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幸福生活的领路人

记黑龙江省富锦市砚山镇福祥村党支部书记姜驰

李雪华

2014年10月28日10: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4年前,当时44岁的姜驰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被父老乡亲选为党支部书记。她当村官不是来享福的,她也没福可享。在她面前的福祥村用两个字就可以形容:穷、乱。穷生乱,乱致穷,一个难以解开的恶性循环圈套。14年后,福祥村变了,一个负债累累、管理混乱的后进村变成了发展迅速、人心凝聚的先进村。为此,村民称她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带头人、暖心袄;党和政府也给了她很多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村官、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党员要做农民群众的主心骨”

2000年3月,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姜驰面对村民喊出了“我一定要带领大家走出穷窝棚”的就职誓言。多么豪壮的誓言,但没有掌声,没有欢呼,有的是村民的哄堂大笑,因为没有人相信姜驰的誓言能变成现实。福祥村,虽然名字里有“福”有“祥”,可这片土地却和福气祥和从不沾边。截至那一年,村集体欠外债200多万元,全村136户农户有78户欠村里的钱。

贫困像一座大山,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怎样才能带领村民脱贫奔富路?姜驰上任的第一板斧就劈向了束缚福祥村经济发展最硬的骨头:糟糕的村风和混乱的欠账。

福祥村的村民欠账历史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几任村领导都曾经下决心解决这一顽疾,但都被搞得焦头烂额,在清理账目上败下阵来。村风到了正不压邪的程度,有村民曾经叹气说:“福祥村的债务链,神仙来了也难办。”

万里愁云,挡不住北雁南飞;关山千座,隔不断大江东流。

面对如山的困难,姜驰坚决地说:“欠账再难也要清,这道关再难也得闯,欠账不清,村风不正,就不能把村民带上致富道路。这个险再大也得冒!”姜驰通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村理财小组做出了以地顶债的决定,并经过大量说服工作,使78户欠账户签订了以地顶债合同。过程看起来挺顺利,但实际上这是欠账户的缓兵之计。春天种地时,欠账户像没有这回事儿一样,仍然对顶债的地进行耕种,还理直气壮,洋洋得意。这一局面一下子把姜驰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干部群众都瞪大眼睛看姜驰怎么办。

姜驰二话没说,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这些欠账户故伎重演,使出了以往对付村干部的做法,软磨硬泡,无理取闹,直至使用极端手段。有的见姜驰进院就祖宗三代开骂,有的欠账户的妇女跑到姜驰家又哭又嚎。姜驰不急不躁,咬住让欠账户履行合同的关键点不放松。这些人见这招不行,便半夜三更砸她家玻璃。姜驰不为所动,砸了再镶,镶了没几天又被砸了,姜驰干脆用纸糊窗户。纸糊的窗户不顶事,黑灯瞎火石头往屋里飞。姜驰的两个孙子也在他们家,老伴儿怕砸着孩子,吓得整夜整夜不敢睡觉,埋怨姜驰:“都是公家的钱,又不是自己的,你图啥?咱家有开荒地,有鱼池,一年收入好几万,生活也挺富裕,孩子都大学毕业了,该享清福了,你操这份心,惹这份气,犯得上吗?”姜驰理解老伴儿,笑笑说:“我是村支书,代表共产党在干工作,哪有共产党怕邪恶势力的!如果怕骂、怕砸玻璃不干了,要我这个村支书干什么。”姜驰像没事一样,对欠款该收照收,寸步不让。她的不屈不挠使欠账户逐渐减少。但那些欠账“钉子户”却对姜驰恨之入骨,大打出手。有一天,她挨了5次打,浑身是伤。但她无所畏惧,不屈不挠,你打我可以,欠账不还不行。

看到欠账户越来越少,村里的干部群众私下里对姜驰竖起大拇指,可那些“钉子户”对姜驰的打击也变本加厉,甚至不择手段了。

在拔除最后一个“钉子户”时,这个欠账户纠集10多个人把姜驰打倒在地,她满头是血,浑身是伤,腰腿不能动弹。挨打使她留下终身后遗症:腰椎受伤压迫神经导致双腿疼痛,走路不灵活。

这一战役打了两年,不但收回了87万元欠账,更重要的是福祥村的村风有了根本好转。债务坚冰一旦打破,发展犹如一江春水。姜驰带领福祥村走过破冰之旅,蓄势待发。

“党员要做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干部不带民致富,喊破了喉咙也不算数。”姜驰的脑袋里装满了致富百姓的梦想。

清缴陈欠工作结束后,姜驰立刻把思路转移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来。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村党支部一班人决定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将全村低产旱田改成水田。

方向有了,但要改变农民几十年种田的“老黄历’,难上加难。村民怕赔钱,没有胆量改。面对村民对旱改水的顾虑,姜驰说出的话掷地有声:“你们放心大胆地改,有困难我来解决,种水稻挣了是你们的,赔了算我的!”

群众心里有了底,但旱改水资金怎么办?村里前几年贷款都没还,村民们磨破了嘴,跑细了腿,信用社也不开情面。姜驰找到信用社主任苦苦恳求:“拿我家的房子、拖拉机作抵押行不行?”信用社主任被姜驰的无私精神感动了,同意用她的资产抵押贷款,但先决条件是必须先把陈欠款还一部分。姜驰马上回家,拿来5000元钱为村民垫付了陈欠款。

贷款解决了,但由于村里没有高压线,座机抽水每亩地得多花三四十元。姜驰又一瘸一拐地到市电业局协调,为福祥村架上高压线。那年,种水稻的村民平均每户比种大豆增收3000多元,沉寂多年的福祥村有了欢快的笑声。

旱改水开了好头,姜驰又把心思转到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上来。她听说种植1亩甜菜能挣七八百元,是个值得推广的好项目,但又怕农民有守旧思想,她便把自家9.6亩口粮田拿出来作为育苗基地,动员亲属试种甜菜。与此同时,她向市甜菜局积极争取,把甜菜纸筒育苗苗床基地项目要到了福祥村。

2007年,佳木斯市要在富锦召开甜菜纸筒育苗现场会,富锦市政府把现场会地点确定在福祥村。可是那年春天雪比较大,地里白茫茫一片,雪最深的地方达到1米多深。想扣棚育苗,只能先把雪从地里拉出去,再把土从地里翻出来,工作量非常大。姜驰想,这可是推广甜菜种植的好时机,说啥也不能放过,一咬牙,把任务接了下来。回来跟村民一说,全村种不种甜菜的农户都来到清雪现场,136户竟来了150多人,80多台车。车拉人扛,热火朝天。现场会后,市里将福祥村确定为甜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村,为福祥村引进日本甜菜机械化纸筒育苗机、移栽机、切削机等设备,实现了甜菜育苗筛土、混拌、点籽、移栽、收获全程机械化。至2011年,福祥村甜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其中纸筒育苗700亩,成为名副其实的甜菜种植专业村,仅此一项,就使村民年人均收入提高4000多元。

小四轮发展不了大农业,没有农机现代化,就没有福祥村农业现代化的幸福远景。为了从根本上打破农业“小而全”和种“花花田”的落后生产格局,2009年,福祥村在全镇率先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努力申请国家补贴的基础上,采取集资入股、按股分红,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方式筹集资金,引进了大型机械和配套农机具。2011年,姜驰又带头集资,购买了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现在,农机专业合作社总资产已超过700万元。据统计,福祥村采用大型机械联合作业,仅整地一项每年就可为村民增收20多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福祥村及周边村屯的农业机械化率,为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粮食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土地委托、有序流转、连片作业、规模经营,不但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为当地加工企业、养殖业和外埠企业提供了1070个富余劳动力,形成小农户、大基地,规模化、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

让传统的农民“洗脚上田”,让项目拉动福祥村经济腾飞,姜驰这只领头雁愉快地奔波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光明大道上。

“党员要做心底无私的领路人”

在姜驰心里,家就是福祥村,福祥村就是她的全部。她肩上担着福祥村的兴衰,她心里装着福祥村的每一个父老乡亲。

“人心都是肉长的,我就不信焐不热!”这是姜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村民杨玉学是带人把姜驰打残疾的欠债“钉子户”。杨玉学的大龄儿子好不容易订婚了,却因为没钱结婚使婚事一拖再拖。姜驰听说后立即送去2万元钱说:“给孩子结婚用吧。”杨玉学激动地拉住姜驰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儿子结婚那天,他当着村民的面说:“我对不起姜书记,当初我那么对她,她现在还这么帮我,我心里有愧呀,咱村有一个算一个,都欠姜驰的情啊。”春节,杨玉学带着儿子,给姜驰 村民杨玉学是带人把姜驰打残疾的欠债“钉子户”。杨玉学的大龄儿子好不容易订婚了,却因为没钱结婚使婚事一拖再拖。姜驰听说后立即送去2万元钱说:“给孩子结婚用吧。”杨玉学激动地拉住姜驰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儿子结婚那天,他当着村民的面说:“我对不起姜书记,当初我那么对她,她现在还这么帮我,我心里有愧呀,咱村有一个算一个,都欠姜驰的情啊。”春节,杨玉学带着儿子,给姜驰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心系群众,处处以身作则”,下联是“再创佳绩,巾帼不让须眉”,横批是“有口皆碑”。

从当上这个“芝麻官”以来,为了帮助村民,姜驰一次次从家里往外拿钱。谁家缺种子化肥,她去商店担保赊欠,村民到秋还不上,她去还;谁家种地、割地缺少劳力,她挽起袖子就去帮忙;她家的机械长年放在院里,谁家想用,连招呼都不用打。

村里有个贫困户叫朱少先,当时家里有外债几万元,小伙子能干,就是让“饥荒”压得干不起来。姜驰帮他选致富项目,为他协调贷款。现在,小伙子不但还上了“饥荒”,还盖上了9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他见人就说:“没有姜书记就没有我的今天。”姜驰却说:“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好一方百姓,为老百姓谋福利,是我的职责,是党托负给我的使命,我必须做好。”

这些年,姜驰为福祥村13名大学生担保借款16万元,为30多户协调解决资金100多万元,个人捐助的款项无法计算。村民们说:“姜书记为我们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看得见,但数不清。”

可是对家里,姜驰却常感愧疚。自从她当上村支书后,老伴儿不但跟着她担惊受怕,过不上安稳日子,而且她一天到晚不着家,大事小情都靠老伴儿一个人张罗。家里地多、车多,还有鱼塘,老伴儿忙得不可开交,但不管累成啥样,回家都得自己做饭。每天晚间,常常是老伴儿睡一觉了她才回来,第二天老伴儿一睁眼,她早就没了踪影。这个家只是姜驰的宿舍和食堂,她的心思全扑在村里的大事小情上。秋后家里有了钱,老伴儿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全让姜驰借给了东家,挪给了西家。龙凤胎的孙子孙女出生后,姜驰没侍候过一天,老伴儿又哄孩子又做饭,忙得团团转。2002年,老伴儿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住院,正是年终岁尾最忙的时候,姜驰早晨起来先到村里忙工作,忙完了再打车到医院陪老伴儿。老伴儿嘴上说:“村里事多,你忙去吧。”可心里多么希望她能在自己身边多待一会儿呀!

老伴儿去世后,儿子儿媳寻思父亲刚去世怕她孤单,回来陪陪她,她还是一天一天不着家,儿媳妇埋怨她说:“你心里就装着福祥村,根本没有我们。”儿媳这句话虽然是嗔怪婆婆,却是句实话。在郑州上大学的女儿几次回家,娘俩儿每次都是打个照面,妈妈就不见了踪影。孙子、孙女长这么大,她没哄过一天,孩子只认爷爷,从来不找奶奶。

“我想看到福祥村像华西村那样富裕”

姜驰跟福祥村已经融为一体,很难分开了。老伴儿去世后,一儿一女分别在外地和市里工作,她孑身一人,而且被打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50多岁的人了,本可以随儿女到大城市享清福去,可是她撂不下福祥村。她说:“我舍不得走,我想看到福祥村进小康的样儿,看到福祥村像华西村那样富裕。虽然我一个人在福祥村,但我不孤单,走到哪家,哪家都往屋里拽我,进屋跟他们唠上一会儿,听听他们说说心里话,我真的很满足。”村民们说:“姜驰,你别走,你要走了,谁给俺张罗贷款;要是有难事了,让我们找谁去?等你老了,干不动了,俺们养活你。”

群众的信任让姜驰心里暖暖的。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姜驰尽心尽力,煞费苦心。在首批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中,福祥村没有被列入规划。她坐不住了,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带着几个村干部多次到镇里、市里软磨硬泡,光往返的路费就花了2000多元。别人都嘲笑她是个“疯女人”,但她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在她的坚持下,富锦市交通局专程到省里为福祥村申请了建设项目,并利用4年的时间,将村内的道路全部硬化,形成了两横三纵的格局。路有了,她又从富锦市协调来价值5万多元的水泥管,修建了260个排水涵洞;自筹4000多立方米砂石,用于铺路、护坡;从富锦市林业局协调来1500株树苗,进行了村屯绿化。为了方便群众夜间出行,姜驰积极协调富锦市亮化办、市新农村办,争取资金50余万元,并自筹资金10万元,在村里安装了43盏太阳能路灯。

福祥村环境美起来了,村风正起来了,可作为村书记的她仍不满足。近年来,在姜驰的一再坚持下,福祥村先后从富锦市改水办协调来16万元,从省扶贫办协调了10万元,铺设了自来水管道,结束了福祥村吃浅井水的历史;抓住国家“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的机会,为全村安装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建立完善了村图书室和活动室,配备各种报刊、杂志200余种,图书1000余册。在姜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10余年时间里,福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的200多万元欠款现已全部还清;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600元提高到2013年的15224元,翻了20多倍;全村住宅砖瓦化率达90%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了76%;村里原来有30多个光棍,现在已有27个娶了媳妇。

福祥村新农村建设的路越走越宽广,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也越来越足,村民都说姜驰是他们“幸福生活的领路人”。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这就是情为民所牵,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姜驰用她无私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执政为民的情怀,在群众中树立起共产党员的丰碑!

《党支部书记》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