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典型案例征集>>网上展示>>服务型党组织

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如皋市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长效机制的实践做法

2014年12月17日10:3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这既是对基层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也是对下一阶段工作的明确要求。江苏如皋探索建立“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在“划网格”的基础上“筑支点”,将党组织建到群众的家门口,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背景与起因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等为鲜明标志的各项改革,极大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新要求、新形势、新变化。

1. 创设党员中心户是适应党群关系新要求的迫切之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当前,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日益增多。一方面,少数党员主体意识弱化,先锋作用发挥不明显,存在“各种各的地,各管各的田”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党员致富能力强,有服务群众、彰显先进,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但又缺乏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和载体。在这种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迫切需要创设一种分散型、多样型、综合型的服务载体,既充分发挥党员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又极大地密切和维护党群关系。

2. 创设党员中心户是适应经济转型新形势的创新之举。随着农村经济的提速发展,林、牧、渔、工、商等产业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基地、大户、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等经济实体。而传统的“镇级党组织—村级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四级管理架构,侧重于行政管理,不能满足服务相对复杂经济管理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创新构建一种灵活、小型、多元的服务单元,既是外部形势所需,也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创设党员中心户是适应社会管理新变化的务实之举。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管、收、批”的管理型政府加快向“扶、帮、带”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村级党组织服务人群越来越广、服务事务越来越多。目前我市所有的村(社区)均达到党总支建制标准,12个村(社区)达到党委建制标准,但村干部的数量并没有随之扩增,“事多人少”成为众多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区划调整后客观上增加了镇级的管理半径,较边远区域的群众进镇办事的路程更远、难度加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整合无职党员、党员创业能手、入党积极分子等现有力量,建立灵活机动的服务队伍,成为基层党组织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措施和做法

我市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服务力量最大化、服务体系网格化、服务功能多元化、服务机制常态化。

一是以党员为主体,实现服务力量最大化。最大化地整合基层综治维稳、民事调解、文化建设等领域的党员,将分散的、自发的力量集中起来,打造“一综多专”的服务骨干队伍。一是强化能力素质。围绕“政治素质好、身体状况好、邻里沟通好、服务指导好”总体要求,择优从复员退伍军人党员、离退休(退职)党员、致富能人党员中培育党员中心户,同时有计划地在年青党员中确定“党员中心户”的后备人选,加以重点培养和锻炼,着力打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二是强化分类培育。按照“因人制宜、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原则,着力培育“五型”党员中心户(即从善经营的能手党员中培育“带民致富型”,善协调的党员中培育“村务协管型”,有威信的老党员、老干部中培育“民事调解型”,讲奉献的富裕党员中培育“爱心帮扶型”,素质高的“两新”组织党员中培育“村企联动型”),使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的类型更多样、成效更显著。三是强化培训帮带。创新“1+3”培训帮带模式(每名党员中心户每年参加1次市、镇级集中培训;建立镇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村党组织、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党小组长、党小组长联系党员中心户的“三联系”制度),不断提升党员中心户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二是以“户”为中心,实现服务体系网格化。按照“以点带面、连线成面、点面结合”的思路,以“党员中心户”为中心,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网格化服务体系。一是打造靠前服务的“支点”。按照“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活动”的原则,根据各村(社区)党员总数和村民户数合理设置,一般1-2个村民小组划分一个网格,设立1个党员中心户,形成“网格+党员中心户”工作模式,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服务前移、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目前,全市已培育6074名党员中心户,形成对8518个村民小组党员群众的全覆盖。二是打造辐射引领的“核心”。要求每名党员中心户联系3-5名骨干党员,党员中心户与骨干党员共同联系10-20名党员群众,建立以党员中心户为核心、骨干党员为延伸的辐射型组织架构,真正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目前全市各村(社区)都能实现“两个1”的目标,即1公里内有联系的党员中心户、10分钟内找到联系的骨干党员。三是打造资源整合的“重心”。将党员中心户的培育与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基层“十个一”、市级机关部门“双联双助”、机关党员干部“三解三促”等挂钩帮扶工作结合起来,让党员中心户当好参谋和助手、让机关党员干部成为后盾和助力,使党员中心户成为承接资源、整合资源、放大资源的“重心”,充分激发内力、借助外力、增强合力。

三是以载体为支撑,实现服务功能多元化。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要求,创新贴近基层、彰显实效的载体平台,实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一是提供“标准化”服务。明确了党员中心户“五大站”的基本职责(政策宣传站、民意收集站、矛盾调解站、致富加油站、民生服务站),要求镇(区、街道)建立“一户一档”,记录党员中心户的履职情况,加强跟踪管理,确保“规定动作”不打折扣。二是提供“一站式”服务。按照“五有”标准(有“党员中心户”户牌、有“亮身份、亮承诺、亮成绩”公告栏、有基本便民服务工具、有便民服务卡、有服务档案记录),帮助党员中心户完善软、硬件设施,切实将服务重点从“工作场所”转向“居住场所”、将服务内容由“行政服务”转向“生活服务”、将服务时间由“8小时内服务”转向“8小时外服务”,实现了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对象全覆盖。三是提供“特色化”服务。在灵活用好“一卡一本一表一单”(便民服务卡、民情日记本、群众意见表、外出党员联系单)的基础上,引导党员中心户结合各村的实际开展“八个一”活动,即“上好一堂微型党课、联系一批流动党员、招引一个在外能人、推广一门实用技术、提供一批致富信息、走访一批困难群众、协调一件矛盾纠纷、代办一批群众事务”,努力做好“自选动作”和“加分项目”。

四是以制度为保障,实现服务机制长效化。把立规矩、定制度作为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机制的保障,着力将这项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一是建立科学选拔制度。创新选拔“三荐一公示一审核”工作流程(通过党员自荐、群众联荐、村(社区)党组织举荐等方式进行广泛推荐;“两委”班子和党员、村民代表集中进行测评公示;镇(区、街道)党(工)委进行联合审查),才能确定最终人选,确保党员中心户素质突出、群中公认、组织放心。二是建立考核评议制度。市级层面出台《“党员中心户”考核评价方法》明确考核项目,各镇(区、街道)按照贴近实际、科学可行、简便易行的原则制定量化考核细则,每年采取党员群众评议、村级党组织考评、镇党委评定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对考评合格的党员中心户由镇、村视情给予适当的活动经费补助,对考评不合格的党员中心户予以摘牌调整。三是建立激励保障制度。注重精神鼓励、政治激励和物质保障相结合,每年评选一批市、镇级优秀党员中心户予以公开表彰,优秀的党员中心户实行三优先(优先推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优先选拔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优先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市委组织部设立专项资金,对评审确认的市级优秀党员中心户,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补助。

三、成效与反响

1.实现了党的工作对基层党员的有效覆盖。通过建立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长效机制,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方式筑牢党的工作在基层的“支点”,激发了基层党员的责任感、光荣感和自豪感。我市江苏美树城党支部构建“社区党总支-公司党支部-片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服务网络,7名党员中心户经营业主带动周边632名群众致富,增加农民年均纯收入约4000元,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党企共建”之路;下原镇文庄社区党员中心户郭杰作为社区电工,及时上门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还与其父亲共同建立“法治驿站”,父子协同开展矛盾调解工作。

2.实现了党的组织对基层群众的有效服务。通过建立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长效机制,引导基层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不断提升服务党员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家门口”,“党员就在我身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近年来,全市党员中心户发放服务卡8.7万张,代办群众事务2万多件,帮村招引能人近4000名,提供致富信息2万多条。

3.实现了党的建设对基层工作的有力加强。通过建立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基层综治维稳、民事调解、文化建设等各领域的骨干力量,着力解决新形势下村域范围扩大,服务事务繁杂,管理力量薄弱等难题,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重心下移,目前,全市已有6074户党员中心户挂牌服务,实现了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全覆盖,完善了“镇(区、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委(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位一体”组织架构,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实现了党的形象在基层社会的有力提升。通过建立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长效机制,变党员群众“上门求助”为党员干部“主动下访”,引导党员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增强本领,真心察民情、暖民心、解民忧,提升和维护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基层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度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经验和启示

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致胜法宝。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最丰富、最实际、最管用。只有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群众,发挥出群众自身的能量。如皋健全“党员中心户”长效机制,关键就是要围绕群众、抓住群众、依靠群众,既严格要求从群众中“选”人,又放手让群众去“看”、去“评”,充分发挥了群众的推动者、参与者、监督者作用,有效激发了群众自身的能量与热情,取得了良好成效。

2.良好的工作载体是激发工作活力、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抓手。创新载体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力的保证,“贴近群众、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是创设良好载体的关键。如皋健全“党员中心户”长效机制,就是牢牢抓住村级党组织这个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结合部,把“户”这个小载体深化、强化、品牌化,将“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工作细化、亮化、具体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实现了“小载体”发挥“大作用”。

3.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是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准则。要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既要考虑服务主体的多元性,又要考虑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如皋突出分类指导,着重培育带民致富、村务协管、民事调解、爱心帮扶、村企联动等五种类型的党员中心户,既能推动当前农村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又兼顾了群众的实际需要,更发挥党员中心户的个人优势特长,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的自主性、便捷性、多样性。

(责编:秦华、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