口、有工作措施)“六统一”(统一机构设置、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工作制度、统一工作台帐、统一工作流程、统一运转机制)的要求,在乡镇(社区)、村(居)建立群众工作站,完善群众工作网络。
三、创新教育方式,构建开放性教育网络。一是强化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群众路线教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依托贵阳党建信息化平台以及社区业余党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站、短期实践教育培训基地,开设社区业余党校,聘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上课,抓好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从严加强党员管理,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推进处置不合格党员试点,促进党员充分发挥作用。2013年,全市在民主评议中处置不合格党员50名。二是建立在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下发《关于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深化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在第二批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推进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号召全市在职党员带头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全市社区设立“党员集结站”,组织在职党员到工作地或居住地社区报到,亮明党员身份,登记服务意愿,认领服务岗位,参加志愿服务。目前,全市669支党员志愿服务队6.7万余名党员,带动全市46万余名志愿者进社区亮身份、作承诺、办实事、树形象,带头服务群众并引领群众参与服务,推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落实,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员承诺践诺制度。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重点工作,开展“我是共产党员,我为贵阳增光”、“争做好党员”等活动,设置党员公示栏,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组织社区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向居民群众承诺、践诺、评诺,促使社区党员亮身份、作承诺、做表率。云岩区普陀社区推行“党员五诺进院落”,促进党员在承诺践诺中服务群众、创造佳绩。乌当区各社区通过区远教频道、社区远教站因人因需开展电脑技术、家政服务培训无业居民1200余人,帮助800余人找到岗位。
四、创新服务载体,推进精细化管理服务。一是完善服务体系。围绕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按新型社区“一厅五站”格局设置“全科社工”服务窗口,不断完善“15分钟服务圈”、“社区服务365”等服务品牌,建立健全辖区内各类组织和驻区单位相结合、无偿与低偿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乌当区创新社区成立了专业社工机构 “创新蔚蓝社工服务社”,探索 “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社区签订合同,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2013年,组织20名志愿者参加“你我同行、共建绿色家园”活动,组织8名中学生志愿者和服务社6名社工开展关爱留守老人活动,组织各类培训600余人。各社区还制定了《社区服务中心“一厅四部”及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规范》、《限时办结制度》、《错时工作预约服务制度》、《一站式办结制度》和《社区服务大厅及服务窗口办事指南》等制度,规范办事流程,方便人民群众。二是创建文明社区。加强社区文化小广场、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推进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组织居民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诚实守信主题教育,举办各类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主题,宣传“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活动,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创建绿色社区。教育引导居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提高社区绿化覆盖率,美化社区环境。健全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污染防治措施,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开展“生态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四是创建平安社区。动员社区群众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巡防巡治,严打“两抢一盗”,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特殊人群管理,抓好综治、信访、维稳、禁毒工作,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人民调解网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五、充分发扬民主,全面落实民主化管理。一是全面落实“三会一评”工作法。进一步规范社区议事会的组成、职责、议事内容、议事程序,真正做到“社区居民提议、社区党委决策、社区服务中心执行、成效接受群众评议”,实现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二是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机制。实行社区党员干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做到每名党员干部联系5—10名党员、群众。实行社区党员“六必访”制度,做到群众“家有困难必访、家有矛盾纠纷必访、家有下岗失业人员必访、家有重大疾病患者必访、家有刑释解教(社区矫正)人员必访、家有孤寡老人必访”。开发社区便民网站,设立“社区书记主任”信箱,开通社区服务热线,不断拓宽社情民意收集渠道。三是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市委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提高居委会干部生活补贴,对从事居民委员会工作3年以上,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居委会成员,在区(市、县)事业单位招聘时可设置一定岗位定向招聘,激发干部服务动力。居委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制定社区公约、居民行为准则,引导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依法宣传教育群众、维护居民利益、促进和谐稳定、收集社情民意、开展监督活动、履行协助职责,开展“方针政策讲一讲、邻里纠纷劝一劝、有了困难帮一帮、生病住院访一访、不良行为管一管、文体活动乐一乐”的“六个一”活动,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主人。白云区以“服务升温?幸福升级”为载体,通过百名机关党员干部结对百家基层党组织、百家党组织凝聚千名党员、千名党员联系服务万户群众活动,推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六、强化“三个纳入”,强化服务保障。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社区管理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组织活动能力强的“一好三强”标准,采取公推直选方式选举产生党委书记,配强社区领导班子。配强社区工作人员,新型社区平均在编人员28名,建立了一支拥有1900余人稳定的专职社工服务队伍,每年组织县级以上培训1次以上。每个社区配备了1名党委专职副书记,配备2名以上专职党务工作者,专抓社区党建工作。二是强化经费落实。各区(市、县)财政在保障社区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基础上,每年为每个社区安排不少于100万元以上的公益事业经费,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在较高层次上实现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对委托居委会办理的服务事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的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兑现工作补贴。居委会党员缴纳的党费,全额返还给居委会党组织,用于党员开展活动。目前,全市居委会党组织运转经费全部在2.4万元以上。三是强化阵地建设。采取政府购置、划拨或住宅小区开发商配套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加强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建设,全市93个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全部达到800平方米以上,部分社区达到2000—3000平方米,实现较高层次有场所议事。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用好“三创一强一提升”专项资金,着力解决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初步成效
通过开展“三创一强一提升”创建,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党组织服务内涵。一是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通过实施环境整治、安保、照明、文体设施、道路改造等工程,弥补了城区基本生活设施薄弱等问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二是让群众得到了实惠。通过创建,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水不通、气不畅、灯不亮、路不平、卫生差、治安乱等现实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三是有效推进了基层民主。在社区公益事业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中,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引导居民全程参与,做到“政府怎么干,群众说了算”,实现了“从政府配餐到群众点餐”的民生工程新模式。四是增强了居委会党组织的网底作用。引导居委会以社区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增强了居委会与社区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管理公司和广大居民的互动,有效开展各项民主自治活动,推动共驻共建共享。五是规范了新型社区运行机制。社区联系会议制度、“三会一评”工作法有效运用于社区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区域化党委整合资源、调动力量的功能得到发挥,服务理念得到转变,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提升。六是调动了社区各类资源。通过创建,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参与社区建设。2013年共有10个社区公益事业项目在场地、资金、器材等方面得到了社会力量、居民群众的支持,共计342万元。
经过一年努力,全市93个新型社区中,2013年共投入2亿元社区公益事业项目资金,建设1241个社区公益事业项目,惠及群众245万人,建成文明社区36个、绿色社区2 7个、平安社区49个、“新型社区?温馨家园”21个;全市群众安全感达94.20%,比2012年提高了4.83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达到83.87%,比2012年提高3.67个百分点;共有26个社区党委获得市级“先进社区党组织”称号,获得群众赠送锦旗21面、感谢信29封,17个社区党委、19个居委会党支部被评为市级“五好”基层党组织,5个社区党委2个居委会党支部被评为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2名社区党委书记、8名居委会党组织书记被省委命名为“全省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
经验探讨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和群众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新形势下建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调动辖区各种资源共同参与,尤其需要激活党员这个“细胞”,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内带动党外、党员带动群众,形成服务社会人人参与服务、人人自我服务的“大服务”格局。必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服务,切实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以群众的满意为目标。
相关专题 |
· 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典型案例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