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把百姓期盼的事办好”

追记肇东市黎明镇长富村党总支原书记李凤山

刘义 赵轶丹 李文艳 李俊龙

2014年11月13日10:4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有这样一个人,在村党总支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有这样一个人,人们淡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了他的“大干”绰号;有这样一个人,得到过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党忠诚、群众信赖”的高度评价;有这样一个人,曾获得省劳动模范并被评为“感动龙江”人物;有这样一个人,他带领的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他就是肇东市黎明镇长富村党总支原书记李凤山。

2013年4月17日凌晨,67岁仍坚守在党总支书记岗位上的李凤山,因癌症晚期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

“咱要为老百姓闯出一条新路”

1977年3月,年轻肯干认干、入党仅一年的李凤山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李凤山带着村民率先科学种田。全村的玉米亩产没几年就由200多斤达到了600多斤,解决了温饱问题。老百姓认可了他,李凤山从此有了一个响亮的绰号——“大干”。

光吃饱不行,还要让百姓吃好,李凤山又开始“不满足”了:“要让老百姓过年吃上大米饭!”一开春,他带领村民开着拖拉机进了甸子。开荒期间,他怀里揣着妻子给他贴的玉米面大饼子,带着咸菜疙瘩,休息时就蹲在地里吃一口,吃完卷起裤腿和农民一起干。功夫不负有心人。绿油油的稻苗长了出来,“大干”一拍大腿“哈哈”笑出了声:“成功一半了!”

年三十儿,全村家家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一时间,各村都来“取经”。李凤山成了肇东水稻种植第一人。从那时起,“远学大寨陈永贵,近学长富‘李大干’”的口号在百姓中开始流传。

李凤山尽管学历不高,但琢磨起种庄稼来却敢尝试新方法。1996年年初,镇里请省农技专家进行玉米种植技术讲座。当专家讲到引进新品种应用大垅双行覆膜技术能增产25%时,他眼前一亮,决心探个究竟。散会后,他拉着专家不放手:“咋回事儿?麻烦你再给我好好讲讲,我文化低没听懂啊!”专家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详细地讲解了里面的科学道理,临走还告诉他,省里要开展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大双覆”试点项目,建议他试种一下。

“这项高产新技术,可以改造低产田,实现增产增收,我们一定要争到手。”李凤山回到村里,立即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开始研究谋划实施。带着满满的信心,他和市农业开发办有关领导多次跑省农业部门,最终把项目争取到手。

落实地块时难题又来了。种玉米大双覆需要集中连片,刚开始推行时农民并不接受。他带领村干部首先拿出自家的耕地,又反复做亲朋好友工作取得支持。老百姓一看这事儿差不了,当年就有58户村民参加进来。采用覆膜技术的玉米地块亩产达到1700多斤,亩增产500多斤。现在,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560亩发展到2000多亩,创造出亩产2238斤的历史纪录,率先在全省实现吨粮田目标。

“建就建成全省一流的农机合作社。”2005年,国家加大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支持,省里决定在全省建立10个千万元投资的农机合作社。得到消息时,省里的指标已经分配下去了,但李凤山不死心,先后五次到省有关部门争取,经过软磨硬泡,最终为长富村争取到一个项目指标。

仅两个多月的时间,一个占地面积12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农机合作社在长富村正式完工了。合作社共购入收割机、拖拉机等大型农机具27台(套),成为肇东第一家全省标准最高的合作社。从此,长富村实现了“小四轮变成大农机、小白龙变成大喷灌、小垄种变成大双行”三个根本性转变。

“咱要用好党的惠民政策”

李凤山平时最喜欢的一件事儿是看新闻,他时刻盘算着如何用好扶持政策,发展好农村经济。

“争”出来的农田水利化。长富村十年九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李凤山认为,机电井少,种不了经济作物,种大田作物也没保障。这个情况不改变,将严重制约长富村经济发展。他又一次开始了跑市里、进省城的项目之旅。

农闲时,李凤山就经常跑市水利局找有关领导“唠嗑”,探听水利惠民政策信息。去的次数多了,连门卫都成了他的朋友,不拦他了。1997年国家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机电井覆盖率,他多次往返绥化和哈尔滨市联系农业部门和水利部门,甚至找到省领导,争取省里对长富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支持,最终成功立项。按照计划,每个村只能打机电井10眼,可他却争取到了26眼。

大田丰产保障系数增加了,围井经济区也建起来了,老百姓露出了笑脸。几年间,全村机电井从最初20多眼增加到现在的86眼,单井覆盖面积达到224亩,彻底改变了全村农业生产严重缺水的状况,为全村的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

“要”出来的奶牛小区。长富村过去只养黄牛。2001年年底,“伊利奶业”落户肇东市,李凤山琢磨:“咋不借此机会推动全村奶牛养殖?”他找到省委有关领导和部门,要来20万元扶持奶牛养殖专项资金,建起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随后又购进冷罐、运奶车,建起奶站,免费为养殖户服务。他还积极申请世行贷款,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带领村民去外地购回100多头牛,使没有奶牛的长富村变成“百牛村”, 全村仅靠奶牛一项,年人均增收近500元。

“尝”出来的小米产业。长富村有种植谷子的传统,打出的小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每当新谷米成熟时,一些城里人总要到村里买点儿小米“尝尝鲜”。李凤山由此嗅到了商机:“把它弄上包装,变成商品,做成产业,说不定还是一条致富的门路呢!”2004年,村里建起小米加工厂,集中连片种植了优质谷子600亩,通过省农委绿色食品办公室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并通过了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当年秋天,加工出优质无公害小米21万斤,采用精包装上市,市场价格达到每公斤7元,产品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咱要尽全力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摸到致富门道后的李凤山想得更多了——怎么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拉长小米产业链条,把小米产业做大?

“让村民变身企业股东。”李凤山认为,“只有抱成团,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只有上规模,才能获得更大效益。”

2005年年初,他在肇东市率先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成立了全市首家农业股份合作公司——肇东市长富米业有限公司。开始,村民并不认账,他就带领6名村干部先入股,进行试种。年底挣着钱了,村民心活了,“红眼”似的要加入。“大干”想要的效果达到了,开始琢磨着走下步棋了——全村34户村民以1017亩土地经营权量化入股,村集体以原谷子加工厂入股,投资20多万元建成生产加工线。终日和泥土打交道的村民放下锄头,成了股东。

公司集中经营土地,依托村农机合作社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种植,形成了“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体系。至今,全村绿色有机谷子种植面积发展到4500亩,年加工销售有机小米6万箱,实现产值72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200万元,入社农户户均收入2万元。

为拓展市场,他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大干牌有机小米”商标,把产品带到商品展销会上进行宣传。“大干”牌有机小米2010年取得农业部认证颁发的有机食品使用标识,被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 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10年来,长富米业公司共为村增加集体积累1200万元,为全村农民累计增收1900多万元。

“要在省级绿色食品大园区占有一席之地。”李凤山常说,“搞企业就要看得远,必须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转,做产品就要生产一批、研发一批、贮备一批,让适销对路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凤山还主动与东北农业大学等院校联系,初步达成小米深加工合同协议,拟由三所大学投资3000万元建设优质谷子种植基地,对500吨小米进行精深加工。2012年,在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肇东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由村里出资兴建的“金色米业”小米深加工项目开始动工。

有村民开玩笑说:“‘大干’越干心越野,越干胆越大,村里搁不下了,还要上市里、进园区。”

“咱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坎上”

李凤山常对班子成员说:“百姓不仅看我们怎么说的,更看我们怎么干的。老百姓怎么想,我们就要怎么做,让老百姓满意。”

“要把老百姓期盼的事办好。”2008年以前,长富村没一条像样的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老百姓叫苦不迭,李凤山心急如焚。

要修路,钱从哪里出?李凤山凭着“不信活人还能让尿憋死”的劲儿,硬是筹集200万元资金修了长富村第一条12公里水泥路。至今,这条路已投入使用6年,未出现质量问题。

随着村里企业不断做大、利润增加,他和村班子带给老百姓的实惠更多了——看有线电视、吃自来水、参加新农合三项费用全部由村集体支付;相继投资500多万元,为村里建了办公楼、修了广场、安装了路灯、搞了绿化,村容村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老百姓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李凤山生活俭朴。多年来,在外跑项目、办事情时,常吃在粥铺,住在小旅店。常和他一起出差的村干部都说:“和李书记出门,简直就是遭罪。”

外地客人、上级领导来长富村,赶上饭点,李凤山要么“打发人家走”,要么领到自己家吃顿家常便饭。村民们常开玩笑说:“这些年,他老伴成村里不开工资的服务员了。”

李凤山对自己“抠”,对群众却出奇地大方。他的衣袋里总是揣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他想要为村里办的事和困难群众的难事。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卧床的村民徐明江及家人,除生活用品外,自费接济徐家的现金就达3万多元……多年来,数不清有多少村民得到过他的帮助和资助。全村近20年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上访事件。

李凤山母亲过八十大寿那天,村民都想来祝寿,也借机表达一下感激之情。李凤山天还没亮就让家人把大门关得紧紧的。他说:“如果我开了这道门,那就是自己丢了丑,也给党抹了黑!”就在病逝的前几天,他还特意嘱咐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自己的后事由家人从简处理。

身患甲状腺癌两年的李凤山时刻想着村里和百姓,唯独没有自己。他的病情就连家人和组织都毫不知情,直到转移成肝癌在上海住院时,人们才看到那份发黄了的诊断书上面清楚地写着“甲状腺癌”,诊断书开具的时间是2011年7月。

他离开后,村民突然明白了,最近两年李凤山这么拼命,原来是为了长富发展得更快,为了百姓生活得更好,他是在与时间赛跑啊!

他走了,但留下了价值6200万元的村级固定资产和580万元存款,留下了1.6万元的村民年人均收入,留下了一个正朝着小康目标快速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大干精神”。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