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10: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是指在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在派驻的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党组(党委)领导下,协助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工作,主要发挥指导帮带作用,全程参与村党支部的工作。2012年4月,山东省菏泽市把“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作为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着力点,在全市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推动了农村基础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了基层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起因背景
夯实基层基础,做好基层群众工作,是适应基层新形势、顺应农村新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愿望也逐步提升,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研究基层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新办法,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把工作做好做实,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在为基层排忧解难中理顺群众的内心情绪,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
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是夯实基层基础、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全市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战斗力不强、党员队伍活力不足等问题,一些村存在集体无收入、运转无保障、服务无能力等情况,少数干部不能正确对待群众的诉求、群众意见不断增多等现象。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就是要让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到基层,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012年4月,菏泽市制定了《关于从市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的实施方案》,组织78个市直单位的100名党员干部帮包19个乡镇中的100个贫困村,担任帮包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每个乡镇为一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选配1名县级干部担任组长,并挂任所帮包县区委常委、副县区长。同时,要求各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分别制定实施方案,选派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全市各级共选派1306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委专职副书记任组长的“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全市“第一书记”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二、主要做法
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主要是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主线,突出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社会稳定这个根本,提升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水平,探索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途径,使各级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具体化、规范化、有效化。
(一)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注重选派队伍素质。一是坚持标准,优选对象。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对干部的选派标准作了具体规定,选派的“第一书记”,必须是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心强,热心为基层和群众服务,有培养前途、身体健康的优秀中层正职党员干部,后备干部优先选派,市直单位选派的工作组组长必须是县级党员干部。二是严格程序,逐步审核。采取组织动员、个人报名、党组(党委)集体研究、并经组织部门最后审定的程序确定,充分保证选派干部的质量。在选派过程中,对市直单位选派不符合条件的20余名党员干部,坚决退回原单位重新选派。三是岗前培训,提升素质。在“第一书记”任职前,进行岗前培训,聘请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教授,讲授有关农村党建、农村政策法规、社会稳定、群众工作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邀请部分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现身说法,并进行了闭卷测试。
(二)定位职责,明确目标,注重工作保障力度。
(三)严明纪律,强化管理,注重工作任务落实。一是严明工作纪律。立足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制定《市选派的党员干部工作守则》、《考勤及请销假制度》和《市选派的党员干部“十不准”》等制度,认真落实定期通报和销号管理措施,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不负责任、消极应付、完不成任务的通报批评。二是强化调度督导。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现场会,促进“第一书记”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实地查看等方式对“第一书记”在岗、工作等情况暗访检查,对无故不在岗或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进行通报批评。三是严格考察考核。制定考核办法,细化计分内容,明确计分办法,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对“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和派出单位的考核,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相关单位配合。采取现场查看、查阅资料、座谈了解、考核组评价、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每年对选派的“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和派出单位考核一次。
(四)加强领导,激励奖惩,注重浓厚氛围形成。
三、初步成效
目前,“第一书记”逐步成为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一个标志品牌,成为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基层群众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一年来,市派“第一书记”在巩固基层党组织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机关干部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巩固了党的基层组织。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新建党组织3个,调整选配村党支部书记24名、“两委”成员124名,村“两委”班子健全,班子成员普遍树立了“抓好党建促发展,经济发展带党建”的意识;从致富带富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中发现选拔村后备干部2083名;帮助村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划835个,新建135个,扩建84个,修缮715个。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在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回村大学生、35岁以下复退军人等“五类人”中培养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按照“双强”要求、严格执行党章规定,共发展党员1563名;通过“设岗评星”、“承诺践诺”等活动和各级各地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外出学习教育731次,参加干部群众14648人次,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加强了村级制度建设,抓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在坚持好“三会一课”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村“两委”工作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理财制度等2193个,通过制度来规范、监督班子和党员的行为。
二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着力理清发展思路,通过走访干部群众、外出考察学习、争取后方单位支持、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对村“两委”干部教法子、指路子,共制定脱贫规划1867个,其中,经派出单位党组(党委)集体研究的1348个,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过的1351个。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通过盘活资产、投资入股、租赁承包等方式,引进致富项目690个,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形式。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种养殖业,培育一批特色品牌农产品,形成优势主导产业;加强对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本领,实现农民收入长期较快增长;培植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引导农民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从群众最期盼、最想办的事情做起,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帮助301个村修路600多公里,为209个村进行了电网升级改造,帮助323个村通了自来水,解决其他“五通十有”类问题1405个。
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从着力解决实际困难入手,主动与农民群众谈心交友,听取民声、了解民意、为民办事、解决困难,争取慰问金130余万元,帮助3000余户贫困户解决了生产生活难题,资助解决了721名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较快获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与农民群众结下深厚友谊。从完善预案、建立机制入手,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加强社会舆情分析研判,及时处理,形成了党群联动、监管互动、有序推动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从排查化解矛盾入手,积极进村入户听取群众诉求、征求群众意见、解决实际问题,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对历史遗留问题认真进行梳理,逐一排查调处,并将处理意见和结果及时反馈群众,共收集群众反映问题和建议3600余条,受理解决群众信访、民事纠纷及邻里矛盾等问题2300余起。在第一批“第一书记”年度考核时,许多“第一书记”在述职过程中,多次赢得群众的热烈掌声,很多村的党员干部群众满含热泪、饱含深情、如数家珍般地叙说他们所做的实事好事,强烈恳求“第一书记”留任。
(四)提升了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机关干部接受了实践的锻炼,“第一书记”直接面对基层矛盾和问题,直接参与处理基层事务,走访73109名党员、166419名群众,发放调查问卷169657份,召开座谈会10041次,通过耳闻目睹、亲身体验,在具体实践中接受锻炼。机关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第一书记”在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发展村级经济、解决群众困难时,用真心融入群众,用真情打动群众,提高了干部的亲民、为民、爱民的意识。三是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改进。通过直接了解和接触群众的生活状况,强化了宗旨意识,增强了服务意识,及时了解群众的冷暖、喜乐、疾苦和需求,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开展群众工作。
四、几点体会
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是创新新时期基层群众工作的有益探索,是新形势下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在实践中,对于选派“第一书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深入基层、心怀群众,是选派“第一书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必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途径。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依靠群众开展工作,是我们党之所以走到今天的根本所在。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作决策、定政策、部署工作,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
第二,转变思想、解决问题,是选派“第一书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首要任务。不能片面地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理解为单纯物质方面的支持,重要的是用科学的理念武装农村干部群众头脑,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党建帮扶、物质帮扶、精神帮扶、文化帮扶多管齐下,从根本上建设村级班子,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确保帮包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服务于“三农”这个主题和核心,既帮助农民群众破除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又给农民群众送去科技、知识、信息和其他致富手段,从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
第三,加强联系、群众满意,是选派“第一书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根本目标。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干部真正沉下去、蹲得住、安下心,帮助民需,解决民难,凝聚民心,发挥了党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政治优势,零距离接触群众,与群众一起感受幸福与快乐、困难与艰辛,培养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基层群众满意是工作最高标准,工作干得好不好、成效实不实,必须由群众说了算。要把工作做在群众急需处,积极主动联系和服务群众;要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心、关怀和关爱,不断凝聚民心民力,进一步巩固执政根基;要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集中精力抓好整改,确保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第四,总结经验、形成机制,是选派“第一书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要多想办法,善谋思路,用改革的思路、统筹的理念、创新的办法,总结提炼经验成果,完善健全机制体系,不断巩固工作成果,形成长效机制,取得长期效果。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基层政府难以取得大的突破,仅仅依靠一个部门单兵作战难以取得大的实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的具体制度,特别要把一些好的做法转化为制度,不断提高基层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做到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服务群众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相关专题 |
· 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