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10: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及动因
南木林县地处后藏,为西藏第二人口大县,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牧区流动党员社会结构和组织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给农牧区党员群众的管理及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
一是流动党员日益发展壮大。我县每年外出流动党员达3000余人次,占党员比例较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已经成为了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新形势下出现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尤其是流动党员外出前教育、专人联系、定期汇报等制度无法有效实施,同流动党员经常性联系不够,未能完全掌握和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经常出现流动党员离家又离党,党员受教育。
三是流动党员管理遭遇新问题。近年来,南木林县由于地域优势,农牧区大量流动党员外出藏北、日喀则、林芝、拉萨等地务工经商,有的甚至走出了藏区,对其政治表现、思想动态、行为处于无人监管、无人知晓状态,加之部分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容易受宗族派性影响,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党员成分、生活环境及思想意识形态趋于复杂化,为县域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诸多隐患。
二、主要做法
1、暖心工程。一是解放思想变思路。各级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进行思想疏导、理顺情绪,引导他们增强发展欲望,坚定发展信心。对有创业意向的,为民服务机构实施“一条龙”式服务,帮助应对困境,走出低谷,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二是凝心聚力帮技术。通过联合人社、农牧、水利等部门,组织开展为期1周的创业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班,鼓励返乡外出流动党员依靠自己力量,实现创业或二次就业。采取就业指导、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推荐给有用工需求的企业等措施,努力帮助流动党员在家乡实现再就业。三是统筹协调聚资金。通过协调金融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政府项目部门、驻村工作队等,帮助流动党员协调解决创业资金,为返乡外出流动党员创办项目,带动就业。四是组织联户帮生产。充分利用“双联户”工作,在农忙季节,积极组织联户生产,解决流动党员家庭的劳动力问题。
2、爱心工程。目前,我县共有农牧区留守人员40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达200名。为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着力构筑四大“爱心”格局。一是以党组织为主体的组织爱心网络(村居党支部、乡镇党委、县委组织部),把各级组织的关爱送到流动党员心中;二是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爱心网络(教育局党支部、县一中、二中党总支、乡镇完全小学党组织),把学校的关爱送到他们心中;三是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爱心网络(工青妇、志愿者),把团体的关爱送到他们心中。四是以民政为主体的社会爱心网络,把社会的关爱送到他们心中。组织开展“同在蓝天下,城乡手拉手”、“你我携手,关爱空巢老人”活动,组织社区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开展结对助学助困活动,增强城乡交流,增进彼此友谊,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生活乏味、兴趣单调、缺少关爱问题,拉近城乡儿童距离,解除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
3、向心工程。为切实加强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实施了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向心”工程。一是开展一次走访慰问活动。各级党组织利用流动党员返乡之际,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做好一个思想汇报。规定外出流动党员不论走到哪里,每年都要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外出思想工作情况,与流出地党组织保持经常性信息沟通,使流动党员不论走到哪里,永远不脱离组织。三是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流动党员外出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时,党组织主动向他们压担子,要求他们至少要向家乡提供一条合理化的发展建议,引导外出流动党员把市场信息、发展项目等及时带回家乡,不仅自己带头致富,而且还要带领群众致富。四是带动一次贫困户外出务工。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致富能手结对一名困难党员活动,帮助困难党员掌握一项技能,帮助困难党员脱贫致富。
4、放心工程。通过完善四个一,让流出党员放心。一是一人一卡。外出党员所在党支部给每个外出党员建立一张跟踪服务卡,内容包括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支部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各方面情况。二是一人一联。各村党支部通过认真挑选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支委会成员与外出党员以1+1形式结成对子,同时担当“联络员”,负责对外出流动党员的联系和教育管理。“联络员”定期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主动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情况,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提供致富信息和参与家乡建设,督促其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到流入地或原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三是一季一访。外出党员所在党支部至少每个季度要到外出党员家中走访一次,了解外出党员家属思想、生产生活等情况,并给予关心和帮助,解除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四是一年一议。每年春节、藏历年期间,党支部对外出党员的《流动党员流动证》进行查验,了解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并对其进行民主评议。评议内容包括是否遵纪守法,是否执行了流动党员管理的有关制度,是否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参加组织生活、缴纳党费、遵纪守法,特别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业致富等方面进行考核,做出评议结论,把评议结果进行存档,并在支部进行公开。通过落实“四个一”,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使全县各基层党组织改变过去外出流动党员管理难的被动局面,对外出党员做到“知去向、知现状、知思想”,确保不让一个外出流动党员脱离党组织的管理。
5、温心工程。一是提升素质“促发展”。开展“我与家乡共话发展”活动。各乡镇党委充分利用春节、藏历年期间外出党员返乡之际,积极组织本乡镇流动党员召开座谈会、慰问会、茶话会和到流动党员家中慰问等形式,加强同流动党员的交流与沟通,向他们通报党组织的工作情况和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各乡镇党委在春节、藏历年期间通过“发放一套学习资料、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开展一次专题讨论、收看一次远程教育专题片、提供一条致富信息”等办法切实抓好春节、藏历年期间对流动党员的集中学习培训工作,提升流动党员的素质。二是创新载体“促创业”。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以“组织提升水平、党员提升素质、创业提升质量、家乡提升影响”为目标的“为驻地做贡献,为家乡添光彩”活动,引导流动党组织和党员“双联双争”,即联系当地党组织、联系广大外出党员群众,争创“五个好”先锋党组织、争当党员致富创业能手。三是上门关怀“勤指导”。县委组织部通过选派专人专程到新建立的流动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对新发展的党员进行考察谈话,为他们上党课、讲形势,指导他们开展党内活动。四是优化环境“助发展”。出台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主动搭建服务平台,给返乡创业人员以外商同等待遇,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给予大力支持,对返乡党员在创办企业、建设基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协调解决,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采取各种举措,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党员回乡创业,积极引导他们为家乡建设出力,为困难群众献爱心,为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县建设展示才华、发挥作用。五是主动帮扶“护权益”。通过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保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开通了流动党员维权专用电话号码,在流动党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配合驻外流动党组织与流动党员所在地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在劳动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工伤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帮助,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
一是流动党员台帐工作标准化。针对流动党员较为分散和管理难的实际,充分利用春节、藏历新年等流动党员返乡时机,每年开展一次流动党员普查,做到“五个摸清”,即即摸清党员基本情况、摸清外出时间,摸清联系方式,摸清流动去向、摸清从事行业。县、乡、村三级均建立了流动党员电子信息库和文本信息库,扎实抓好了流动党员信息录入工作。乡、村两级逐步完善了流动党员档案、归类存档、登记造册等具体工作,对流动党员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及时向县委组织部反馈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初步形成了“平时收集、集中采集、按月汇总、季度更新”的信息采集模式。目前,全县已将367名经常外出的流动党员纳入了信息库。
二是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制度化。结合实际,下发了《南木林县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明确了全县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义务。制定了“一证四表”,即《流动党员活动证》以及《流党员登记表》、《流入党员登记表》、《流动党员意见反馈表》、《流动党员结对帮扶情况表》明确乡村两级需定期将流入、流出党员登记如表;党员外出前应向所在党组织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流动党员意见反馈表》,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做到自觉持证、亮证、用证;党员返回前需将《流动党员反馈意见表》交由流入地所在党组织,填写意见说明,并加盖公章;党员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意见反馈表》交流出地党组织查验,并如实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流出地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签署意见并盖章存档。
三是流动党员帮扶关怀工作人性化。一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针对流动党员大部分是外出党员的特点,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一方面,积极发动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外出流动党员形成结对,每名乡村干部至少与1-5名外出党员形成结对,为外出流动党员家庭和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家庭,进行关心和服务,确保外出党员在外能安心;另一方面,将那些外出经验丰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外出党员作为所在地的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与所在的本县外出流动党员形成结对,定期与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外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外出党员在外能安心。目前,在拉萨、那区、日喀则等地明确了14名流动党员联络人。二是建立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乡村两级定期走访慰问外出党员家属,了解流动党员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在走访慰问中,坚持做到“五访五问”。即:党员流出前必访,问流出去向、联系方式;党员流出后必访,问思想动态、参加组织活动情况;流出党员家庭情况必访,问家属生产、生活、工作情况;流出党员返家时必访,问党员在外表现、是否继续流出等情况;流入党员必访,问流入时间、流出地及流出前的生产、生活、工作等情况。
四是流动党员激励工作经常化。针对外出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特点,各乡镇在流动党员外出集中时段,组织外出党员召开专题会议,引导广大外出流动党员在外遵纪守法、带领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为流出地提供信息和引进先进技术,增强家乡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各乡镇还组织外出流动党员公开承诺,使流动党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党组织监督,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中,各乡镇设立了外出党员作用发挥岗,交由经常外出的流动党员领岗,要求他们每年收集农牧产品流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致富信息不少于5条,积极向村“村两委”反映,向群众反馈。去年以来,外出流动党员收集劳务输出信息100余条,劳务输出流动党员达到1600余人。
五是考核工作规范化。乡镇党委每年审核一次外出党员的《党员活动证》及《流动党员意见反馈表》,对审核未通过者,乡镇党委次年不予以办理离乡手续。同时,把流动党员纳入考评考核范围,乡镇每年召开党员大会、村“两委”每年召开党员群众民主互评会对流动党员进行专项评议,对党员外出流动期间参加组织生活、缴纳党费、遵纪守法,特别是维护社会稳定、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业致富等方面进行考核,做出评议结论。通过民主评议,使流动党员明确自己应该怎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外出流动党员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他们作为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的觉悟,使每个流动党员“流动不离党、人散心不散”。
三、成效与反响
南木林县实行“五项工程”构建流动党员管理“五化”新格局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广泛认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了经济发展。据统计,各乡镇设立了外出党员作用发挥岗,由经常外出的流动党员领岗,要求他们每年收集农牧产品流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致富信息不少于20条,积极向村“两委”反映,向群众反馈。自去年以来,外出流动党员收集劳务输出信息达120余条,劳务输出流动党员达到1600余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效果明显。
二是促进了社会和谐。据不完全统计,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中,共化解矛盾纠纷356件,开民思想调解255次,谈心谈话110次,结对帮扶465对,改善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促进了民生改善。自流动党员管理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与流动党员结成帮扶对子19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120多件。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外出流动党员形成结对,每名乡村干部至少与1-5名外出党员形成结对,为外出流动党员家庭和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家庭,进行关心和服务,促进了民生改善。
四是筑牢了基层基础。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和“一证四表一办法”的管理,确定了流动党员的规范化管理,在走访和慰问中,“五访五问”进一步明晰了党员的思想动态、组织生活情况、在外表现、家属生产、生活、工作状况、流出地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情况,对基层流动党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筑牢了基层流动党员基础。
五是转变了干部作风。各级基层领导干部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带头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既当组织推动者,又当实践示范者,有力的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
相关专题 |
· 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