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如何让党员“离家”不“离心”?

——铁力市委实施“3531工程”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侧记

记者 李树明

2014年11月13日10: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流动党员约占能够发挥作用党员总数的10%,有的乡镇则占30%,甚至是60%,个别村高达80%;30%以上的流动党员是‘精英’,曾担任过村干部或曾被列入村干部后备名单;60%以上的流动党员是创业型党员,都有自己闯出来的事业。”

2012年,铁力市委组织部根据数年来对全市流动党员的追踪、统计、分析,向市委提供了上述三组数字,并提出实施“3531工程”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的建议。

铁力市委经过进一步调研,反复征求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以及部分流动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在市委组织部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流动党员管理“3531”工程的实施方案》。

对此,铁力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荣赫解读道:“在党内群体中,流动党员群体是一个重要群体,是全部党员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完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既是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

何谓“3531工程”?张荣赫解释说,这个工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三个渠道建立新家,即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专门工作机构、外埠流动党员联络站、流动党员网上工作室;五项举措强化管理,即为流动党员建立档案、建立管理台账、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服务卡、发送手机短信;三大行动凝聚合力,即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教育行动、关爱行动、创业行动;一批典型引领发展,即树立流动党员典型群体,激励更多的党员去发展创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找得着,打造流动党员“联络”平台

2012年,年丰乡吉松村党支部在进行“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时,遇上了一个问题:部分村民过惯了传统的乡村生活,对当“城里人”心存疑虑。面对这种情况,村党支部秉承“好事要办好”“好事也要让群众认可”的理念,在组织在家党员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又通过本乡的党员联络站和党员网上工作室,征求外出务工党员意见并商讨对策。该村的流动党员们由于有城市生活的经历,一致支持村党支部开展的这个项目,并纷纷给村里的家属或亲属打电话,讲该项目之利,述现代化生活之便,很快就统一了全村人的思想。现在,吉松村村民整体住进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一提起这事儿,他们就对村党支部赞不绝口。

提起党员联络站和党员网上工作室,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姚佳宇告诉记者,党员联络站和网上工作室是铁力市委强化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手段。市委按照“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针对某些地方的本市流入党员相对集中、彼此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共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了5个外埠流动党员联络站和14个党员网上工作室,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负责与铁力市在当地的流动党员进行联系,掌握他们的居住、生活、工作与思想状况,并及时向本乡、本村的党组织进行反馈。据统计,由党员联络站和党员网上工作室管理的流动党员约占该市流动党员的70%。

那么,流动地相对分散的党员该怎么联络呢?在铁力市委组织部的流动党员管理台账上,785名流动党员的名字排列有序,详细列出了他们的所在地点、联系方式以及党费交纳、参加组织活动、履职尽责等情况。据了解,该市各级党组织在寻找这些流动党员、为每个流动党员建立档案时是下了大功夫的,仅在联系流动党员方面就全面开展了“六查找”活动,即“原党组织查找、党员个人包干查找、电话联系查找、发动亲朋好友查找、动员知情人查找、相关部门配合查找”。

桃山镇庆丰村党员杨长军常年在外打工,后来举家搬走,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找到他,村党支部多次、多方联系他的亲属、朋友、同学,终于找到了他的新手机号码。当杨长军接到村党支部的电话时,感动得直哽咽,说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海南等地打工,因为地点不固定,所以没能及时和村党组织联系。没想到党组织仍然惦记着自己,令他深深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并决心当一名“身在旅途心在组织”的合格党员。

管得上,打造流动党员“服务”平台

今年七一前的一个周末。秦皇岛新华洋大酒店。会议室正面的墙上,一块红底金字的“党员联络站”牌匾格外醒目,与流动党员名单、组织机构、组织生活等图板交相辉映。在党员联络站站长朱国治的主持下,16名流动党员的“纪念七一”组织生活会正在火热进行中。

朱国治,年轻时曾在王杨乡红旗村当过团支部书记,后来流动到秦皇岛市创业,现拥有一家酒楼共四个实体店、两所宾馆,员工80余人。十余年来,他从铁力市带出60多人到秦皇岛市创业,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其中包括16名党员。党员联络站成立后,流动党员们每个月在他的酒楼过两次组织生活,几乎雷打不动。

他们的组织生活表现出了浓厚的“服务”色彩。除了学习政治、评点时事外,流动党员们还经常交流各种各kj样的创业信息,对党员的创业项目进行评估或商讨,帮助党员解决或谋划诸如项目选址、办理执照或证件审批、为贷款提供担保等事宜。因此,每当过组织生活时,流动党员们无不想方设法不缺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服务”色彩也是铁力市委强化流动党员管理的一大特色。市委组织员办公室副主任邢永玲告诉记者,市委针对流动党员人在外地、根在本地的实际状况,明确地树立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主要是服务”的思维。一是努力提升流动党员的就业本领。市委从党校、农业、劳动、司法等单位抽调9名优秀党员干部,组建了“流动党校”,利用国庆、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时机,开展“现场送课、网上送学”活动,对他们进行法律政策和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努力解除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乡村两级党组织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开展了以关爱流动党员“留守子女”“留守老人”为主要内容的“暖流”行动,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让流动党员专心致志地在流动地打拼创业。三是努力扶持流动党员的创业发展。各级党组织对外出创业的流动党员予以技术、资金、项目支持,对有回乡创业意愿的流动党员开辟“绿色通道”,并设立流动党员“一站式”创业服务窗口。截至今年10月,各级党组织协调金融部门为流动党员解决创业资金近千万元,提供创业项目24个。

同时,铁力市各级党组织还努力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例如,双丰镇党员小崔从事装潢业,一次,他率领部分村民干完工程后,雇主不肯按时发放工资,因多次讨要无果,他便向镇党委求助。镇党委立即出面协调,及时使雇主兑现了工资。小崔感动地说:“关键时候还得靠党组织啊!”

用得好,打造流动党员“创优”平台

从市中心朝东南方向驱车不到十分钟,就来到了铁力市工业园区。在这个规划面积为24.12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建设面积6.37平方公里的园区内,20余家企业或已开工生产,或正在建设。

据了解,该园区首批投资生产的一户企业叫鸿运达家具有限公司。说起这家公司入驻园区的缘由,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还得感谢王杨乡长富村的党员耿春燕。十多年来,耿春燕与丈夫在内蒙古、河北、天津一路流动一路创业,并结识了鸿运达家具公司的老总杨淑杰。2012年,在园区开展的招商活动中,王杨乡党委主动联系上了耿春燕。耿春燕对家乡的建设十分上心,在乡党委和鸿运达家具公司之间穿针引线、推波助澜、攻坚克难,终于成功引入1.2亿元投资。该公司投产后,可安置从业人员240人,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4500万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

铁力市委组织员办干部刘明辉告诉记者,市委非常重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流动党员争当推介家乡的宣传员、招商引资的联络员、乡亲创业的引路员、建设家乡的服务员。市委组织部建立了流动党员创业典型库,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了为家乡引进一个好项目、传授一项好技术、提供一条好信息、带好一批务工队伍的“四个一”活动。同时,实践也充分证明,流动党员的根在家乡。家乡不仅有他们的宅基地、房子、承包地,还有他们的户籍、党员组织关系,更有他们的乡情、亲情以及温情,他们是愿意为家乡做贡献的,并且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铁力市双丰镇光明村党员金东日,利用在外地务工积累的资金,在2012年9月创办了双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双辉”牌大米在市场上很是抢手。2013年,他又开办了一家朝鲜族饭庄,并因其特色浓郁、整洁舒适、味道纯正,加之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质量服务一流,不仅享誉镇内,连铁力市、庆安县等外地的食客也纷纷慕名而来。

据悉,铁力市委目前已选树了流动党员先进典型25个,并将他们的事迹在市电视台的“骊马先锋”专栏播放。同全市目前的785名流动党员相比,25人虽然是一个小数字,但这个数字却是浓缩的精华,体现了流动党员拼搏、奋斗、向上的精神,这个精神将推动“铁力梦”在康庄大道上迅跑。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